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 30多年来,产业园区一直是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开放式平台。各类园区星罗棋布,层出不穷,高新区、经开区、石化园区、轻工业园、物流园区等等。尤其是 2008年后,随着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推动,加速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产业新城、产城融合成为新一代园区发展的主要趋势。
这里我就花些笔墨介绍一下新加坡纬壹科技城。多年来,中国大批的政府领导干部、企业高管、研究学者等等来新访问时,都先后参观考察过纬壹科技城。她某种意义上是国内很多产业新城、科技新城概念最早的来源之一。

一、基本情况
纬壹科技城是由新加坡政府于 2000年开始耗资 150亿新元发展的大型新经济项目,目的是为发展知识型经济打造综合产业平台,计划在 15-20年间分四期完成开发。科技城取名“纬壹”,是指新加坡位于北纬一度,而读音接近“唯一”这个词,别具意义。整个科技城总面积占地 200公顷,地处新加坡科技走廊的中心地带,交通方便。科技城集住宅、商业中心、高等学府、研究机构、休闲体育设施等于一体,生命科学、信息科技、环境科学与工程和数字创意多媒体为三大主导产业,辅以商业娱乐与教育生活配套组团,同时预留远期拓展区,是创新创业的热土。

纬壹科技城的整体布局
开发 15年来,纬壹科技城充分展示了新加坡在知识和创新密集型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它是一个汇集研发、创新和实验平台于一体的创新热点。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休闲实现了“一体化”,催化科学研究技术社群,成为新加坡中部充满活力的技术、研发和休闲娱乐中心。
二、开发背景
首先为什么要打造纬壹科技城这样一个项目?
新加坡建国至今 50年间基本上每十年经历一次产业升级和转型,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发展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2000年前后基本上是进入知识型经济这个发展阶段。政府为了更好地培育知识型产业,就考虑以创新型思维理念来打造一个有别于新加坡以往的园区项目。这是新加坡第一个产城一体化的项目。虽然新加坡城市发达,配套齐全,但这个项目仍考虑一体化概念,在总面积 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整合。此外,这也是一个纯研发的产城一体化项目。以三大产业研发为主,研发成果生产如制药主要在西部工业园内进行。
其次为何要选择生命科学、信息科技、环境科学与工程和数字创意多媒体作为三大产业?
这主要是根据产业关联性、未来市场需求和新加坡产业基础三方面来确定的。这三类产业有一定的产业关联性。这从下面的图表中可以发现:

产业关系图
生命科学的研发与环境工程有一定的关联性,而现代产业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中,信息科技除其本身产业特点外,也与其他产业有密切关联。而选择这三类产业也是综合考虑了产业关联性、未来市场需求和新加坡产业基础这三方面的因素,其中生命科学产业更是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分析研究,因为新加坡该产业的发展基础薄弱。
但是研究显示,未来市场需求强劲、产业贡献值大是促使新加坡政府决定发展该产业的重要因素。为此,从 2000年开始,新加坡政府以启奥园为产业平台,先后不惜重金邀请了一批国际知名生物科学家来启奥园设立自己的实验室,发展相关项目。目前全球 30多家知名生物制药公司都将新加坡作为主要研发基地,来发展各自在东南亚乃至亚洲地区的业务。这个项目希望通过这样的产业选择,创新思维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生态系统,使各类型的私人企业和公共机构能在其中良性竞争、互相合作,逐步发展壮大。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点将上述三大产业整合在一起并用新城概念发展这样一个项目?
选择目前这个地点有几点考量因素:
一是该地点位于新加坡中南部,与中央商务区和西部工业区的距离大概 15-20分钟车程范围内,能很好的联系承接上述两个区域的功能;同时该地点距离机场和港口都很便利,快速路和地铁可以通达全岛,无论是公共、私人交通和货物运输等都非常便利;
二是该地点毗邻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理工学院,而国家教育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和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就在项目区域范围内,这对于从事研发为主的三大产业项目能够提供大量研究型人才以及其他相关高等学府的资源;
三是虽然新加坡是个花园城市,城市配套完善发达,但纬壹科技城仍用新城概念来打造主要考虑是以三大产业配套角度出发,更好地服务科研社区,所以配套是以科研社区的角度为出发点和基准点的,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为周边原有居民提供更多便利设施。

