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是一个投标项目,规划要求在一块26公顷的备用地上做一个总部集聚区及配套区。同样是3.0的容积率,能做几种可能性呢?

图1 建筑高度与建筑密度转变关系图
建筑师会考虑低层、多层、高层建筑的密度和容积率之间的关联,以及可能产生的建筑形态,包括对地下室如何设置等问题。未来人工智会取代现在设计师的思维方法,比如:地块大小、容积率、建筑限高、建筑密度和贴线比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都可以得到更精确、更合理的参数。但是在2008年的时候的规划完全采用的是人工参数化,设计人员对究竟是采用“高层低密度”还是“低层高密度”,存在争议。我认为,“低层高密度”是正确的一种做法。
此地块是一个简单的大地块,不同做法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需要仔细研究。

图2 方案演变图
城市规划条例规定,绿地率要分摊到每个地块,如果按照这种传统的做法会导致建筑非常密集,但如果不按照传统的做法来做,转而提升周边用地的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和容积率,那么就可以在地块的中间布置两个街坊的集中绿化。
建筑师思考的问题通常与规划师有明显区别,在这个既有商办,又有住宅的综合性地块里,建筑师经常会考虑变电站的问题。建筑师在做任何实际实施项目时,所遇到的最难的问题就是变电站选址的问题。该规划地块有一百多万平方米的地上建筑面积,以及几十万平方米的地下建筑面积,如果把较大的变电站放在绿地里,就可以用集中绿化遮挡大型变电站。沿着中间绿化四周布置连续界面,远处是高层,这是一个很基础的规划思法。

图3 局部效果图
同时,本次设计中规划采用了较小的道路宽度和转弯半径,现在这种小半径的转角已经很正常,但在十年前,2008年这种转弯半径是无法被接受的。

图4 道路交叉口设计图




图5 Street Wall 设计图
我以建筑设计的专业背景跨界进行规划设计学习的时候,曾经借鉴了SOM的做法,对每个地块贴线率和高度进行严格控制。我有次被邀请给一个地块做概念建筑方案,在做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该地块的塔楼位置被限定,连续界面的占比也被限定。我认为对待这样一个容积率不够高的地块,完全没有必要规定贴线长度和高度,因为这样的规定会束缚建筑设计,使得建筑空间过于死板。

图6 地下联合停车——地下城系统
为了验证前面所做的设计的正确性,我们就其中一个地块做了建筑设计,规定每个地块容积率约为4.0左右,地下空间基本设定为两到三层,一些小地块甚至做到四层。我们认为,由于该地块较小,如果设置两个汽车出入口是比较浪费的。如果能利用地下联通系统,为每个地块设置一个出入口,即能满足规范,又能提高效率。所以,在规划时我们就提出建设地下城连通系统,但可惜的是这个方案没有实现。

图7 剖面示意图
我们以综合管廊的设计为基础,继续研究两边地块的设计。一开始,我们考虑的问题是确定哪几层需要连通。最终,我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案是:将综合管廊设置在道路中间,两边放置一些综合管廊外的预留空间;地下二层的设置包括地下停车库和地下步行通道;地下一层部分则做一些商业配套或停车库。此外,我们认为,所有建筑都必须布置可遮雨的底层骑楼。最终,设计师严格按照各种规范绘制了每一层车库的平面和入口关系,并完全按照建筑设计规范设置了地下车库的数量、汽车疏散口和出入口的关联等。这些比较具体化的配置,是建筑师在做城市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很关键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