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我领读《设计结合自然》的最后一天, 咱们读三章,“第十一章 自然主义者、第十二章 流域和第十三章 大城市地区”。
这本书是大师的精华之作,适合精精细读,粗浅的浏览就会难免遗落宝珠。但由于咱们时间有限,余下的最后三章,“第十四章 发展过程和形式、第十五章城市:发展过程和形式和第十六章 城市:健康和病理” 没有时间给大家在群里领读了,但会在下期的推送的中分享给大家。提前感谢大家最近两周的不弃。
首先,从“第十一章 自然主义者 ”开始。
先介绍一个小概念“熵”,中科院郭杉教授翻译成地表能量。能量低,说明地面越“冷”;越稳定,能量高,说明状况越不好,通长我们城市的地标区域情况都不太好。
(人类习惯于享受美好的事物。)
自然主义者
(感觉大师在给自己下定义。)
(科学的态度、 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的评价体系。)
(简单地说:从沙漠到森林是进化,从森林到城市就是退化。)
(有组织的复杂性 VS 无组织的不稳定性)
(越复杂,越美丽!)
(地图里红的是城市,而热力图里红的是低熵——越红越稳定。)
共生
共生的要求——利他
(共生与独特性的讨论。)
共生的前提、要求及特点
(演化成了哲学讨论)
(论人类感知给人类带来的优越感,论人类圈的社会学。)
(“独特性-利他-共生”,在这个逻辑里人类是和整个自然融合在一起的,然后人类由于敏锐感知,形成了自身的社会圈,从而有了某种“自认为的”主宰权。)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接着,我们来读“第十二章 流域——波托马克河流域的研究”。
(大师又吐槽了,到了这个尺度,职业景观师的尊严就体现了出来,超越了城市规划师和社会学者,朝代变迁,但山海永存。)
(同时,前几天咱们谈到的研究课题,多少都带有城市之下的意味。)
超级尺度的第一要素
历史地理和气候
(有了科学的框架后,我们才能自主的提出要求。)
自然的之价值观
共生的宇宙观
地质
自然地理
水文
地下水
土壤
植物群落
野生动物
水资源问题
解释
矿物资源
坡度
通达性
水资源
内在适应度
土地兼容性
(论规划师、景观师与土地的关系:一个人设计了一座城市,一个城市成就了一个人。自然也是同样的逻辑。)
第十二章总结:这一章的内容论述域尺度的同时,也重温了前几天的读书内容,同时更系统,更结构性的解读了这套理论方法,也更深刻的阐释了价值观、宇宙观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来读“第十三章大都市区-华盛顿西北部地区自然要素和土地利用的研究”,基本上就是在流域的基础上的详细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原文找出来看,时间已晚,就不做详细领读,把文章截取上来,也供大家速览。
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我们浏览了大师的生平,以及他的价值观和宇宙观,还包括工作的方法、思路及成果。这种,终其一生的信念与工作,也另我这样的后生对自己的专业——规划,高山仰止!前途慢慢,却有了方向,路途忐忑,但我的信念却更坚定。感谢大师的明灯,感谢这个平台给我这个机会,谢谢大家!
本期书籍 设计结合自然
领 读 郭志一
文稿整理 尹文涛
编辑发布 吕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