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
(1)宁波市人口分布总体呈现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散和人口密度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衰减,工作人口比居住人口更加集中,二者的集中趋势具有相伴性,有明显的错位分布。
(2)平衡性指数要比一致性指数更能准确反映职住空间平衡特征,各街道的职住空间平衡随着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变好,鄞州、江北、海曙三区职住空间较为不平衡。
(3)三江口核心区、鄞州中心区平衡性很差,东部新城、东钱湖新城随着发展会逐渐暴露出问题。
以上述结果为基础,提出以下几项措施,以减缓宁波市区职住不平衡问题:
首先,借助区划调整,加快完善产业结构。其次,在市中心、就业密集区附近加强人才公寓、公租房与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在附近就业的居民提供能够承受的居住条件。最后,加强各区、各主要就业地与居住地之间的公共交通建设,尤其是大运量轨道交通的建设。我们很难让宁波市区的职住空间达到完全平衡,但可以通过改善交通环境来优化职住空间不平衡带来的弊端,增加职住空间内来往的便利性,形成方便、快捷的多交通工具协同发展,减少通勤中的时间成本。
(七)相关研究:
数读宁波—大数据初解宁波城市空间体系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宁波市的空间格局也在不断演化发展,2015年《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出了“一核两翼、两带三湾、多节点、网络化”的空间结构,突出了宁波三湾的战略价值。2018年为适应新时期发展,《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提出“一主两副多中心、三江三湾大花园”的市域理想空间格局,宁波在目前三江口-东部新城“双中心”结构基础上积极探索网络化城市格局,强化市域南北城市的地位,并逐步实现从三江时代到三湾时代跨越,以优化拓展城市空间格局。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版)市域空间结构

宁波2049发展战略规划空间结构
近期,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慧眼宁波规划创新实验室对宁波市现阶段空间体系特征进行了大数据分析,运用百度慧眼空间大数据平台、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电子地图POI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等多源数据,从城市形态和城市活力等角度研究宁波市当前的城市空间体系特征。
夜间灯光影像数据包括DMSP/OLS数据和NPPVIIRS数据,反映了公共和商业灯光的使用情况,与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情况、人口和工业的发展状况。实验室运用美国NASA夜间灯光影像,观察宁波1996年至2017年的夜间灯光强度时空演变,进而初步判断宁波城市建成区域的扩展情况。
对比显示,宁波的中心城与市域北部互动较为明显,余姚-慈溪区域是发展最快的区域,三江片与镇海-北仑片区逐渐形成带状连绵。而市域南部相对独立,奉化区、宁海县、象山县城区进一步发展壮大但相对独立。而随着城市功能向三湾延伸,梅山、春晓等滨海区域近十年也发展迅速。

除了城市建设区空间范围的变化,城市设施的数量反映出城市建成区的发育完善度。借助百度慧眼平台,实验室通过挖掘宁波近20万个的兴趣点1(POI)。同样的城市区域,POI点的数量、涵盖种类、数量及等级可以量化城市建成区的完善程度,服务能级,进而可以体现该区域在城市空间体系中的地位。
实验室初步分析了宁波市域的POI分布与集聚情况。宁波市三江片与镇海-北仑片区具备连片发展开发的条件和现实基础。奉化区行政区划调整不久,城市形态相对独立,融入主城区发展仍需进一步引导。市域北部组团,余姚和慈溪依托卫星镇、杭州湾等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城市有一定的蔓延发展态势,与中心城在空间上也有较强联系,但新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的北部副城区还缺少强核心引导统筹发展。而市域南部组团,宁海县的主要发展方向沿沈海高速向南北扩展,未来也将随着甬台温复线高速的带动扩展发展区域。

