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 5 期 第248期
中国三农问题突出,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关注三农问题。2004年以来前9个文件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方针,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变;2013-2017年的5个文件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致力于以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转型,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明确规划引领的重要性,相应的空间规划主旋律也在从补齐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到生态优先前提下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再到自然资源的全面增值,对乡村发展的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国土空间规划从业者深入学习。
空间规划涉及7大领域: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土地管理、人居环境、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传承。
生态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我国的生态建设既包含一些重大的国家项目,如“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也包含地方层面持续开展的湿地保护、水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开始重视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总的思路是从单独的要素建设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性保护与修复。
基础设施涉及农业设施与公用设施等
农业设施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农业机械、人畜饮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领域;公用设施主要包括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领域。此外,2013年开始强调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也逐渐关注污水处理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强调对农村流通领域的支撑
除了医疗、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从2005年起一号文件均强调从集贸、批发市场再到新兴的冷链物流、农村电商等要素构成的物流体系建设,以此对农产品以及加工品的流通提供支撑。
土地管理落实体现制度改革
宅基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基本的要求为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短板
垃圾、污水治理是长期的工作重点。2015年依托“美丽乡村”创建,开始大力关注乡村风貌。
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2017年一号文件提出“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将“产业兴旺”作为二十字方针的第一句,强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多种功能,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核心价值与休闲观光度假衍生价值进行深度整合。
关注重点的变与不变:从补齐硬设施到提升软环境,生态建设一以贯之。
硬件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好。受限于过往的二元体制,我国城乡发展的差异巨大。新世纪初的一号文件中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硬件方面的短板。2004年聚焦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2010年关注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提升中小学校舍安全、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医疗、设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这5年的时间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2014年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到2019年“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5年的时间重点推进设施均好性的建设,解决“从有到好”的问题。
软性环境着眼新动能构筑与新价值挖掘。软性环境包括了体制改革、文化传承等非物质层面。在深化体制改革方面,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最为深远。最初对农村土地管理的方针为“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将农村建设用地看做一种承载建设的资源,强调管控。而2010年后,逐步通过确权登记、流转、入市等手段构筑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新动能,将农村建设用地看做一种农民可取得增值收益的资产,强调经营。在坚守文化传承方面,对传统村落和民居的保护与利用反映文化自信的回归。2014、2015年完善传统村落名录和开展传统民居调查,对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进行摸底。2017年在摸底的基础上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大量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民居、村落和名村名镇被打造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甚至目的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建设内涵升级。自2004年起生态建设均是一号文件的关键词,其内涵在生态文明时代进一步升华。2014年以前重点在对人类生产生活良好的支撑;2014-2017年重视生态系统自身的可持续性,“生态修复”成为要务;2018年提出的“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标志着生态建设的新高度,生态建设的内涵完成了从环境保护到生态支撑再到生态产品与服务供给的升华。
空间规划重要性逐步强化: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乡村规划列为乡村振兴基础性工作。
乡村规划重要性与日俱增。2005年乡村规划首次出现在一号文件中,至2007年处于试点阶段;2008-2010年逐步形成长效机制,2009年提出“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用于乡村建设规划”、2010年提出“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2013年起,规划的科学性与约束性被逐步强化。其中2013年强调“科学规划村庄建设,严格规划管理…制定专门规划,启动专项工程,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2016年强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2017年提出加快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规划的全新要求。在“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章节单列“(五)强化乡村规划引领”段落,明确了空间规划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同时对乡村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以县为单位抓紧编制或修编村庄布局规划,县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推进乡村规划工作。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持乡土风貌,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强农村建房许可管理。”其中,“全覆盖”、“先规划后建设”、“多规合一”、“实用性”等关键词均体现了新时期村庄规划的重要性,同时对规划从业者更高的要求。
主 办: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办公室
关注我们吧!
规划前沿观察
众绘山城
本文为“规划前沿观察”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申请授权。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所用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