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2年开始,武汉地铁里程不断刷新,至2015年底,已运营4条线路达168公里,武汉三镇之间有了快速便捷的轨道连接。而新一轮的轨道线网规划,更是确定了2020年400km,2030年718km,2049年1000km的宏伟计划。地铁正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因素、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然而,“首堵”北京的教训告诉我们,轨道建设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轨道与其他交通方式一样,只是支撑城市运营的“派生”工具,轨道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与城市发展战略、功能组合关系、土地利用方式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市民就业、休闲、购物出行的特点与需求。
2016年是“大”武汉“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的关键之年,为促进“总规、土规、交规”三规深度融合,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联合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院、日建设计公司、东南大学等研究机构,开展了武汉“地铁城市”的编制工作。
武汉“地铁城市”规划从2014年5月开展专题及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了轨道线网与城市发展结构、城市产业、城市土地开发协同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择优选取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编制了多项支撑专题,对国内外案例研究等核心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同时,为确保成果的科学性与前瞻性,邀请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院、日建设计公司的国内外业界知名专家,组建顾问团队,定期召开专家研讨会,进行全过程技术指导。
历次研讨会上,来自交通、经济、土地、规划的诸位大咖均强调,武汉正处于轨道和城市同步快速建设关键期,以“地铁城市”规划为抓手,研究轨道与城市的互促发展,倡导以轨道为核心的就业、生活模式对实现城市高效、永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大地现实指导意义,是解决“交通拥堵、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的根本出路。
基于武汉在“地铁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和探讨,2015年9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邀请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承办了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轨道都市”自由论坛,业内大咖集聚贵阳,就“轨道都市”的概念内涵、建设意义、运营管理、制度设计等多项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论坛——大咖云集·畅聊“轨道都市”

2015年9月21日的年会专题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咖专家云集一堂,围绕轨道交通的建设目的、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轨道枢纽与城市中心的关系、轨道线网规划与制度设计等多项内容进行了交流。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轨道与城市功能组织
来自深圳交通研究中心的林群主任认为,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居民的活动需求和活动特点决定了轨道交通在线网层次定位、速度设计和站点密度等具体技术要求的不同。城市群尺度下,居民出行主要是以城市间的商务活动为主,出行距离长,对出行时间、舒适性要求较高,因此需要高速城际轨道服务;而都市圈层面,通勤出行占主导,需要满足一天内往返的时间需求,轨道快线能较好地满足其交通需求。
陆化普教授同样认为,城市的用地形态决定了交通需求特性,从而间接决定了交通结构,需要多层次的轨道交通与用地形态相适应。但在同样的设施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运行服务的组织来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要求,如东京通过普速列车、区间快速等多模式的运营方式来实现不同通勤距离的时间均等化。
如何处理好轨道线网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薛美根教授提出“适应性、弹性”的发展思路。他结合上海的实践经验说明,轨道网的建设目标应站在城市整体发展目标上思考,应结合城市发展、空间拓展的阶段性安排轨道交通建设时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城市出现需要建设轨道的区域空间资源被挤占,而无法建设轨道的现象,对此,杨东援、潘海啸等教授认为城市发展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在城市重要交通廊道上应提前预留空间,同时将轨道站点周边地下空间作为站点建设的一部分。

轨道交通枢纽与城市中心的关系
薛美根教授、林群主任等多位专家认为枢纽的定位与城市功能定位密切相关,不同等级的城市中心需要相应等级的轨道交通枢纽与之相匹配。
轨道交通与城市建设共同发展任重道远,与会专家指出轨道都市建设的难点在于体制设计与制度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重轨道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需要交通、经济、规划、社会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承担责任,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轨道网建设与城市的发展,实现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