宁波市域设施空间分布热力图
职住空间的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住关系一直是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要问题。基于识别的宁波常住人口与工作人口分布数据,经过可视化效果处理得出居民的职住空间分布。已有发现宁波市中心城区的居住指数为0.45,就业指数为0.47,城区范围内总体职住较为平衡2。
人口总量动态变化,根据宁波市统计局2017年宁波市常住人口数为880.5万人。通过百度大数据识别的2018年7月宁波市常住人口为782.5万人,工作人口为373.3万人,伴随的人口的迁入与迁出,城市人口数量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从最近两年的监测结果来看,宁波市常住人口变化最大的时间为春节时期,大量的外来人口回家乡过年,导致宁波市居住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都锐减。从工作人口和居住人口的对比来看,工作人口的变化波动程度比居住人口的波动程度更大。对比北京、上海、杭州等国内主要大都市和省会城市,都存在这种城市人口数量季节性变化的趋
势。
人口分布多中心化,本研究从全市域的角度出发,研究宁波市域整体的居住空间和就业空间特征。宁波市居住中心和次中心分布于就业中心和次中心分布基本吻合,职住空间特征较为平衡。基本遵循以主城区为主中心,余姚-慈溪地区、镇海-北仑片区为次中心,奉化、宁海、象山、春晓等地为节点的多中心分散化分布。主城区居住中心与就业中心存在较为明显的错位发展。居住人口在中心城核心区呈现团块状的发展,在中心城边缘区呈点状布局。中心城区就业人口高值区主要在东部新城和南部商务区方向。

宁波市人口动态变化过程(以2016年10月为基点)

百度慧眼城市实时人口监测平台
(1)通勤与休闲
总体看来节假日与工作日居民出行的总体格局差异较小,但在节假日时,象山、宁海、东钱湖等地区与其它地区的联系明显较工作日增强,这也与它们旅游业较为发达、成熟的情况相符。
节假日更能吸引人流的区域是中心城核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交通枢纽和旅游胜地。节假日流入和工作日流入之差最大的是南门街道,南门街道是宁波站所在街道,作为宁波最主要的交通运输站,节假日流入远大于工作日流入。月湖街道和鼓楼街道是中心城核心区的重要旅游休闲地和商业购物中心,节假日能吸引较多的人口来游玩、购物。而浒山街道、锦屏街道等为周边县区的核心街道,承担着局部商业购物中心的职能,节假日也会承担更多的人流。具有类似特征的地区还包括宁波的溪口、杭州湾湿地、前童古镇、象山影视城等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工作日更能吸引人流的主要区域是中心城边缘区和镇海-北仑片区,这类地区的特点是就业吸引力大于商业、旅游吸引力,主要为商务区、工业区等就业职位密度高的区域。排名第一的是天一广场所在的江厦街道,由于受天一广场影响,江厦街道的节假日人口流入量已经较大,但由于该街道内密集的商务、办公大楼,能够吸引大量工作人口,导致和节假日人口流入的净值仍然很大。百丈街道、中河街道、福明街道、梅墟街道等均为鄞州中心区、高新区的核心街道,也有着较强的就业吸引力。北仑的霞浦、小港街道,由于受工业园区影响,因此也有着不错的就业吸引力。
(2)出行与交通
居民的出行行为和方式选择与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息息相关,通过对出行行为的研究可以看出城市的联系便捷程度,分析城市不同地区功能之间的现状空间密切关系。
2小时交通圈覆盖90%以上区域,交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测算居民到市中心的便捷程度可以用等时圈表达。运用百度地图API的路径规划功能,以宁波市中心天一广场为终点,查询宁波市所有乡镇、街道、村和社区到天一广场的行车时间,制作交通等时圈地图。1小时以内到达天一广场可以覆盖30.7%的区域,2小时可以覆盖92.7%的区域。在绕城高速及其以西的慈城片区可以在45分钟之内到达市中心,覆盖了全市11.25%面积的区域。180分钟内可以覆盖99.6%的区域,少数岛屿和沿海地区,交通可达性较差。春晓、梅山作为宁波未来自贸区发展的重点片区,其交通可达性水平有待提高,目前还处于一小时以上的交通圈范围内,需要建设连通主城区至春晓的快速路。
