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区域设计:
波特兰、盐湖和西雅图
三个典型的区域城市,特点是人口增长、经济富足;规模适中,人口100-300万,区域状况比较均衡;市政府有意愿,乐于对区域城市的协调。
以波特兰为例:


波特兰是一座位于美国西北部的城市,是俄勒冈州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太平洋西北地区人口第三多的城市,城市人口63万,地区人口240多万人,仅次于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和加拿大的温哥华。波特兰的别称是“玫瑰之城”。

1973年,俄勒冈州通过了一套州级的规划法案《波特兰城市空间增长边界》,1976年试用,1979年实施,同时1979年成立了一个区域管理机构来处理城市边界问题。从效果来看,1976年的边界定的很宽松,80年代经济大萧条人口还减少了,所以需要20年才能达到这个边界。所以这个边界对开发商的约束没什么作用,所以90年代初,开始调整策略,提出了《交通规划规则》,并要求人口大于2.5万的城市要修正交通规划,俄勒冈州的四个城市需要减少人均汽车旅行旅程数的要求,需要有新的发展方式支撑。基于以上背景,1992年区域管理机构制定了《区域2040》的区域规划。
这里特别提出编制区域规划的是一个民间组织,叫俄勒冈州千友会。

俄勒冈州千友会的始建目标是保护波特兰城市扩展边界的和农田,但几年后,他们认识到,保护波特兰城市扩展边界和农田不能与更宽泛意义的发展和交通政策分开。20世纪80年代,俄勒冈州千友会四处奔走,宣传他们的主张,应当在州和区域尺度上考虑开发密度。90年代早期,他们以综合的方式研究了交通问题,寻求西部外线高速公路的替代方案。
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萧条的结束,华盛顿县成了那个区域发展的先锋。在100平方英里的市区内新增15万居民和10万个工作岗位。俄勒冈州的交通部预计,以后的20年里,那里的人口将翻两倍,交通拥堵也必然恶化,因此,需要建一条新高速公路来解除拥挤。俄勒冈州千友会知道,简单地反对这条高速公路在政治上是不会成功的。他们需要提出一个替代方案。他们于1991年开始这项工作,直到1997年才完成。最终成功地助成了采用一条新的轻轨系统替代西部外线高速公路,同时采用了开放的以公交为导向的新发展模式。俄勒冈州千友会将这个研究项目称之为“土地利用、交通、空气质量的关系”,即LUTRAQ。
LUTRAQ,《土地利用、交通、空气质量的联系》的缩写。《土地利用、交通、空气质量的联系》的目标是,通过对交通方案的环境分析来确定最终选择。它的核心是,与以“开发以公交为导向”(TOD)的新发展模式相一致,延长轻轨线路,在轻轨线车站周边增加公共汽车,同时改善地方道路干线的方案。
《土地利用、交通、空气质量的联系》提出了TOD的不同类型,认为一个公交系统要想成功,必须在起点和终点安排步行友好的的区域,包括自行车,并较少私家车的使用量。
这里提到用计算机模拟分析《步行环境因子(PEF)》来预测步行比例。(我觉得这个可以在我们在做的项目里尝试一下)包括四个变量:
1、穿越街道的难以程度;
2、人行道的连续性;
3、地方街道的连续性;
4、地形,比如坡度等。
这几个变量参数可以计算出步行的安全性、舒适性、连续性、可达性。
另外一个分析模型参数是“城市指数”(前面章节多次提到),包括:
1、就业岗位的密度(密度高步行的比例就高);
2、道路交叉点密度(密度高可达性就强)。
通过以上两个参数的模拟分析,轻轨取代高速公路的方案,驾车比例会减少22.5%,人行增加27%,拥堵减少18%,空气污染能源消耗都减少。
最终,《土地利用、交通、空气质量的联系》取得胜利,从1990年交通部只采纳高速方案,到1995年增加了高速、轻轨多方案比较,到1996年,提出轻轨方案。到1999年轻轨投入使用。(可以看出过程的艰辛)

