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蟳埔村
1
概况
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市区的东南部、泉州湾晋江出海口北岸,地属丰泽区东海街道,距泉州市区10km,背依鹧鸪山,三面临海。因其雄踞泉州地理之要,扼晋江出海口,曾是古刺桐港辖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延伸后,成为番船商舶聚集之地,因而其历史文化积淀丰富,是一个以渔业为主、工商业并举的沿海社区,更因其蚵壳厝与蟳埔女而闻名。蟳埔作为泉州的三大渔港之一,现有人口2000多人。据记载,1949年前全村85%的住宅均为蚵壳厝,但而今蟳埔村仅余数十栋蚵壳厝。
▲ 古厝群
2
村落与建筑特色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闽越古俗之遗存,蟳埔村成为了闽南沿海的一大民俗奇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留下了不少海洋文化的痕迹,蚵壳厝便是其中之一。
▲ 蚝壳厝
▲ 村内小路
蚵壳即牡蛎壳,蚵壳厝又称蚝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据相关专家考证,蟳埔村蚵壳厝的蚵壳并非泉州原产,而是来自于非洲东海岸。宋元时期,泉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海岸,然后到北岸卸货。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元末明初,富裕之地泉州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曾数度遭遇劫难,先民住宅被毁后无力重建新房子,就因地制宜捡些碎砖石砌成“出砖入石”的墙,再把海边的蚵壳捡来嵌饰在墙的外立面,这就是早期的蚵壳厝。
▲ 墙面蚵壳装饰
蚵壳厝平面布局与闽南古厝一致,有三间张二落、五间张二落、三间张榉头间止与五间张榉头间止等不同类型。蚵壳厝屋顶为红瓦,燕尾脊,其外墙用灰泥浆粘接、砌筑灰白色蚵壳,与暗红色砖瓦砌成的厝脊构成色彩对比强烈又富有美感的图案。蚵壳厝整座建筑呈现为白色蚵壳墙体,下配花岗石墙基,墙体上红砖砌方框、窗框,红白相间,鲜艳夺目。
▲ 蚵壳厝侧面
▲ 木雕
蚵壳厝蚵壳的装饰部位一般有:一,地基以上,四周砌红砖框,框内整堵墙体均嵌以如片片鱼鳞的白色蚵壳,错落有致、简朴大方,属于明清时期“出砖入石”式的建筑墙体。二,在地基以上,砌条石或乱石成“《《《”形至窗下,墙角用方石砌柱,然后配以红砖方框,再饰以蚵壳至“鸟踏”下,这种形式除具有实用性外,还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三,“鸟踏”以上、屋檐以下的三角区,嵌饰蚵壳,有的还用红砖砌圆窗。四,用条石砌墙体至窗下,再用红砖砌成窗,然后以蚵壳装饰,在“鸟踏”下红白相间,鲜艳夺目。
▲ 蚵壳厝正面
用于砌筑墙体的蚵壳一面凸、一面凹,砌筑时凸面向外,利于排除雨水。由于蚵壳有天然的气孔,且不怕虫蛀,用蚵壳砌的墙具有抗风防暑、冬暖夏凉等特点,很适宜海边多风潮湿的气候环境,且蚵壳砌的墙体十分坚固,更有“千年砖、万年蚵”的美誉。
▲ 蚝壳厝1
▲ 墙体内狮子雕像
▲ 古厝内顶厅
总之,蚵壳厝建筑有着浓厚的民俗气息和丰富的美学、工艺学价值,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的产物,见证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
3
民俗特征
蟳埔村除却蚵壳厝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外,蟳埔女习俗同样极富民俗特色,并于2008年6月被收录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蟳埔女头戴“簪花围”,耳佩“丁香钩”,身穿“大裾衫”和“宽腿裤”,每天行走在街头巷尾,这种特定的装扮已成了她们叫卖正宗海鲜的“标志”,蟳埔女挑卖的海鲜在当地被视为上乘的海产品,特别是蚝(海蛎)被称为“阿姨蚝”,已成为行货的标志。与惠安女“封建头、民主肚”相比,蟳埔女服饰恰是“封建肚、民主头”,蟳埔女的服装既不露脐也不露肚,延续了汉族传统服饰的立领布钮扣斜襟右衽衣,但其“簪花围”头饰却是五彩缤纷、花香四溢。蟳埔女的这种服饰具有方便闽南渔女劳作的实用性。
蟳埔女的耳饰也独具一格,未婚女孩佩戴丁香勾耳环,不加耳坠;结了婚的女人则戴加耳坠的丁香勾耳环称“丁香坠”;做奶奶后改戴“老妈丁香坠”的耳环。蟳埔女佩戴的耳环成为区分其辈份的重要标志。
4
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蟳埔村的保存状况不佳。自1999年旧村改造以来,蚵壳厝被大片拆除,而今仅剩的数十栋保存状况一般的蚵壳厝民宅,亟待进行内部功能改善,探索提供适应现代村民需求的居住条件,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这一类型的民居。蟳埔村的民俗旅游开发目前还处于摸索起步阶段,虽然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和较大的市场需求及发展空间,但民俗旅游目前仍处于低水平的状态,民俗旅游的规模、产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等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体验等市场需求。同时,村落传统民俗文化保护难度较大,年轻的蟳埔女的观念在发生变化,她们对传统服饰不以为然,认为太土跟不上时代,已大多不穿戴传统的头饰服饰,失去了蟳埔女服饰的特色。作为本土文化特色标志的蚵壳厝和蟳埔女习俗,其传承与保护亟需更多的关注与努力。
▲ 新建蚵壳厝
▲ 宅间小弄
▲ 蚝壳厝2
主持:阮仪三
图文:
张 杰 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博士后
杨子乔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参加课题组人员:张杰 庞骏 陈维安 孙晓琪 马丽 周秀秀 杨子乔
* “上海市设计学 IV 类高峰学科资助项目”(DC18301)。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了解更多《》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关注我们,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