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软件园三期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简介
项目背景
厦门市软件园三期(以下简称本片区)自2011年奠基以来,各项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上轮规划(厦门市软件园三期控制性详细规划2012)对园区的整体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实施效果。但目前由于《厦门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厦门市“三规合一”一张图规划》、《集美区山水保护行动规划》等规划项目的编制,以及村庄改造策略的转变,使得园区的规划背景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软三的建设机制和模式也做相应的调整,增加了一部分平衡用地,因此对原控规进行修编。
规划区位
本片区地处集美灌口——后溪生态绿楔最南端,集美新城中心区北侧,东邻厦门北站片区,西连灌口小城镇。沈海高速公路从片区南侧通过,东北距厦门北站以及沈海高速公路集美出入口的空间直线距离约为5 公里,南距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的空间直线距离约为12 公里。本片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规划范围
北至规划灌口中路,南至沈海高速公路,东至后溪,西至灌口北路,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812.71 公顷。
开发模式研究
厦门软件园三期是政府主导下的一种开发模式,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以及配套政策等方面。
规划定位
以软件研发、商务办公功能为主,生活、休闲、培训等各种配套设施齐全的国内领先的软件产业园。
建设规模
本片区总用地面积约为812.71公顷,总建筑面积约577.3万平方米(不含现状建筑量和发展备用地部分的建筑量)。研发办公建筑面积约383.03万平方米,其中服务配套建筑面积约74.69万平方米;居住建筑面积约139.01万平方米,其中独立公寓建筑面积约15.42万平方米;商业服务设施建筑面积约35.55万平方米。
人口规模
产业人口
本片区内研发办公总建筑面积约为383.03万平方米,另有10.7万平方米的工业建筑。根据进行估算,产业人口约为13.12万人。
居住人口
本片区居住人口主要包括二类居住用地人口、村庄人口和产业公寓人口,其中部分公共配套设施(教育)主要考虑满足二类居住人口和村庄人口的需求。
根据估算二类居住用地人口3.68万人,其中含独立公寓居住人口0.8万人;规划保留村庄人口约0.23万人;产业公寓人口5.7万人。
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一轴,多廊多组”的布局结构。
一心:以本片区中部的河南山等自然山体为生态基底的生态核心;
一轴:由集美西亭中心区内的诚毅大街向北延伸形成的一条发展轴和景观轴,是软件园三期与集美西亭中心区最重要的联系通道,也是各种配套设施的重要载体;
多廊:指多条与周边相联系的生态绿化廊道
多组团:指空间上相对独立,且具备完善配套设施的研发或生活组团。这些组团广泛分布于本片区之中,通过绿色开敞空间网络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土地利用
上轮土地利用图
修编后土地利用图
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结合《厦门市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和《集美区山水保护行动规划》,保护片区中部的河南山等自然山体,同时根据现状地势条件对片区汇水进行分析,结合现状水塘梳理形成多条生态水系,打造融合绿化景观、防洪排涝、公共休憩为一体的功能复合的绿地开放空间网络体系。优化片区功能布局,营造自然、生态的片区环境,同时结合主要道路以及对外交通走廊等廊道,成“一核、两心、多廊”的绿地系统。
一核:指位于片区中部、以河南山等自然山体为主体形成的生态景观核,是片区内最主要的面状绿色公共开敞空间。
两心:分别指片区东部诚毅大街北端的社区公园以及片区西部结合现状水塘梳理形成的休闲公园,形成片区东、西两个户外公共活动平台,并通过慢行网络与河南山生态公园相连接。
多廊:结合片区主要道路、沈海高速公路、区域交通走廊的防护绿地以及水塘梳理形成多条绿化通廊,是片区内最重要的线形绿地开敞空间,是慢行系统的重要载体。
道路系统规划
本次规划保留现状外围主干道路的格局,结合地形地貌及规划铁路通道形成由灌口北路、杏锦路、灌口中路、集美北大道、软三横路、软三纵路和纵五路组成的“两纵三横一环”主骨架道路系统。骨架路网基本在园区外围,避免过境交通的穿越;园区内由次干路和支路形成“方格网为主、自由式为辅”的路网格局,保护山体的整体性,充分利用现状铁路通道沟通铁路两侧用地的交通。
两纵:灌口北路、杏锦路;
三横:灌口中路、软三横路、集美北大道;
一环:软三纵路、纵五路。

城市设计导引
