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历史文献、城市图以及实地调研可以看出,“控引襟带”的规划模式在中国古代各地的规划实践中有着广泛运用,形成了沿长江、黄河、运河等各大小江河发展起来的特色城市带,孕育了如重庆的“沿江为池,凿岩为城”、湖北武汉的“龟蛇锁大江”、湖北襄阳的“江、山、河、池、洲、城”一体式格局、四川泸州“三面环水、群山拱翠”等诸多历史典范。本期栏目从众多案例中,遴选黄河龙门至潼关段沿岸城市群以及湖南岳阳、江西九江、重庆忠县、陕西旬阳5处典型案例,对“控引襟带”的传统规划实践作以进一步阐释。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沿黄城市在控制黄河天堑、服务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沿岸人居建设积淀深厚,形成诸多特色区段,龙门至潼关段便是重要一例。该段河道自北出龙门而突然变宽、流速减缓,南行至秦岭北麓因山阻隔而东折,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凭黄河天险形成的潼关、龙门关、蒲津关以及韩城、河津、荣和、蒲州、朝邑等城市对于黄河乃至更大区域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留存至今的潼关故城遗址,仍能领略到“华岳蹲西虎,黄河挂北龙”的雄关气象。
▲ 蒲州府境全图[引自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蒲州府志》]
与此同时,在黄河沿线择山水形胜之地建龙门大禹庙、太史公祠、后土祠、鹳雀楼、华河一览楼等标志,形成可收揽“河山之伟、风烟之胜”的人文标识体系。由此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城市群整体格局。不仅该地区,整个黄河沿线城市建设几乎都体现了这个特色,从清人所绘《黄河图》中便能领略大概。
▲ 黄河图[引自《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
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其地依长江、纳湘江,“襟江带湖”而形胜颇佳。古时岳阳城北依长江、西邻洞庭湖而建,城西筑偃虹堤以避水患,并沿堤设港口、码头,“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同时,于城西滨水佳地营筑岳阳楼,统揽江湖胜景,形成人文大观,并于城南白鹤山上巧营吕仙亭以“眺城郭而俯洞庭”,“与岳阳楼争胜”,创建了特色的标志空间体系。古人曾赞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岳阳城垣图[引自清嘉庆九年(1804年)《巴陵县志》]
九江古称江州、浔阳,位于江西省北部,其地北面长江,东有鄱阳湖,“山水之雄奇甲天下”。古时九江城依山滨江而建,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踞山的险要形势。为避水患,古人筑堤障水,又于城西南凿甘棠湖以调蓄江水。同时,于城东建锁江楼,“下临江滨,远挹庐秀”,收揽“江水苍茫,村树杳蔼”之景,形成“江州下游巨观”。其亦在城垣北段筑庾公楼凝聚“江山烟云”于“几席间”,在城池内外巧营文昌阁、琵琶亭等标志建筑与锁江楼、庾公楼遥相映照,创造了极具特色的山水人文空间格局。
▲ 德化县图[引自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江府志》]
重庆忠县,古称忠州,其地南抵长江、北靠山峦,形胜极佳。其城择址于江边,踞玉屏山而建,故有“始见江山势,峰叠水环回”之特色景致。城外沿江岸布设神溪渡,为“一郡之通津”,渡口与城南三门相对,其间建有街市,形成富有活力的城郊空间。此外,古人于城外东、西临江高地之上分别修建学宫、文昌宫、东岳庙与白公祠等关键人文设施,既巧避水患,又借地势之高、江景之胜而成一方标志群域,提振城市整体格局。
▲ 忠州城图[引自清道光六年(1826年)《忠州直隶州志》]
旬阳古称洵阳,位于陕西省安康市东部,其地“背环洵水,面临汉江”,自古为重要关隘和形胜之区。古人依循汉江与洵水“回环之势”,先于水岸弯折处之阳鱼岛上营建一城,形成“城环曲水”之景,后又于洵水北侧之阴鱼岛上营建新城,构建了“满城灯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绕太极”的独特双城格局。在此格局基础上,古人沿汉江布设洵水渡、中渡、西渡等众多渡口,临渡口区域经营城关、市街,形成繁盛的城郊景象。清人曾赞其格局曰:“金汤一线瞰城隈,城外洵流往复回。雉堞斜盘襟带绕,鹢舟徐转洞楼开。蜿蜒势借灵崖锁,欵乃声从汉水来。最爱春晴花满县,人家都住小蓬莱。”及至今日,旬阳襟带江河的传统格局依然清晰可辨,成为城市特色发展的重要依托。
▲ 洵阳县县治[引自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洵阳县志》]
▲ 旬阳人居环境示意图
▲ 旬阳城市现状鸟瞰
总之,“控引襟带”作为一种控制天下形胜之地以建立便于区域乃至国家治理的城市格局,并凭借山水巧营人居空间的规划模式,蕴含了古人营城的整体思维,以及面对自然环境时妥善避之、用之、调之、颂之的人居智慧。基于“控引襟带”的思想,继承并发展江河城市在地区乃至更大区域层面有益的安全、生态、交通、风景及文化建设经验,对构建现代江河沿线城市的整体秩序和江河城市自身的独特空间格局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