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都市圈理论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之后在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出现。日本于1965 年提出“广域生活圈”、“地方生活圈”与“定住圈”等概念;20世纪80年代,韩国借鉴日本的“分级理论”,将组团规划为小生活圈,将小区规划为中生活圈,将居住区规划为大生活圈;澳大利亚《墨尔本宜居社区规划(2015)》提出了“二十分钟生活圈”等概念。2017年《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与实践》、《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等相继发布,都是我国对生活圈的规划探索。在此背景下,研究课题积极探索了未来宜居生活方式和宜居生活圈的规划设计引导。
新型城镇化已进入了高品质城镇化阶段
2014年3月,新华社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该《规划》分规划背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规划实施。宜居的人居环境成为改革深化的目标方向。

物联网、信息技术、智慧技术和共享经济等新技术和新事物对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新技术、新事物、新理念发展正改变着我们的“食、住、行、游、购、娱”,带来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模式的巨大改变,城市空间将适应这一变化特征。

在新时期城市居民对城市空间的需求也正在发生着变化
由于人(城市居民)对城市空间感受和需求不断提高,未来居住空间将适应这一变化的发生,其主要包括: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居民对空间环境需求的变化;
? 未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引起的城市空间的适应性变化;
? 自上而下的城市空间规划指引和自下而上的城市建设探索共同推进未来的人居环境。

宜居生活圈的价值理念
宜居生活圈研究直面产业新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充分体现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针对产业新城的区位、资源和发展阶段,提出了“宜居生活圈”的宜居价值观和理念内涵——绿色(Green)、健康(Healthy)、乐享(Enjoy)、智慧(Smart)、活力(Vibrant)、魅力( Charming )。

宜居生活圈的主要板块内容
宜居生活圈主要包括生态安全与低影响开发、住区开发与文化传承、开放空间与健康休闲、社区服务与配套设施、道路规划与交通组织和公众参与与社区活力6大方面。

▲ 宜居生活圈的六大板块内容
宜居生活圈的层级结构
宜居生活圈以人的步行可达为基础,从使用的频率和人群活动的行为特征,提出了5分钟便捷生活圈、10分钟舒适生活圈和15分钟完善生活圈三个层级。5分钟配套——便捷配套,主要为使用频率最高、最基础的日常服务;10分钟配套——舒适配套,为范围内定居人群提供日常的休闲、商业、教育、医疗等服务内容;15分钟配套——完善配套,在10分钟基础上补充配套需要较大服务人口的设施,如高中,行政管理类设施。

▲ 宜居生活圈的分级和配套服务
宜居生活圈的配套方式
宜居生活圈作为新城重要的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重点关注居民在步行范围内生活需求的满足。在传统的千人指标作为配套的底线控制基础上,结合生活圈案例的开发商视角的规划实践,以步行可达的方式,进一步提出了迎合市场和未来需求的配套服务产品,并考虑相关服务产品的空间集成优化,提出更宜居的生活圈公共服务配套方式。

▼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