城市中心区和高等级公路集聚了较多出行人口。从居民日常出行密度分布来看,宁波市中心城区聚集了最多的出行人口,其次是镇海-北仑片区和余姚-慈溪主城区聚集较多的人口,奉化、宁海、象山的规模相对较小。同时也有很多人在路上奔波,特别是高等级的公路, 如杭州湾环线高速、沈海高速、甬金高速、甬台温复线高速、宁波绕城高速等路段。杭州湾环线高速、深海高速和329国道是沟通宁波中心城区与余慈地区的几条大动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路段虽然级别不高,但是承担了较大的交通运量,如①连接北仑与春晓山的将军山隧道路段,②连接宁波中心城与瞻岐镇的宝瞻线,③连接宁海-长街镇的 215省道和422县道,④连接梁弄镇-大岚镇-四名山镇的213省道,⑤连接横溪镇-莼湖镇-西店镇-宁海北互通的310县道(002县道)-下莼线-315县道,⑥连接象山县城与石浦镇的215省道-506县道,⑦连接观海卫镇至三七市镇的222县道。
芒福德认为“郊区太密了没有好处”,我们不希望城市的活动占满宁波的空间,世界上也不存在所谓完美的城市空间结构。针对本次探索性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城市地物分布、市民的活动特征等数据,重点分析宁波的城市空间体系现状特征。而从本次分析可以看出,宁波的整体空间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从夜间灯光影像的历年演变、电子地图POI、居民出行密度、百度慧眼识别的居住人口和工作人口等多方面分析,都发现余姚、慈溪、杭州湾地区具有强大的社会经济活力,是宁波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有机会结合宁波前湾新区的规划建设,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湾区新核心城区。而宁波市域南部两县生态良好,空间上也较为独立,为后续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未来,基于宁波新战略规划的要求,为实现“一主两副多中心、三江三湾大花园”的市域理想空间格局,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应进一步向北集聚发展要素,精准布局前湾新区空间,精确落位前湾核心区及高铁站点。在北部地区强化与杭州湾大湾区的整合,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慈溪客运中心和规划中的沪嘉甬跨杭州湾铁路、城际铁路综合枢纽,给宁波市域北部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建设宁波的“全球大湾区核心门户、生态创新活力之城”。同时在宁波市域东部、象山港北部地区,统筹与舟山的产业互动,通过甬舟铁路等交通要素打通产业大通道,构建甬舟核心区的产业金三角,高标准谋划宁波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宁波舟山港产业集群,以港带动城市进一步转型升级。在城市南部地区(包括象山港南段与三门湾区域),严格保护生态格局与生态环境,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有序引导城市精明发展,高品质的谋划建设宜居宜游的南部副城区。
除城市人群的集聚分析,研究中暂时缺乏经济数据的叠合分析,无法发现城市运行背后的效益问题,从而找寻高效的城市产业(制造业)核心。而从人口的变动周期性来看,宁波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具有随节假日变化的周期人口变化特征,其多中心化分布也非常明显,因而基于特定人群集聚特征的公共设施供给有待在未来进一步探讨。因而这些内容有待实验室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八)相关研究:
有“人”有“物”的宁波城市空间报道
在大数据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城市空间不再仅是城乡工作研究的用地层面,更重要的是用地之上人群使用特征以及城市各类功能设施运营状态。将人口数据和城市设施定位数据(POI)叠加在宁波城市现状用地、道路、影像数据库上,能够了解城市人口集聚和功能集聚结构。

