今日分享文章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王伟副教授在2019年第1期都市圈规划UP论坛发言整理,他的报告题目为《打造中国特色“五位一体”的都市圈规划》。欢迎大家加入国匠规划学社,共同讨论都市圈规划相关话题。
打造中国特色“五位一体”的都市圈规划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王伟副教授在2019年第1期都市圈规划UP论坛发言整理。
立足一个思考视角:都市圈是建成的还是形成的?
我们会说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产物,我们的城镇化率已经59.58%(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末),但我们要认识到阶段不是一个数值,更是一个过程的累积,西方城镇化走了200多年,而我国稳定快速的城镇化只有40年。今天,很多城市的内功尚未练好,就推动向都市圈拓展,就让自己产生两个潜在担忧:都市圈会不会成为更大的单中心?会不会成为摊更大的饼?
所以,前段时间自己写了篇文章《新时期中国城市群规划需关注的四个研究议题》,认为研制一个好的城市群规划应解决好四个基础问题:“知系统、优中心、谋共生、善治理”,四环联动,四位一体,方能促进更大的“1+1>2”系统效应迸发。
今天就都市圈规划,谈以下四点个人思考认识:
都市圈不仅仅有愿景和意志,更有其自身的规律。
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调控的依据应建立在对规律的科学认识上。比如都市圈的核心在哪?边界在哪?网络特征如何?结构绩效如何?开发强度如何?集聚密度如何?活力程度如何?均衡程度如何?协同程度如何?都需给出科学解读和依据,来构筑规划基本共识。
然而揭示区域系统及其空间演化规律要比人们的想象困难得多,区域的空间复杂性以大量微观主体(居民、企业、政府以及各类组织)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为特征,产生出不可逆转的、非连续的甚至混沌的时空动力学行为——这一点与传统的区域理论有很大的区别。
都市圈尺度上产业企业分工协作的规律、居民出行的行为规律等,需要复杂性科学思维与先进方法支持。
都市圈不仅仅是一种空间形态,更是一种治理机制。
都市圈包含谁?执行主体是谁,议事与执行机制如何?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国家的行政体制与文化,使得我们在纵向垂直关系上很强,但在横向协作关系上就弱,虽然我们经常讲国外区域治理做的好,但与国外一个教授交流,他说他们也有他们的难题,就是多党派领导不同城市带来的协调难问题。
如何形成高效的、平等协商的多中心治理格局非常关键,因为我们中国的城市没有独立的“市格”,就带来都市圈成员的名分问题,有名没份的事儿就很难做。以上海当年的1966城镇体系来看,1966体系里面还有一些市镇没发展起来,那么让上海如何从更大的跨区域层面客观公平的制定方案、配置资源就变得很有挑战。所以在建立机制中,要发挥好一党执政、中央统筹的中国优势,打造中国特色的治理机制。
都市圈规划实施,地方基层执行是关键,更重要的是在国家部委间做好顶层协调设计,否则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规划实施会很受影响。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在有些区域面临多个区域规划叠加,比如长江经济带区域,既有长江经济带的规划,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规划,还有各省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再加上都市圈规划,这种规划的千层饼局面怎么处理?
第二个就是在刚刚出台的《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附件重点部门任务分工方案中重要部门的缺失,让人疑惑。所以,刚刚结束了多规横向打架的问题,预防再出现新的规划纵向打架局面很重要。
都市圈要有规划,更要有评估。
特别是要充分重视运用数字化支撑的精细,科学,规范,公正的评估。让空间落位清清楚楚,让事情明明白白,让大家心服口服,真正确立起规划的公信力,很多事情就好办了。现在区域规划缺的就是这种公信力带来的权威性。
最后,都市圈是一个舶来概念,要打造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圈规划既要借鉴别人的经验,但也要跳出别人的束缚。植根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注入中国内涵来进行创新突破。
为此,提一个建议:未来的都市圈规划应是“科学界定+战略共识+建设规划+治理机制+评估平台”五位一体的集成系统,都市圈规划编制成果与验收成果应将这些内容作为基本项,从而达到管用、好用、适用的效果,最终构筑出更加完善合理的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拓展阅读:
烧脑共话——新学期《城市规划》讲点啥?
新时期中国城市群规划需关注的四个研究议题
深度思考:新时期规划权改革应统筹好十大关系
变革年代,规划师的前景三问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每日学习,共同进步
国匠规划学社:城市更新相关分享
国匠规划学社:乡村振兴相关分享
国匠规划学社:格兰威岛港口改造
国匠规划学社:田园综合体的分享
注:国匠规划学社提供(1)每日资讯、观点、案例分享,(2)果小匠微信个人智能助手,(3)城市设计案例地图,(4)国匠规划学社专属社群四项服务,点击查看详细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