纬壹科技城位置图
三、开发现状
目前纬壹科技城拥有各类先进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科技城汇集了多种设施,既有私人的研究实验室、公共部门的研究学院,也有医院和大专学府,基础设施还能共享,不但节省了时间,也为公私部门研究人员的合作提供了方便。纬壹科技城集合了三大研究中心:生命科学研发中心——启奥园;信息科技、环境科学与工程研发中心——启汇园;以及设备齐全的数字创意多媒体中心——媒体科技园。
启奥园(Biopolis)是以生物医药公共研究机构及实验室为主,并有国际知名制药公司的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以及私人孵化机构等,旨在促进各组织和机构的合作,也印证了新加坡在此研发领域的成功。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和研究人员汇聚在此,通过深入的研究和研究生培训计划,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发展。各组织机构的研究人员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最先进的科学设施与服务,使企业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此外,研究园还提供了各种可供企业使用的会议设施及基本的商业配套设施。目前,启奥园已有约 33 万平米的空间供生命科学研发使用。

启奥园鸟瞰
启奥园地理位置优越,同时也靠近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和医院,非常有利于进行转化和临床研究。坐落在此处的专门研究机构包括:哈佛大学教授 Daniel Tenen 领导下的癌症科学研究院(Cancer Science Institute of Singapore,简称 CSI)。龙头企业如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拜耳先灵医药(Bayer Schering Pharma)等。除此以外,启奥园内的其他研究机构也开展其他基础性研究如热带病毒基因研究以及一些医疗保健应用研究。全球著名的宝洁公司(P&G) 就在此设有最新的保健研究中心。目前启奥园已集中了 7 个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有 2300 多名研究人员,为生物医药科研人员和生物医药公司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密切合作的科技平台,加快了从科研成果到临床试验以及进一步商业化的进程,形成了从上游研究到下游开发的发展链,加大了研究成果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启奥园入口
启汇园(Fusionopolis)是纬壹科技城(One-North)的另一个发展项目之一,占地 30 公顷,启汇园分五个阶段逐步引进各种设施、进行基础建设,打造一个支持电讯通信技术、媒体、物理科学和工程等行业发展的乐园。也是首个结合工作、生活、消闲、学习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此外,配备了最先进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启汇园,将提供理想的环境,成为促进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协同合作、科学研究交流平台。作为新技术试验平台,启汇园第 1 期、第 2A 期和第 2B 期阶段拥有总计约 26 万平米的商业和研发设施。目前启汇园已聚集了科技和工程领域的 7 个研究院中的 6 个,吸引了 14 个当地和跨国公司的重点实验室落户,进一步促进了跨学科研究及公立与私立公司的多样化合作。

启汇城一期和二期

启汇城空中泳池和多功能会议中心
而在纬壹科技城发展的媒体科技园(Mediapolis),目前还处于全面开发阶段,旨在加强新加坡媒体业的基础设施,以协助媒体业者将最优质的内容推向国际市场。竣工后,媒体科技园将拥有可运用绿屏技术的高科技摄影棚,包括数码生产和广播设施、互动数码媒体(IDM)和研发活动,以及其他设施和服务在内的媒体生态系统。其先进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平台,将可为媒体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方便它们在此生产、管理和发行数码媒体内容及服务。

媒体科技园模型
备受赞誉的新加坡本地公司 Infinite Frameworks(IFW)已率先在园内投资、建造新加坡第一个制片厂摄影棚(soundstage)大楼。此外,新加坡最大的媒体集团新传媒集团总部计划今年下半年也将搬迁至园内占地 19 公顷的全新设施。

