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春节后,又一批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新鲜出炉,全国各城市的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步入机构改革全面实施阶段。随着各地“三定方案”陆续落地,机构编制确定、职能确定和人员划转,先期的业务整合和标准化工作也在稳步开展中。
一直关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的朋友们不难发现,从2018年8月在深圳召开的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论坛,到11月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国土空间优化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12月份召开的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规划分会年会,再到2019年新年以来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各类学术报告,“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这四个词,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今天为大家推荐来自上海数慧的文章: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框架。
Part.1
智慧规划的特性是什么,深层含义是什么
目标理解
可感知,是对国土空间中各类主体的变化情况和变化趋势进行感知。
能学习,就是随着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划将迈向人机协同的阶段,规划管理及从业者将有机会利用智能化辅助工具进行思考和判断。
善治理,就是通过常态化、动态化、精准化的数据捕获,及时发现问题,明确治理方向和重点。
自适应,是实现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评估闭环管理,自动发现问题、辅助解决问题、促进自我优化。
2
总体框架
基于“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需求,可建立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框架,由感知体系、数字空间、学习体系、治理体系和协同生态构成。
在整体的框架中,首先通过互联网、物联网、调查评价和政务网数据将现实存在的国土空间数字转译,形成数字空间,并通过四库理论建立相应的学习体系。然后基于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督的规划全生命周期建立完整的治理体系。最后,依托包括企业、事业单位、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创客极客和社会公众所形成的行业协同生态圈,共同支撑人地和谐的智慧生命体自适应生长。
Part.2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框架如何落地实现?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框架需要“5大体系”对其进行全方位支撑,包括:业务体系,数据体系,指标模型体系,技术体系,应用体系。
业务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业务涉及政策拟定、调查评价、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计划制定、规划实施、规划监督和对外服务等内容,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及其相关的业务关系逻辑如下图所示。
业务关系
空间规划阶段:以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和专项调查为基础,开展自然资源分析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划编制基础。各级编制责任主体组织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经审核报批后形成法定依据。
规划实施阶段:根据规划开展管制、自然资源利用、耕地保护、生态修复工作。
反馈评估阶段:开展实施后的监测工作,包括自然资源本底变化监测、开发利用行为监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等,并对突破约束性指标、违反规划边界或要求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超载等情况进行预警,基于监测和预警的结果开展专项评估。
同时,基于数字化城市设计平台、城市仿真模拟平台和互联网+规划协同平台,共同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全生命周期治理。
后续的《国土空间规划审查要点与设计》文章,将重点关注规划审查业务,与大家共同进一步探讨相关问题。
数据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数据体系的建立,以国土空间规划数据治理为目标,以数据层面顶层设计理念为出发点。首先,依托数据资源规划摸清数据家底,理清数据关系,建立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和标准体系;然后,进行数据资源领域模型设计,并依据数据和业务要求建立数字规则体系;最后,进行数据服务体系设计,满足数据共享和应用需求。
数据资源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数据资源,横向涵盖测绘、国土、规划、发改、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不同行业,纵向贯穿国家、省、市、县、乡五级。按照数据业务来源的不同,可分为现状数据、规划数据、管理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四种数据类型。
数据资源目录
数字规则,是从业务出发,基于数据资源目录的结构、数据存储的标准规范而制定,包括资格类规则、冲突类规则、管控类规则和检测类规则。
数字规则
数据服务针对不同的数据应用和共享需求提供不同层级的服务模式。面向技术开发团队提供可进行二次开发的数据服务和插件式的页面组件;面向非技术开发团队提供可交互操作的系统;面向原始数据的使用需求采用数据交换的方式,提供处理后的原始数据。
数据服务
3
指标模型体系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接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参考国内外城市指标体系,结合国内发展现状,建立国家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并完善地方指标内容。
按照国家级指标库、省级指标库以及市县级指标库分别建设。
指标体系分层分级构建
国土空间规划在编制、监测、评估过程涉及到大量的指标模型,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对在业务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类规则、模型进行梳理、完善,配套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模型体系。
例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监测、交通模拟仿真等研究成果,需要通过指标模型引擎来支撑海量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指标、模型的检索、管理和调用,从而能够更加便捷的进行规划模拟和仿真。
4
技术体系
技术能力谱系
国土空间规划技术体系包括数据湖、云、知识引擎、泛在计算等内容,并且基于“大平台、微服务、轻应用”的思想进行技术架构设计,其中:
大平台:采用企业级架构,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开放性、高可用和灵活性,符合IT主流趋势,匹配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
微服务:聚焦于支持系统功能和数据资产进行服务化,形成信息资产,并通过系统运营的持续累积,对外提供服务资产输出,降低后续信息化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周期。
轻应用:提供更加简便、轻灵的前端应用,满足多端使用、所需即所得。
5
应用体系
面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规划编制/评估单位、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提供应用服务。
包括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辅助编制、辅助规划审批(查)、支撑用途管制、监测评估预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公众服务等业务应用系统,从而建立覆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公众服务全过程的国土空间应用体系,全面提升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Part.3
结 语
以上,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框架。在整个框架中,业务体系是源头,数据体系是根本。但是,无限广袤的实体空间中,到底哪些内容需要纳入到数据体系中成为“数据资源”?而纳入数字空间的“数据资源”应如何按照业务逻辑进行梳理、分类?
后台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文章来源丨DIST上海数慧 国匠城
投稿邮箱丨xjxtd@126.com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文章精选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
重磅!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解读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政策亮点
村庄规划编制初探
住建部: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
为人民编规划:空间规划发展动向及启示
About Us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有限公司
为人与空间策划沟通的桥梁
在城市、乡村、景区实践着我们的追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汇智大厦B座
电话:010-86221338
欢迎关注“中规建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