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焦虑是首先需要被克服的敌人。“一人要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在第二轮分组后,我和4个小伙伴选择了经济复兴作为设计主题,因为我们坚定地认为这是纺织城面临的根本问题之一。我们需要整合第一轮的海量基础信息,提炼核心观点,为第二天上午的公众参与准备素材。契合经济复苏的主题,导师给予的“工作锦囊”是在纺织城中植入合适的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比如艺术孵化器、商业综合体、社区农场等等,以此创造新的就业与消费,带动经济复苏。
但是,这种经济复苏逻辑的臆想显得过于理想,市场产品策划也从来都不是规划师的强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未来纺织城经济发展的催化项目不是规划师策划出来的,它由市场因素决定。也就是说,未来政府的招商引资方向和开发主体自带的核心资源,决定了未来的纺织城到底能做什么。规划师在不了解本地市场环境与产业基础的情况下,盲目的产品策划必然出现市场的水土不服。“经济催化剂”和“反经济催化剂”的观点导致了小组成员的快速分裂与合作瓦解。直到凌晨2点,小组成员仍摇摆于说服和被说服之间,体力的消耗和心理的焦虑让工作陷入僵局。与其彼此说服而不得,不如先按一方的观点走下去,应对第二天的公众参与。所以我劝说其他成员回去养精蓄锐,自己重新梳理项目的开发逻辑。
在短频快的工作项目中,无法实现深度的项目产品设计,到底以何种视角切入纺织城的经济复苏?纺织城在单一产业主导下人口结构单一,纺织业衰败后本地居民大多沦为低收入群体。市场资本主导的更新活动带来产业升级的同时,常导致片区的绅士化,挤压原居民的生存空间。借助产业升级机会引入多阶层人群的同时,如何让本地中低收入人群享受新的人口红利是必然面临的难题。我们从城市运营思维出发,设计了一套不同土地绑定开发的新模式,取名为“Land Package”,以此鼓励多阶层混合。

以“Land Package”作为未来城市开发的基本单位,多种城市空间绑定开发,在开发过程中预留不同价值空间共存的可能性,从而实现纺织城多阶层混合。基于场地现存的城中村、苏维埃式大厂房和大片民居三种空间要素,每一个“Land Package”中都包含了一定量的城中村、大厂房和老旧民居。开发主体承担一个或几个单元的开发时,需要同时考虑这三种空间之间的功能互动以及其三者之间的经济平衡。

比如,在遗址厂房中植入文创功能,升级城中村提供低成本居住和商业空间,老旧民居的地产开发收益支撑前者的资金投入。这样自成体系、自负盈亏的开发单元模式,需要政府对开发主体的进行严格筛选,规避政府单一主导的资金短缺问题和房地产商主导导致片区过度房地产化等问题。同时“Land Package”也保障了各开发阶段的功能混合程度,缝合了原纺织城功能分区带来的空间割裂。“Land Package”对纺织城经济复苏的考虑也许并不全面系统,却是从实操层面开辟了新的思考视角,从片区运营开发路径出发,引导未来的空间设计,在我看来,这才是工作营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