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际会,在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前夕,深规院与广东省2017年南粤村庄(整治)规划志愿行动相遇,积极参与并承担了广东省清远市田心村、大营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当时的要求是三个月内完成规划调研、编制、审查、报批等工作,这种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形往往是村庄规划的常态。更要紧的是,由于是志愿行动,志愿团队通常只能利用周末调研、下班时间工作,两个村庄相距1小时车程,种种现实制约倒逼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完成能体现深规院水平的村庄规划?

大营村文笔塔(图片来源:志愿团队拍摄)
为此,精准规划理念应运而生,其主要目的是探寻有限投入下村庄规划的编制技术方法。这里的有限投入指相对城市而言,与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密切相关的资金、人员、时间等各类要素相对短缺的情景。显然,这种情景是大部分村庄的共性特征。
实践表明,面向实施的村庄规划,要求“对症施策”,做到精准发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村民自治、村庄财政薄弱、村庄产权关系复杂等村庄特殊性。在这种认识下,本文初步提出“精准规划”的理论假说,以响应“对症施策”的村庄规划诉求。
所谓精准规划,指在有限的规划目标下,通过聚焦和挖掘村庄特色,识别村庄发展的基础性需求和提升性需求,对规划内容进行差异化引导,最终在村民自治的语境下,通过广泛的村民参与凝聚规划共识,通过“建设管理公约”等形式约束规划实施与建设行为,以促进村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精准规划关键词的解构与评判标准(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精准规划的基本原则是有限目标,逻辑主线是聚焦特色,核心策略是差异引导,根本目标是适应自治。有限目标、聚焦特色、差异引导、适应自治作为精准规划的四大关键词,在村庄规划实践中应明确其主要内涵和具体要求,以便更有效地指导规划实践工作。为此,本文从村民、政府、市场三个视角将四大关键词进行多维解构,初步形成能够对照和评判的标准体系,为精准规划的理论构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