重要节点
规划形成四个重要的景观节点:
(1)河南山生态公园节点,由以河南山为主体的一组自然山体构成,是片区内最大的绿色开敞空间。
(2)以规划轨道一号线站点为核心的综合服务中心节点,具有交通枢纽、换乘中心、酒店、办公、商业、娱乐以及休闲等各种功能,是片区的活力中心。
(3)结合本片区西部现状水塘梳理形成的水系,设置滨水休闲公园。
(4)结合诚毅大街最北端的现状山体形成社区公园,是本片区社区生活的重要载体。此外,由于该节点被厦门市休闲绿道布局规划确定为城市绿道的驿站,因此也使其成为本片区内部慢行系统与区域慢行系统的重要转换节点。
特色形象片区
诚毅大街向北延伸段两侧以及厦深高铁以南集美北大道两侧这两个片区作为软件园三期对外形象展示和交流的窗口,其建筑与景观环境应能集中体现软件园三期的特色。
景观轴线
规划将集美新城内的诚毅大街继续向北延伸,形成由集美新城市民中心——中央公园——白鹭双塔——软件园三期为主要景观构成要素的景观轴线,在城市空间和交通体系上加强集美新城与软件园三期的联系和互动,使得软件园三期成为集美新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景观轴线两侧的建筑应构建连续、有秩序的建筑群体形象以及收放有序的建筑外部空间。
重点界面
诚毅大街向北延伸段两侧、河南山生态公园周边是本片区最重要的景观界面。诚毅大街向北延伸段两侧在确保视线通达性的同时还应注重建筑界面的控制,形成底层建筑界面相对连续的空间意向;河南山生态公园周边的建筑布局应依山就势,做到“引山入园”,使得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实现完美融合。此外,贯穿片区东西的生态廊道、沿对外交通走廊以及城市干道两侧的建筑界面也是应重点控制,建筑必须注重造型、风格、色彩的协调统一,以创造出宜人的建筑外部空间。
建筑高度
本片区内建筑高度控制按照“成组成团、局部凸显”的原则进行控制。东西两侧各形成两处高层集聚区,建筑塔楼的高度宜介于90-150 米之间,裙房控制在30 米以下,分别为诚毅大街向北延伸段两侧和片区西部纵二路水体周边地块;于片区中部形成一处地标建筑,高度控制在150 米;其余地块形成组合聚落区,建筑高度分为0-30 米,30-60 米,60-90 米三档,按照中间高、四周低的方式进行建筑外部空间的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组团聚落。
建筑风格
本片区建筑风格总体为现代风格,沿诚毅大街裙房主要控制嘉庚风格。
实施效果
数据显示,2015年,厦门软件园三期在开园入驻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就实现年产值25亿元,比2014年增长300%以上。园区已经核准入园企业累计461家,总核准面积累计达245万平方米。产业兴城已成为集美打造活力新城的根本动力。
年产值25亿元,这是厦门软件园三期在年初交出的一张亮丽成绩单。作为集美新城构建“产、城、学、人”融合发展新模式中“产”的关键所在,软件园三期的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为集美“产城融合”装上了新引擎,推动着城区的快速发展。
去年4月开始,软件园三期平均每个月就有一幢楼的建设进度达到预售条件,截至目前,核心区已有17栋楼封顶,拥有540套公寓的D03公寓楼将于春节后交付使用,其余3栋研发楼预计将于今年6月前封顶。
目前,软件园三期产业平台作用已初步凸显,并与岛内的软件园二期对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形成“双轴驱动”,厦门软件园正在加快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一流营商环境,形成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高地。厦门2015年软件园信息服务业总产值921亿元,厦门软件园二期产值达483亿元,占全市一半产值以上,实现一平方公里土地创造最大化的价值。
作为厦门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软件园三期重视央企、名企、中国软件百强企业的招商落地,通过吸引龙头企业入驻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目前已有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中国电信海西通信枢纽中心、中国数码港海西营运中心、中交信息等四家央企落户,并汇聚了雅马哈发动机、吉比特、富春通信、福大自动化等一批龙头企业。
软件园三期的重要意义就是推动新兴产业的集聚,更是推动产城融合的发展。软件园三期建成后,将成为集三网融合、智慧服务、智能管理、绿色环保、高效运营、产业培育六位一体的智慧园区,主要培育和吸引软件、信息消费、云计算、北斗应用、动画游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打造成厦门的“硅谷”。
(规划资料由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整理:陈雯雯)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