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
导语
作者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局长周聪,雅克设计有限公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赵钟鑫在《规划师》2019年第3期撰文,近年来,海南省通过明确各层级规划编制任务、重点内容和管控方式,建立了以“多规合一”为统领的空间规划体系。《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总体规划(2017—2030)》通过构建以人和生态为核心的可持续湾区旅游度假模式,使腹地产业功能与滨海空间营造互为推力,促进试验区良性发展;通过对生活空间的重新定义,构建了多元价值、多业共生、多群体共处的复合社会生态,加强对试验区资源的精明投放与系统管控,促进了试验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空间规划;总体规划;试验区;海南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3-0032-0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周聪,赵钟鑫.空间价值导向下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总体规划策略[J].规划师,2019(3):32-36.
一
重新理顺空间规划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通过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空间规划体系是以空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为核心,以空间资源保护 ( 如土地、海洋、生态等 )、空间要素统筹、空间结构优化和空间效率提升等为突破,探索“多规”融合下的规划编制体系。空间规划是对空间用途的管制和安排,是为有效调控社会、经济和环境要素而采取的空间政策工具,是国家进行空间治理的核心手段。城乡规划是涉及空间的全局性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战略性与综合性的工作,是空间规划中最为重要的规划层次,是主导城市空间布局的最重要依据。因此,海南省通过明确各层级规划编制任务、重点内容和管控方式,建立了以“多规合一”为统领的空间规划体系 ( 图 1)。
《试验区2030》以海南省和陵水县“多规合一”为统领,划定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高度统一海陆空间资源,限定功能区的开发增长边界,坚持“三区主导”的“一张蓝图干到底”。《试验区2030》基于“国家旅游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高地”“世界一流热带海滨休闲度假胜地”“国家热带海洋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区”“国家海岸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对原有的空间方案重新进行调整和优化,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和要素配置,做好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工作,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发挥好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
二
空间价值导向下的试验区总体
规划编制重点
(一)强化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随着城市空间和竞争力的关系开始被重视,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加强,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也不断被强化,呈现出从“纯粹的物质工程设计的技术工具”向“综合空间政策”转变的趋势,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工具。因此,《试验区2030》要从公共政策的视角预留和控制由政府管控的公共性空间与公益性设施(如公园绿地、广场及街道等公共空间,公益性服务设施、重大及重要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对规划范围内一系列已建、在建或拟建的重大基础设施如文黎景观大道、垃圾转运站等进行梳理和重新安排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从而保证试验区的良性运转,维持良好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
(二)加强区域和城乡的统筹协调
《试验区2030》通过强化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开放网络化空间,与三亚及陵水县域形成一体化空间格局;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拓展泛南海合作领域,探索区域协作机制创新和区域基础设施供给侧改革,借鉴琼海“三不一就”(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方式,推动乡村振兴;深挖疍家文化、黎族文化和历史遗迹等,以“小尺度、融自然、承乡愁”为规划理念打造富有浓郁海南地域文化特色的田园乡村,促进陵水县全域旅游的发展。
(三)增强总体规划的可实施性
《试验区2030》的可实施性主要体现在“时间分期”和“空间细化”上。“时间分期”指通过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近期重点建设和需要更新的地区与项目,建立近期建设项目库来指导近期开发建设。因此,《试验区 2030》倡导小行动落实大战略,明确规划区近期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核心项目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项目的建设要求,在建立近期建设计划和项目库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试验区空间管制措施、开发建设规则,明确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来指导开发建设。
“空间细化”则主要通过不同层级的空间尺度,划定开发控制单元,通过法定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进行“刚性传导”来落实。因此,《试验区 2030》通过划定17个开发模块,明确开发管控方式及各开发模块发展方向、核心项目、要素控制的“定位、定区和定量”要求,以保证市场化的有效推进,实现空间的复合利用。
所以,《试验区2030》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分解,将总体规划的长远目标转化成近期项目建设指导的依据,增强了其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三
基于空间价值的试验区总体规划
策略
(一)促进区域协同,实现空间发展的共建共享
海南省和陵水县“多规合一”工作确定了试验区 2020 年和 2030 年的开发边界,明确到 2020 年建设用地规模为 14.12 km2,2030 年建设用地规模为19.87 km2(图2),划定了土地资源的利用上限。城市规划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所有欲求,因此必须学会管理需求。为此,《试验区2030》基于土地供给的倒逼机制,改变了过去只从土地需求方面考虑年度土地供给的传统物质空间发展模式,转向关注人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人居环境。因此,《试验区2030》充分发挥开发边界内有限的建设用地价值,深入研究城市公共品的差异化和品质化需求,采取“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构、环境同建”五大策略,统筹布局对外交通连接线,促进陵水县滨海带、滨湖地区各开发区块形成网络化的交通联系,共建共享枢纽型交通站场及重大基础设施,共同建设和维护陆海生产生活环境,形成“区域协同、共建共享”的空间发展模式。
