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乡村聚落是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地理环境的物质形态表达与社会面貌的综合体现。但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聚落呈现出无比脆弱的应对能力,大量乡村聚落遭受“类城市”的建设性破坏,导致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形态消逝。《》第11期刊出赵烨、王建国的论文《基于形态完整性的传统乡村聚落规划研究——聚落性能化提升规划技术的应用》,尝试在对聚落格局分析的基础上,以性能化设计的理念为指导,从格局、风貌、基础设施、物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评判,针对传统聚落的薄弱点,建构整体性能化提升规划框架和技术路径,把乡村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与形态视为优先保护的对象, 力求实现聚落环境保护与村民生活品质的同步提升,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实现乡村传统聚落的自然演进。
▲ 图 | 我国部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
Fig Spatial structure of several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性能化设计是一种在系统中以强补弱、以强替弱、整体提升系统性能的设计思路。是最初在建筑防灾设计中,针对因特殊结构体系、空间形式、功能意图而导致规范空白、“失效”现象,采用“性能替代”的技术手段保持建筑整体性能可靠的科学设计方法,表达了一种“合理性灵活”的设计思路,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和价值。它不拘泥于针对单个具体问题提出单一的解决方案,而是在整个系统中寻求技术路径;当项目的多价需求不能同时满足时,优先满足某些价值更高的需求,对剩余需求进行补充、强化。
将性能化设计思路引入传统聚落保护,正是利用其“合理性灵活”这一优势,对于法规和标准没有涉及或无法进一步具体限定的内容进行灵活的弥补式强化与提升。传统聚落的性能化保护是面对传统聚落的环境、历史、人文、形态等多重价值与现状居住条件改善之间的矛盾,将前者视为优先保护的对象,从格局、风貌、基础设施、物理环境等方面寻找提升对策,同时兼顾当代生活条件的改善,力求实现聚落环境保护与生活品质提升同步,实现乡村传统聚落的自然演进。
▲ 图 | 性能化规划对传统聚落规划项目的合集统筹思路
Fig Integrating thoughts of performance-based planning for traditional villages
我国现行的规划方法通常为4步骤:调查-确定目标-分级保护-规划措施。但实践中经常出现目标与措施衔接不畅等问题,说明步骤中需要通过更具体的技术手段,在将目标转化为措施的过程中进行总-分关系的凝练和分解,从而实现对规划各环节的把握。因此,第二三四步骤都是性能化保护技术导入的恰当节点,也都需要性能化保护技术的帮助,始终以整体的性能目标为核心,完成各子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并加以整合优化。
▲ 图 | 性能化规划与传统规划四步骤的结合
Fig Combination of performance-based planning and traditional four-step planning process
在整个性能化规划过程中,性能化思想通过3次介入,分别从宏观“保护与发展融合”的价值取向、中观“多项性能指标合集”的技术路线和微观“双向构建与互馈”的技术方法等层面,将性能化——“根据特定或局部的性能需求,对整体系统中出现不能满足需求、不能调整适应的部分采取局部补偿或专项强化的措施,以实现最终整体的性能表现达标”——这一陈述细化为3个不同深度的操作路径,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阶段的问题特殊性采取相应的性能化设计手段,贯彻到规划的各个环节。
详情请关注《》2018年第11期。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了解更多《》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关注我们,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