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自上世纪80年代末规划与国土系统合并后,长期开展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多规”融合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注重规划、建设、管理环节的系统对接,目前已取得不俗成效。当前,国内正处于转型与改革时期,对落实国家战略、满足人民需求和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空间资源配置也逐步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多元主体协调再分配,因此,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既要实现“多规合一”,又要满足多元主体参与决策的需求。武汉市结合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的契机,积极开展与新时期相适应的规划编制工作模式探索。
一是国家战略落实与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显著
当前,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高度聚焦武汉,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要求武汉要在区域建设中与其他城市开展合作,尤其是目前武汉市与周边城市,如鄂州市、孝感市、洪湖市等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一体化趋势日渐显著。
二是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城市决策意识增强
传统城市规划是以政府为主导,按照目标导向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分配,在近年来的城市建设改革中,“规划先行”的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利益主体通过城乡规划参与到城市决策中来,城乡规划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也不断被强化,专家论证、公众听证成为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一环。
三是各类规划之间衔接不足问题急需解决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门之间规划衔接不足,市直各部门编制的专项规划在空间布局和数据上仍存在衔接不足问题,与“一张蓝图”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市、区规划衔接不足,全市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强制性内容落实上还存在诸多不一致,部分建设项目在实施层面因此受阻。
第四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规划编制要接地气,可邀请被规划企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应该邀请市民共同参与”。武汉总体规划以“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为工作方针,以政府组织为核心,广泛邀请了全市各区、各部门、大都市区各城市、社会公众等主体深层次、全过程参与“共同规划”。同时,还邀请了国内知名设计机构和行业权威专家作为非利益相关者,开展专项规划编制与专家顾问,充分保障和提高规划科学性。
联络机制:统一领导,专班互动
武汉总体规划在启动初期,基于全市总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由市国土规划局总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整体推动,各区、各部门深度参与,全面推进各阶段研讨、协商工作。
市总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市总规工作专班,负责具体组织各区、各部门开展总体规划编制相关工作;各区、各部门成立“1位分管领导+1个责任部门(处室)+1名专职联络人”的各区、各部门总规工作小组,下设分区工作专班和专项工作专班,开展各分区和各专项成果编制。市总规工作专班通过开展组织统筹和技术统筹两大部分工作,以保证各工作专班各司其职,确保全程互动、高效对接(图1)。
图1 武汉总体规划“共同规划”工作框架图
沟通机制:统分结合,分层对接
考虑各区、各部门职能范畴,构建形成“统分结合、分段对接”的工作模式。以总体规划编制各阶段成果为统筹衔接对象,按阶段、分批次开展与各区、各部门进行规划编制工作交流。
重要节点的衔接工作,由市总规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集中座谈会或上门对接,各有关单位分管领导参加研讨共商;日常节点的衔接工作,由具体责任部门与各工作专班适时对接(图2)。
图2 武汉总体规划沟通机制示意图
决策机制:层层推进,阶段认定
武汉总体规划以阶段成果为核心,建立了多层次的成果认定机制。各阶段由市国土规划局总规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处室对各区编制的阶段成果进行验收审查,并形成盖章书面文件完成规划成果认定,以指导下一阶段规划深化。
涉及规划调整的情况,在通过“一事一议”的专题会讨论后还需要形成由市国土规划局相关处室书面认定的台账,以确保规划调整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图3)。
图3 武汉总体规划调整程序示意图
新兴媒体平台
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的飞速发展,为规划编制中的工作宣传、意见收集、结果分析等提供了更快速的途径,同时,也让城乡规划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对城市生活、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武汉总体规划积极利用这一趋势,在启动阶段创建了“”、“武汉总规”等微信平台,结合市政府、市国土规划局和设计机构原有微信平台共同作为与社会公众沟通交流的重要窗口(图4)。
传统媒体平台
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由于拥有独立成熟的运作体系、相对权威的公信力和稳定的受众群体,仍然是规划编制过程中信息传递不可或缺的途径。武汉总体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多次通过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楚天都市报以及武汉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开展规划进展、重要研讨会等重要内容的公布以及意见征集(图4)。
面对面交流平台
在武汉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针对不同的人群组织了多样化的线下交流。对各区、各部门和大都市各城市,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和多轮次会议交流,有效解决了阶段发展问题和诉求;对社会公众,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总规沙龙和交流论坛,深入探讨了市民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设想和要求(图4)。
图4 武汉总体规划工作平台示意图
技术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武汉各部门现有的数据平台,组建全市现状大数据包括全市建筑量、人地房等分析平台以及全市规划数据共享的“三规平台”、“众绘平台”、“规划编制大数据平台”等,及时更新、发布总体规划最新成果和要求,技术人员可在该系统上进行上传、下载、编辑等交互,提高规划对接效率(图5)。
