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属于湘江流域城市,湘江支流渌江穿城而过。醴陵市城区,尤其是沿江的旧城区域,逢雨必淹。本专题研究是我所在醴陵市进行旧城改造、存量开发的过程中,紧贴政府需求,科学分析洪涝成因,突破传统规划手段,利用先进的模拟技术为政府提供工程数据支撑和实践指导的、一次有意义的工程实践。
项目难点与特点
- 情况复杂:现状洪涝灾害成因不明、渌江河道内多因素对行洪影响情况亟待分析
- 时间紧迫:正在开展的防洪堤建设、渌江滨河景观带改造因缺少防洪成果作为依据,在当地引起较大争议
- 跨专业协同:同期开展旧城改造规划、城市码头改造、河道堤坝建设等项目,涉及到市政与水利、规划、景观等多专业衔接
- 解决多年顽症:曾编制三版防洪规划,但未解决实际问题;本次研究需针对具体问题

项目组在科学分析研究区防洪、排涝工程现状的基础上,探寻洪、涝成因,分别提出相应的宏观措施。

2014年5月25日,醴陵洪灾,状元洲被淹没
首先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项目组结合规划区地形地势、排水管网、城市水系,甄别了洪和涝对城市的不同影响,初步判别醴陵市旧城区洪灾主要成因:①部分河段无防洪堤;②已建防洪堤建设等级低,且建成年代久远;③渌江河道上建设有两处河坝,河坝憋水影响了渌江河道行洪。
基于河道断面、流量数据及地形等数据,采用水利模型(HEC-RAS)模拟计算渌江洪水位,模拟城市洪灾淹没结果;综合考虑影响渌江行洪的所有因素,采用多因素分析与单一变量对比法结合分析影响渌江行洪的主要因素,确定渌江电站河坝是影响渌江行洪的主要因素。即渌江电站河坝在汛期对“一江两岸”老城改造范围内的渌江水位的影响非常大:不同防洪标准下,河坝导致的壅水最大可至1米(即河坝运行情况下的10年一遇的洪水水位,几乎等于无河坝20年一遇的洪水位)。

20140525受淹区模拟结果

20140525受淹区调研结果
首先,根据模拟分析结论,建议拆除渌江电站大坝;但考虑景观憋水需求,建议原址或另址憋水坝,但不得影响河道行洪。
其次,综合考虑城市防洪安全、城市景观风貌打造、沿河水景观营造、沿河房屋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渌江河道断面建设方案,细化河道码头及临河房屋的改扩建方案,直接指导工程设计。

河道断面规划方案示意图

河道断面景观优化规划方案示意图
此外,与同期编制的旧城改造规划衔接,根据渌江城市防洪及景观营造需求,提出新建景观憋水坝选址、水位控制、运行管理要求,确保城市景观方案不影响城市防洪安全。
1技术创新:以河道水力模拟技术等为支撑,融合多种软件技术,突破传统计算方法,结果更为科学、准确。运用ArcGIS对研究区进行产汇流分析及洪水淹没分析、采用河道水力模拟软件(HEC-RAS)对研究区的洪水位,进行现状校核及规划模拟计算,综合考虑地形、流域分区、河道断面、水文气象监测数据,计算结果更科学合理。
2思路创新:区别于传统的防洪规划,本项目以模拟计算为基础,以工程措施为主线,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着力于解决具体问题。
- 宏观层面,着力于构建城市防洪格局与防洪体系;
- 中观层面,研究城市防洪工程的布局与实施管理原则;
- 微观层面,细化防洪堤、码头建设、临河房屋改造等工程的施工建设方案。
每项子研究都指向具体工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确保了项目的实施落地。而传统的防洪规划多关注于城市防洪格局问题,工程措施缺乏与城市景观风貌、道路竖向设计的协同和衔接,落地实施效果差。
3机制创新:与同位规划形成协同工作机制,多专业同步研究、相互指导,考虑更为全面,成果与其他项目高度匹配,能更好地服务城市建设。
本项目与《醴陵状元洲一江两岸老城区改造与建设规划设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渌江书院环境整治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案设计》同步进行,互相指导,形成了“城市规划+景观设计+防洪规划+河道施工”一体化的协同工作模式,成果能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

本内容由清华同衡 市政规划研究所提供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info@thupdi.com;请在标题处标明“微信投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