基于人口和城市设施定位数据(POI)的城市空间分析框架
在城乡用地分类标准的基础上,重新选择不同类型的POI数据,能够反应宁波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实际集聚情况,在此基础上能够直观呈现城市空间的效率与能级,发掘空间体系内部特征。商业设施上,选取购物、餐饮、酒店、购物中心、商业广场等主要商业设施类型;教育设施上,选取中小学、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所等设施类型;交通设施上,选取等级较高的轨道站点、汽车站、火车站、港口、飞机场等设施类型;文化娱乐设施上,选取展览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宫等设施类型;企业设施上,选取基本全部的商务办公机构;行政设施上,选取市区各级政府、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各局办公机构等;医疗设施上,选取各级综合医院。经过筛选后共计83893条POI信息,利用GIS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得到城市POI集聚热力图(图3)。


宁波七类设施点核密度分析图
综合上述七类设施点的核密度计算结果,发现城市区城市空间活力度总体呈现“单中心弱轴线多片区”的布局特征。“单中心”即三江片,具有完全的空间统治性,范围涵盖了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的核心空间。“弱轴线”即为中山路城市发展主轴,但是仅在三江片呈现出较清晰的空间轴带式形态。“多片区”即为外围慈城、镇海、北仑、奉化各区依托各自区中心发展。镇海新城设施集中度仍然弱于老城,北仑梅山港区也仍有待进一步建设。而奉化县城长期保持相对独立性,且依托于成熟旅游建设,其空间活力度要明显强于其他区中心,空间也有待通过新一轮规划融入市区整体发展。
通过百度慧眼平台,采集宁波城市人口在不同日期不同时间段的动态变化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推测宁波城市区人群活动和空间使用的特征。采集2018年5月5日至5月18日共14日的平均数据,观察人群全天热力变化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空间上,人流集聚呈现出逐渐集中的趋势。三江口团块状结构明显,与鄞州商务区构成为主要的集聚区;外围区域热力能级相对均衡,辐射能级较弱。时间上,约自6:00起达到一天中相对较高阶段一直持续,在9:00-10:00期间增长很快,显著反映出人群在上班早高峰时间从居住区向商务办公区和商业区等岗位密集区域的大量集中,同时也反映出在工作日岗位密集区域所能达到的最高人口密度远高于居住区域。

全天24小时人口集聚热力图
(1)商务办公空间
叠加14个日期样本中10个工作日数据,以10:00为标准识别城市商务办公中心。一般认为,在这一时间点大多数人正处于工作状态,能够较准备辨别城市商务办公集聚空间。排除交通道路上的特殊热点,可以发现,工作日10:00点的人口集聚呈现“高度连绵聚合”的特征(图7)。三江片位置是连片高热点团块状集聚区,包括了江东、海曙、鄞州三区中心,并呈指状延伸向南部鄞州商务区、北部金茂商务区以及东部的会展中心、高新区和东部新城。此外外围镇海、北仑、奉化区市中心也构成的次级热点区,但聚合度仍较低。

宁波市商务办公空间图
(2)商业休闲空间
叠加14个日期样本中4个休息日数据,以15:00为标准,识别城市商业休闲中心中心。一般认为,在这一点时间点大多数人处于休闲娱乐状态。排除交通道路上的特殊热点,可以发现,休息日15:00点的人口集聚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特征。“大集中”即是三江片位置仍是主要的热点集聚区,包括了江东、海曙、鄞州三区中心,并顺延中山路呈现东西向发展的趋势。“小分散”主要各自分散的各区的商业集聚区。主要为江北的万达广场、星海广场,江东的和丰创意广场、高新区中心,鄞州区的罗蒙环球城,以及镇海老城和奉化市中心区。可以发现,宁波城市的商业休闲中心主要为大型的商业广场,并且集中在三江两岸区域,外围的北仑尚未形成热力值较高的商业休闲中心。

宁波市商业休闲空间图
叠加人口数据和城市设施数据,可以提炼出宁波城市空间呈现“一核一轴多点”的特征。“一核”即是三江片团状集聚核心,主要连绵了江东、海曙、鄞州的中心区。“一轴”即是中山路城市发展主轴线,引领城市东进发展。“多点”即是外围的慈城、镇海、北仑、奉化、姚江新区等次级城市中心区。
此外,也能发现空间体系存在的问题:1、多中心格局尚未形成,仍然是三江口一核独大。2、设施体系集聚与人口集聚存在偏离,比如镇海新城,说明现状部分地段吸引力不如预期,而部分地段有待增加设施。3、相对于其他区,奉化市相对独立,而纳入城市意图,有待通过新一轮规划引导其中心区融入南部格局,加强城市功能之间的联系。

宁波城市空间格局综合分析图
新技术应用专业小组的创建为我院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规划行业的应用提供技术创新的平台,未来,专业小组也将继续保持与百度慧眼的良好合作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探索数据的深入应用,为城市分析、城市运营、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
1兴趣点:POI, Point of Interest,又称电子地图兴趣点,是一种代表真实地理实体的点状数据,包含了公共设施、商业设施、政府机构、风景旅游区、主要地标建筑等与城市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点的集合。
2详见:百度慧眼宁波规划创新实验室成果:《宁波市区职住空间分析》
https://mp.weixin.qq.com/s/p42f-bJsE9BOWS4Dxw0uiA。

如果你有合作意向,欢迎联系我们:huiyan@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