(二)
回归生活家园属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树立人本主体地位,将民生保障置于核心位置是本次规划有别于以往经济导向型总体规划的特色所在。在公共服务方面,《试验区 2030》以打造“15 分钟美好生活圈”为目标,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营造有活力的生活圈,构建步行友好、骑行友好(图3)和公交友好(图4)的“社区—区级”二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按照合理服务半径下的实际服务人口完成设施配置,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加强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设施的建设,增强居民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获得感和参与感。同时,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试验区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规划保留试验区内的 458 个渔排,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的特色小镇和乡村,使其成为可进行深度文化体验的“活态”博物馆。
(三)以生态为核心,营造人性化海岸公共空间
《试验区 2030》以“山—海—湖”生态绿廊为界,建立产城融合与功能复合的旅游度假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生态与安全的双重导向下,建构海岸总体空间格局,严格保护试验区赖以发展的泻湖资源、海岸资源、山体资源和河流水系等(图5);统筹海陆资源,协调陆海产业发展与区域空间格局、生态环境的关系,构建由“山、海、湖、河、田、林”组成的生命共同体,整体形成“一带两湖、三山五廊”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图6);倡导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柔性修复海岸生态及泻湖生境,营造人性化的海岸公共场所。此外,《试验区 2030》加强生态空间的精细化管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安全底线,依托试验区的地形特征,布置与环境保护相适宜的设施,打造山地、环湖、滨海和田园等慢行系统,将其嵌入市民生活中;将生态系统改善和宜居环境建设相结合,建构亲近自然的活力游憩系统,根据人的感知、视角设计多维的感知场景 ( 图 7),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和健身等活动空间。
(四)创新联动发展,构建多元化的复合社会生态
《试验区2030》借助海南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机遇,强化创新驱动,加大“创新 + 文化”的软硬环境供给,坚持优化长板和补足短板相结合,提高创新效率,培育创新生态,打造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例如,试验区通过引进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创新载体,提高技术和应用型创新能级,大力吸引创新人才,使其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构建创新走廊,串联城市创新、创业、设计、研发和生产节点,不断拓展旅游服务、文化创意、智慧产业、健康服务、体育产业、科技农业、金融商贸和投资等领域(图8);打造多阶层共融的生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复合社会生态,将试验区打造成当地居民的幸福家园、外来游客的度假天堂;通过公共空间的改善,活化空间资源,与区域生产和创新节点形成互动,营造一个国际化的旅游、营商、创业和生活环境。
(五)推进空间动态维护,实现空间的科学化治理
《试验区2030》的空间规划以人与海洋为核心,强化生态底线约束,搭建“生态空间基质层+设施空间网络层+活力空间使用层”的空间结构,形成试验区“海岛有机生命体”的长远发展格局,从而在保障试验区拥有高品质生态环境的同时,使愿景式空间意向规划向过程管理的模块化空间塑造规划转变;严格控制并预留产业空间、战略空间,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采用组团化、模块化开发方式,划定17个开发模块(图9),各开发模块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3 km2,通过明确各开发模块的发展方向、核心项目和控制要求,对生态廊道、大型绿地、重要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进行位置、边界及总量的刚性管控,制定开发模块图则,确定模块开发功能配比,管理空间、分配空间,确保空间的适配性和舒适性,使腹地产业功能与海岸带空间营造互为推力,促进试验区的自我演替与良性发展。
四 结语
由“多规合一”形成的“一张蓝图干到底”是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第一步,是实现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空间规划体系是厘清各级政府的空间管理事权,从社会经济协调、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有效管控、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及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布局等方面着手建立的空间责权制度。《试验区2030》以“在精不在大、在生态不在开发、在个性不在共性”为思路引领,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从规模拓展转向品质供给,建立差异化的空间供给模式,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空间格局,营造绿水青山的好环境,为试验区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持;通过划定17个开发模块,引导空间的精细化管理,建设公共空间、慢行系统等宜居导向的生活空间;通过从经济导向向人文导向的转变,挖掘疍家文化等本土文化的特色,实现乡村振兴;通过将生活空间从功能建设转变为活力场所的营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打造儿童友好、人才友好、老年友好、游客友好的全民友好型旅游目的地。
《试验区2030》在空间规划体系下重新定义空间价值,布局影响未来活动的公共空间,协调好各功能分区的空间影响,使土地利用从“平面管理”走向“立体管理”,形成更复合、更高效的城市空间,指导生产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空间产品”。
来源:2019年03期《规划师》杂志
新媒体编辑:肖莉
审读:刘芳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9年03期
《空间价值导向下的海南国际旅游岛
先行试验区总体规划策略》
声明
《规划师》杂志社微信公众订阅号(ID:)为非盈利新媒体平台,所有转发的非原创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新媒体渠道,如果所转发图文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链接)
【规划师论坛1】社区共治视角下公共空间更新的现实困境与路径
【规划师论坛2】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特征识别与规划策略
【规划师论坛3】新加坡社区服务设施体系规划的演进历程、 特征及启示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