图5 武汉总体规划的众绘平台
武汉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后,市总规工作专班根据市政府印发的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中的明确要求,制定了《各区、各部门“共同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开展“共同规划”工作的实施指导文件。在实践过程中,围绕工作进展、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共分为现状调研、规划纲要、成果编制等三个阶段推进,各阶段以阶段成果为对接内容,通过与各区的“四次对接”、各部门的“三次对标”,最终完成了在空间上落实国家、省市重大战略以及各区、各部门的发展诉求的武汉总体规划成果。
本阶段工作重点是与各区、各部门、大都市区各城市和社会公众建立初步工作联系,并组织至各区进行实地调研与沟通,就城市发展现状和诉求与参与主体达成问题共识。
市总规工作专班会同各区、各部门总规工作小组,赴16个行政区开展实地调研,实地踏勘里程8000多公里、踏勘照片1156张、召开20多场集中座谈会和反馈沟通会(图6)。实地调研主要包括各区重点功能区、代表性企业、社区等,重点了解各区建设现状和发展意图,就各区在总体规划层面现状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实施总体规划的实际困难等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共识,夯实总体规划的工作基础。同时,组织开展武汉大都市区城市调研,实地踏勘里程约12000公里,并面向公众开展“规划进社区”、总规沙龙等活动。
此外,各区按照要求完成现状调研报告,重点梳理各区功能定位、发展诉求、空间问题以及对本轮总体规划的启示,汇总归纳各区调研问题共计354条,完成文字梳理近30万字,深入识别总体规划层面的问题及需求。
图6 搜集的资料以及现状调研报告
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开展武汉总体规划纲要成果编制,并围绕各区规划纲要成果与各区开展2次横纵向、多层次的正式对接,就总体规划中的核心目标、空间结构、功能体系、关键指标等与各区达成共识。同时,与市直各部门开展纲要成果交流会,对接各专项成果,落实“多规合一”。
这一阶段在前期现状调研基础上,各区按照统一的规划纲要编制标准落实总体规划纲要成果,并开展各区、各部门的纲要成果对接,确定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方向,主要开展了三大部分工作:
首先,开展分区大纲研究。按照统一工作要求,各区按要求总结“十三五”规划发展重点、提出总体规划思路、空间发展设想等内容,并完成各区分区大纲发展建议书(图7)。
其次,对接全市总体规划成果。分5批次组织召开武汉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共同规划”分区大纲交流会,分3批次组织召开社会经济类、公共服务类、城市建设类等部门集中座谈会,邀请各区、各部门分管领导或负责人共同探讨各区、各部门的发展思路和重点问题。
第三,完成分区大纲成果对接。各区以武汉总体规划纲要成果为基础,落实本区发展诉求,编制形成明确的规划目标、功能定位、发展规模以及空间结构等内容的分区大纲成果。组织开展分区大纲成果对接,由市国土规划局领导带队、相关处室参与,上门与各区政府交流武汉总体规划纲要成果和分区大纲成果等内容(图8)。
本阶段工作重点加强全市重点、难点、特色问题的研究,深化强制性内容的传导,协调解决各区、各部门的发展诉求,与各区、各部门形成规划共识并完成武汉总体规划成果。
主要开展了三大部分工作:
首先,与各区共同编制全市用地总图。各区按照标准开展分区总图编制以及深化工作。市总规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市国土规划局相关处室、各区分管领导开展集中校审各区用地总图,重点讨论、研究、清理了历史遗留、“图斑”、与现行规划不符等共200多个既有规划矛盾问题,并要求市国土规划局和各区进行会签、盖章,形成市、区统一认定的用地总图(图9)。
其次,与各部门进行全方位衔接。在落实了党的十九大、全市“两会”、长江新城规划等要求后,对总体规划成果进行完善并再次与全市各职能部门进行衔接,征求各部门意见和建议,以确保“多规”充分衔接(部门第三次对接)。
第三,编制分区规划指引与控规升级版对接。各区在分区大纲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编制分区规划指引,与正在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升级版进行对接,重点贯通目标定位、空间统筹、刚性管控、核心指标等内容,形成向下传导和向上反馈的互动机制,以保障“总—分—控”的精准传导“一根线”。
至此,在多次征求各区、各部门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完成“图+文”的整套成果。
一是建立了多元主体参与规划编制的工作框架
武汉本轮总体规划成立了全市总规编制领导小组,立足对接政府规划管理的目标,依托高规格的组织架构、多元主体参与的基础,通过高效的联络机制、多类型的工作平台、全过程的沟通机制和决策机制,建立起了全市各区、各部门、大都市区各城市、社会公众参与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框架,顺利推动了规划成果的编制,探索了以总体规划编制开展“共同规划”组织方式的路径。
二是有效吸纳解决了多元主体的发展诉求
武汉本轮总体规划着力践行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多次组织各个工作专班研究国家级、省市级的重大项目落实诉求,并召开专题讨论会,明确空间落实情况,与各区共同完成疑难问题的处置工作,为各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多次开展“总-分-控”的对接会,通过自下而上的反馈对接,解决了现行规划中衔接不足的问题。
一是部门之间衔接力度尚有欠缺
目前,在市政府的统筹下,由不同市直部门分管全市各类空间资源,但事实上,各部门之间的职权存在交叉,尤其是在空间资源的数据与范围上未充分对接。下一阶段要结合机构改革,深入开展“多规”在图、文上的“合一”。
二是社会公众在规划后阶段的参与度较低
规划前期,社会公众通过新兴媒体平台和面对面交流方式直接参与到了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当中,而规划后期则转入了较为核心和专业的内容研讨,难以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下一阶段工作中要加强规划成果转化为公众公示版,确保社会公众能理解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充分发挥城乡规划作为公共政策体现公共利益的作用。
【作者简介】
林建伟(1982-),男,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总体规划所总规划师,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涂 剑(1982-),男,硕士,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编制处主任科员。
韦琼椿(1989-),女,硕士,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总体规划所规划师,注册城乡规划师。
马 方(1979-),男,硕士,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总体规划所主任工程师,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乡规划师。
原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18年增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