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荐书封面:
《儿童人类学:小天使,附属品,换生灵》(第二版)
David F.Lancy著,剑桥大学出版社
编者按:
本期“南南荐书”栏目,将向大家推荐一本人类学著作,由David F.Lancy所著的《儿童人类学》。本书暂未有中文译本,作者推荐由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儿童人类学》第二版。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也是城市的未来。然而,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现代人将太多自我的想法与期待加在了孩子的身上。其实,抚育小孩的过程,也是现代人类不断修炼和破除我执的过程。
本篇书评将对全书十章内容分别进行评述,篇幅会较长,我们会根据章节分批次推送给大家。欢迎您给我们留言,随时交流您对此书的想法和意见。
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人类学作品。看完以后,我尝试着给人类学下了一个定义:从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类的各个社会和文化,并试图找到一些超越社会、制度、文化、宗教、道德、传统的、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普遍特征。
我在读每一本书之前,或读书之中,都喜欢给这本书一个四字评价,写在扉页上。对于这本《儿童人类学》,我写的四个字,是“能断金刚”。
现代人有很多执着。最大的执着,就是对子女的期待,期待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有幸福的生活,甚至是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这本《儿童人类学》,作为一本学术类书籍,竟入选2014年纽约时报的年度十大推荐书目。我想,其原因就在于它彻底全面地攻击了现代社会——包括欧美和东亚——对抚育子女的各种执着。如果说,《金刚经》为的是攻破我们如“金刚”(即金刚钻)一般坚硬的我执,那么这本《儿童人类学》则是为现代人打破我执的最佳读物。
作者戴维兰西(David F.Lancy),是一名儿童人类学家。他在这本书里的主要观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前现代社会是老人至上的社会(gerontocracy),而现代社会则是儿童至上的社会(neontocracy),尽管在现代人看来,老人至上社会对儿童的抚育太粗糙而不近人情,但儿童至上的社会也并不一定更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和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延续。全书展示出了对文化相对性的揭示,对人类各种文化的对比和思考,对跨越种族、地域、现代化与否的普遍儿童人类学规律的追求,并在这过程中,试图对一些儿童成长和教育的现象进行解释。
全书分为10章,第一章“儿童从何而来?”与最后一章“太少童年?太多童年?”对全文进行概括和总结,中间的8章按照儿童成长的顺序依次是:
第2章 儿童价值几何
第3章 生孩子
第4章 全村的责任
第5章 懂事
第6章 事关弹球和道德
第7章 家务课程
第8章 童年之上,成年之下
第9章 驯服自发的学习者
下面讲述各章主要内容和我的阅读体会。
第2章 儿童价值几何
本章原题“Valuing Children”。在第1章作者提出了“老人至上”社会和“儿童至上”社会的区别,第2章由此展开,从两种社会对儿童价值的衡量出发展开探讨。在前现代社会,因为医学不发达,食物和营养也不充足,儿童死亡的概率远远高于现代社会。即使在今天,许多非洲的原始部落仍有平均高达30%的婴儿活不到自己的1岁生日、有一半的儿童活不到青春期。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在高婴儿死亡率的前现代社会,父母对婴儿给予极大的精神和物质的关切是不明智的,所以在前现代社会,儿童的价值“较低”。相比之下,现代社会,特别是欧美和东亚(中国、日本、韩国等),99%以上的婴儿能够存活下来,对小孩子的尽心尽力能够见到成果。儿童死亡率低,导致现代社会里,儿童的价值“较高”。
另一方面,前现代社会缺乏避孕技术,妇女生育的子女数量较多。较多的子女,一方面弥补了高死亡率的损失,另一方面也让家庭无法竭尽全力在某一两个孩子身上。相比之下,现代社会有廉价便利的避孕措施,妇女可以有计划地怀孕;教育和工作推迟了妇女初次怀孕的时间,妇女一生生育的子女数量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可以集中精力抚育这数量较少的孩子,每个孩子在家庭成员心中的价值就较高了。子女数量的高下,也造成了儿童的价值在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差异。
第三方面,文化上对儿童的“估值”有自我强化的效果。前现代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往往人们需要通力合作才能生存下去,造成了集体主义的倾向。为凝聚集体,权威人物的存在十分必要,而权威人物往往由富有经验的年长者(男性或女性)担任。这种社会结构,造成了对年长者的崇拜,以年龄作为社会地位划分的依据,形成了“老人至上”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儿童的地位较为低下,本书名称中的Chattel(附属品)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社会中儿童的地位:儿童在家里是没有地位的,往往作为一个家庭中长者的“附属品”而存在。他们从事家庭杂务,农活,甚至在外打工,来供养家庭。这种情形,对于我们的父母一辈应当不陌生:他们的童年时代,正是中国从前现代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时候。
相比之下,现代社会以儿童为重。看这本书以前,我以为只有中国才这样,因为我们有计划生育政策,家里一般只有一个孩子,都当宝。看这本书才知道,欧美社会也是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书中讲到,全美中产家庭为小孩子过一次生日的平均花费达到400美元。这种对小孩子的重视,与现代社会少生优生的观念有关,也与现代社会儿童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教育才能够获得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有关。于是,形成了“儿童至上”的社会。书名中的Cherub,形容了小孩子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中的形象。在我生活中,我3岁的外甥是他这一代人中的第一个出生的,获得了全家老小的宠爱,真的感觉就像小天使一样。
(未完待续)
作者:徐南南 哥伦比亚大学2013届城市规划硕士
编辑:陶方飏
校对:张凤琴
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城市规划者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