Infinite Frameworks(IFW)的摄影棚大楼
四、开发主要成功因素
这样一个汇集科研精英和创新创业人才的科技平台进一步促进了新加坡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和集中,促进了科研设备更新换代、科学管理和共享服务的现代化,特别是藉此把各类科技人才、科研专家和企业家都集中在一起,为他们提供方便舒适的生活、工作、交流和娱乐的空间的新园区建设理念,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对于国内的产业新城开发或许有如下启示:
启示一:颇具特色的产业平台空间形态
如前所述,纬壹科技城在空间上由 4 大功能区构成,其规划运用了“种子培育”的理念。规划一个共享的空间,让公共研发机构、大型制药公司研究部门、信息传媒公司、咨询服务机构和私人小企业在其中从事研究和服务的,各自不断成长,同时相互合作,共享各类公共设施,打造一个成功的生命科学、信息科技、环境科学与工程和数字创意多媒体产业集群。
规划特色是土地集约利用、通过节能、环保和绿化打造友好型生态环境,实现工作、生活、学习、娱乐于一体,科研、艺术与商业活动相得益彰。如地下变电站、区域供冷系统、太阳能利用等等。规划同时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太阳能
利用建筑设计是贯穿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也充分考虑特殊产业的需求。如启奥园以生命科学研发为主,需考虑实验室的安全特殊设计,同时也要协调相关设施,达到整合利用的高效。启奥园一期的 7 栋高密度建筑之间都通过天桥连接起来,这也体现了建筑群的整体性。而启汇园以信息传科技业为主,对信息系统、宽带网络等的要求较高。建筑设计也考虑了配套服务设施的需求,并强调建筑体的联系。

启奥园的天桥
启示二:产业开发为先为重
纬壹科技城建立全新的科技产业平台,这有别于传统的科技产业平台概念,从科技研发角度分析,它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研究平台;从产业化角度,它是连接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平台;从普及科技和教育的角度,它是一个科普平台。这个科技平台,不仅可以吸引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人才和跨国公司前来合作或落户,而且可以推动本国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研发,加速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新加坡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先进的科技平台,特别是新加坡政府科技管理组织体系完善,且集中于纬壹科技城内。在这个平台内,企业、政府公共部门、各类公共私人研发机构和风投基金等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从不同角度支持和推动新加坡科研界与工业界的合作、研发和商业化。
不仅如此,这个平台大力吸引国际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研发基地和实验室,以便帮助新加坡提升科技研发实力。新加坡投入巨资建设科技平台基础设施,购买世界一流科研设备并邀请国际一流科学家提供咨询服务和管理,旨在实现建设国际研发中心、连接东西方的科研成果试验基地和科研成果商业化城市的目标。
启示三:政府、政企与私企的合作经验
纬壹科技城是产业项目新开发模式中政企合作的典范。该项目是由政府主导的国家重点项目,由新加坡政府委托裕廊集团负责从前期的规划、开发到建设和后期的管理。以往同类项目基本上都是由裕廊集团负责全面开发,私人企业或参与其中一小部分的开发,且基本上一个项目建设完毕才开始第二个项目的建设。
在纬壹科技城的开发上,突破了以往惯例。由裕廊集团负责整体规划和项目启动建设及各产业组团一期建设为主,同时引入私人发展商参与各产业组团分期和配套设施的开发和建设。这个策略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在正确实施开发理念的基础上,全面加快了整体开发速度。专业私人发展商参与产业组团的开发,优化了产业生态系统,配套设施的专业开发也使科技城整体配套设施更专业完善。

凯德置地所建的购物中心 The Star Vista
二是有效带动私人发展商参与产业项目,并逐步积累经验,提高效益。因为前期政府主导为主,软硬件均投入较多,明确项目基本思路和理念,凝聚了一定的人气,形成良好的集聚示范效应,为持续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后期以私人发展商参与为主,不仅能为其累积良好经验,也能为其的投入带来较好的效益。
转载自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作者:徐枫,旅居新加坡,曾任裕廊国际高级规划师和高级业务经理,中华总商学院客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