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罗小茗:公共设施的始终面临着谁主张、谁提供和谁享受的难题
分类
(编号:4)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3-22 00:00:55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来自微信公众号:我们的城市
在现代城市中,公共设施的定义从来不是不言自明的,它始终面临着谁主张、谁提供和谁享受的难题。 从马伊琍微博发文批评机场母婴室,到网上对“非封闭小区”的各色议论,城市公共设施及其标准,成为近日社会舆论的核心问题。如果说,在马伊琍的批评中,公共设施的问题还停留在具体物件的有无好坏,乃至是否人性化之上的话,那么,后面这一类讨论,则因直接触及到城市中产的利益,而进一步把城市公共设施争议的实际处境揭示得更为直白。那就是,在现代城市中,公共设施的定义从来不是不言自明的,它始终面临着谁主张、谁提供和谁享受的难题。
乍看之下,城市中产在这个问题上,无疑是自相矛盾的。他们一方面一边倒地支持马司令,要求国内城市的公共设施向先进国家看起,以方便人们在城市中的行走。另一方面,又对“逐步”推倒小区围墙,推广街区制,感到无限恐慌。此时更方便的行走,对他们来说,几乎成为步步惊心的同义词。即便是一向被爱慕的国外先进经验,也被一律替换为对中国特殊国情的强调。实际上,这样的自相矛盾的表现,不过是说明,城市的公共设施并不总是面向所有人,为所有人服务。相反,它只是以所有人的名义建设,却为一部分人服务。这一公共设施内在的不均衡性,既是城市建设的基本特征,也是讨论这一议题时必须首先明确的前提。
当然,不同性质的公共设施,它们的不均衡性也大有不同。比如,虽然城市的公园免费开放给公众使用,但真正对它大加利用,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往往是周边居民。对这一设施的利用,又不全然是无偿的。因为比邻城市绿地,常常是房地产商打造景观房、坐地起价的好砝码。但这样的做法,至少不限制其他地方的市民,来分享和使用公园。相比之下,学校教育同样作为一种公共设施——不仅是教育本身,也包括各类软硬件设施,它的不均衡性则要高得多。除非刚好出生在好学校的片区内,或者买得起高价的学区房,否则便很难分享这一公共设施的服务。
尽管公共设施具有这样的不均衡性,却并不改变人们对学校、公园等设施的公立性质的理解。只是,当人们强调要搞好城市市政、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时,常常刻意忽略这一不均衡性,进而遗忘经由公共设施的建设而日益加剧的社会不平等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当人们热烈讨论城市公共建设,却对这一不均衡性刻意回避之时,越是自以为成功的公共设施建设,越是可能带来更多的社会不平等及其隐患。
至此,每一次针对公共设施的讨论,如果只是停留在在具体设施之上——无论是机场母婴室,还是小区道路,恐怕是不够的。如果说,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均衡性,往往是由现代城市与生俱来的资源聚集所形成和加剧的,那么有针对性的讨论,便应该首先对公共设施的不均衡性做一番考量和计较,进而对“公共设施”给出新的定义。比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对不均衡性相对较低的公共设施给予更多的投入,而不是花大价钱造那些不均衡性更强,更集中于为少数人服务的公共设施。比如,是否可以打破常规思路,更积极地修改规则,让既有的公共设施进一步开放,就近为更多的群体服务,而非以公共的名义,将人们拒之门外。再比如,在网络经济和分享经济的今天,是否可以重新定义既有的“公共设施”,将闲置和封闭的社会资源,尤其是信息与思想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更多的人为之后的社会变革做好准备。
无论是上面的哪一点,中国的大学,恐怕是一个需要思考和改革的典型。一直以来,大学对社会关门,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除却其逐渐商业化从而向市民开放的部分,政府投入了大笔金钱的大学,从来也不被人们认为是社会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只是,当人类社会已经进化到知识经济的新局面的时候,如果把对公共资源的定义局限在母婴室或者城市道路的等级,无疑是不足以应付的。因为面对这一新的状况,持续封闭的大学课堂,彻底学术化的讲座,实际上是更为可怕的公共资源的浪费。
而中国大学的这个例子同样说明,任何一次对公共设施议题的讨论,如果不具有重新定义和理解“公共”的雄心,那么,我们时代的公共设施,无论如何讨伐和建设,都只能继续落后且弊端丛生,进一步沦为日益加剧的阶级争夺的角力场,而无力帮助人们真正走出资源的匮乏。
■本文首发于《凤凰品城市》,由作者惠赐。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 罗小茗,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都市文化与日常生活。
来自微信公众号:我们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