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西浜村昆曲学社项目和祝家甸村砖窑改造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担纲率领课题组在昆山市选取的两个乡土实践项目,中国建筑设计院设计师郭海鞍在项目实践中总结了五点经验值得乡建工作者们借鉴和思考。
在已经濒临拆毁的西浜村,通过一座小小的昆曲学社的策划和实施(由村子里四栋荒废的老房子加以重建和改造而成)让久违昆曲数百年的乡村里再次响起悠扬的水磨调,可谓乡音再起。村民接踵而至,欣赏昆曲,并引以为荣,悉知本村“家学渊源”,重获自信。

摄影:蒋彦之 昆山城市建筑投资发展集团
为了振兴和恢复村庄,将村子里几处荒废的老房子加以重建和改造,利用有限的资源建设一座小的昆曲活动站,用以重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文化的再生加强村民的凝聚力与文化脉络,通过一个很小的项目启动村镇的文化与凝聚力的复兴。
旧时庭院——昆山昆曲学社

摄影: 蒋彦之 昆山城市建筑投资发展集团
在祝家甸村,通过砖窑文化馆项目的启动,让金砖工艺与文化再次踱入人们的眼帘,让村民意识到本村传统文化潜在的市场价值与内驱动力,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烧砖的态度,从漠视变成自豪。
西浜村昆曲学社是聚落有机更新的一次尝试,改造过程采用微介入的方法,保持原有村镇、田园的机理、尺度、空间形态,以最轻、最细微的方式参与村镇的更新与改造。项目一落成,多数村民的结论是:“这和我们以前的房子不一样,但是很多地方能令我们想起小时候的事儿”。
祝家甸村的砖窑文化馆是乡村废旧建筑再利用的一次探索。乡村的废旧建筑往往质量不高,改造常常付出比新建更大的代价,但是这些建筑记载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乡愁记忆,一旦拆毁,将是不可逆转的改变。

古砖窑一层改造实景图

轻钢框架体系结构
这个项目尝试了“开放式”的局部改造,一开始仅处理二层已经不安全的结构,然后根据业主的需要不断增加设计,逐步加建,改造底部基础,改造外侧披檐,甚至改造新加建的平台,实现每一阶段投资的有效性,同里由于过程渐进,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建筑的乡愁记忆。

两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积极地进行了一些传统工艺的活化利用和改良使用。例如昆山昆曲学社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有民宅的院落格局,保持村落的尺度和风貌,将新功能、新技术、新空间植入其中。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尽量采用当地本土材料——竹子,将原竹的张力和韵律美与昆曲表演巧妙结合,同时南北里面使用的大量原竹围墙还可以提高隔热性能。

摄影:张广源 中国建筑设计院

摄影:郭海鞍 中国建筑设计院
还有祝家甸砖窑底部的砖拱墙砌筑,都对工人提出 了较高的要求。现代的施工队多次砌筑都没能达到设计要求。然而这样的砌筑原本就有存在于村东古窑的窑体中,最后我们请到具备传统工艺技能的老匠人出马,漂亮的砖拱也就产生了,这对年轻建筑师、业主还有工人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利用再次在人们心中鸣起了警钟。

两个实践项目都一定程度上采用了“私人订制”的创新技术。为了解决“小青瓦”过重而且滴水易坏的问题,昆曲学社订制了铝锰合金的金属瓦;为了解决江南夏季日照过强的问题,昆曲学社订制了原竹与铝合金门窗结合的竹百叶门窗;同样为了降低屋顶荷载并模拟天光斑驳的效果,砖窑博物馆订制了有机玻璃透明瓦;为了降低大空间的空调能耗,博物馆展厅采用了窑体内地道风循环系统,利用砖窑底部的低温空气作为降温媒介……



二楼面向长白荡的平台

在光影陆离间创造轻松、自然的室内环境

砖窑文化馆入口

一楼空间实景图

二楼文化展示区
这些尝试都试图利用现代技术改进或发展乡土建筑的构造措施。乡土建筑,以及我们的乡村,一定要像生命体一样地新陈代谢,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进步与发展,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郭海鞍,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研究生,中国建筑设计院本土中心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本文摘自:《时代建筑》杂志第153期
本文转自:Hnd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