波特兰的轨道系统

TriMet


波特兰的轻轨系统和城市关系非常和谐
俄勒冈州区域管理机构,作为一个州政府机构,他们的决策过程首先要做的是现状的普查,主要是民意的问卷调查和数据的量化分析。有了调查依据才能定决策方向。(这和我们政府决策不一样)
比如说问卷调查统计发现,在郊区蔓延和城市复兴的问题上,人们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比如40%的认为住宅和商业应该混合,60%的认为需要分开。经过数据分析,工业就业岗位只占33%,商业岗位占55%,而家庭办公占12%,所以传统的工业、商业、居住分区存在问题。
通过现状的分析,然后开始编制概念规划,《2040概念规划》。这个概念规划和我们的最大不同在于,分析并制定了“未来发展的最低方案”和3种不同的选择,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方案比选。
方案A:稳步的扩展边界,方案B:保持边界不动;方案C:用卫星城来吸收增长。实际上就是传统蔓延模式、城市更新模式和卫星城模式。
然后计算不同模式的公交,步行、用地比例以及投资的估算。比如选择A比B多修1900公里的新道路,只是比B减少了200公里的拥堵。用数据说话,来影响决策。
概念规划编制的同时,选取了典型地块。开展了城市设计案例的研究。作者提到让大规模的区域理论具体落实到小规模的地方研究上,是区域设计的重要部分,是让公众理解规划意味着什么,最后会长成什么样子。
这里举了几个案例。Beaverton,是一个区域小镇的重新再开发的典型案例。

Beaverton航拍
它是二战后的郊区城镇,历史上形成了一条东西向商业主街,逐渐变成一条带状的商业区,这里零星的散布着商店,他们的生意倚赖公路的进出口。现状都是停车场,总是交通拥挤。实际的问题是整个地区缺少街道网路。

1950年代的beaverton鸟瞰

东西向的主街

航片上看路两边上基本上都是停车场

现状图

城市设计平面图
规划设计了一个新的街道系统,分流交通,建设更多人性尺度的街道,土地混合使用。同时波特兰轻轨线在北部设站,沿着轻轨线修建了新的大道,轻轨站周边设置高密度的商业、居住、办公设施。保留老街道作为更适宜步行的商业街,并保留老建筑,将整个地区设计成一个可步行的镇区中心。

现状的商业购物中心,被大型停车场包围着

城市设计效果图,步行人性的社区中心
在一系列城市设计案例研究之后,开始制定一个可以操作的规划《2040纲要规划》,纲要包括:
纲要提出,到2040年,公交出行要提高到57万人每天,比例由8%提高到13%,中心区不使用小汽车比例要达50%。
在纲要规划认可后又开始编制实施规划,实施规划是要各个地方政府和市民参与一起编制。实施规划主要有11个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包含两个选项,一个是标准选项,是规范性要求;另一个是地方选项,是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的弹性选择。
第一项:对住宅和就业岗位的要求。这个指标建立在一系列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包括城镇特征、位置、功能、可开发空地、开发能力等。然后,在中心走廊的图上确定每一个地区的最小人口居住密度。这里是取消原来分区规划的平均人口密度,取而代之的是最小人口密度和最大人口密度。
比如规划中设计私家车和道路停车场部分。规划要求街道至少每英里有8个联通口,因为交叉口的出现频率是影响公交友好和步行友好的关键变量。另外,停车场对土地的浪费相当巨大,停车场对于步行者也不适当。它暗暗的补贴了私家车。所以,在公交服务良好的地方,规划要求降低停车车位标准,使用停车位最大标准。(国内都是要满足最低标准的,这是一个好思路)。另外提出了共享停车场,行人自行车通过优先权等标准。
规划的实施效果:
1996年,实施规划通过了,这个过程还是很缓慢的。
波特兰的轻轨发展的非常好,从1990 年至1998 年,人口净增了17%,而总的乘客数增加了59%。在同一时期内,轻轨的乘客人数上升了65%,然而公共汽车的乘客人数上升了57% 。与其相反的,轨道运输并没有完全替代公共汽车,运输系统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发展的。在东部的LRT ,轻轨的乘客数从开始运营时候的18000 人增加到了1999 年的39000 人。而西部的LRT,在1999 年开始运营时为21000 人,一年时间里就增加到25000 人。
另外,布鲁肯研究院在1999 年报告指出,与其他大都市区相比,波特兰是城区新住房建设快速增长的城市之一。在区域住房市场中,波特兰兰市的占有率中从1986 年的7.6% 上升到了1998年的18.2% 。
华盛顿特区每个新人口使用的空间多于480 平方米,而波特兰现在是人均120 平方米。这是400% 的差异!1998年,主流媒体“房地产新倾向”总结波特兰的模式成功:“谁说‘增长边界’是不雅词汇?”
以上是波特兰的整个案例的情况。
我们回顾一下,从1991年到1997年,从《土地利用、交通、空气质量的联系》法案的提出,到现状的量化分析,再到问卷调查明确决策的方向。然后开始编制《2040概念规划》确定规划方向,还包括具体地块的城市设计的研究。然后是《2040纲要规划》,然后是《2040实施规划》,最后通过实施。可以看到整个完整的规划的历程。新增人口的人均用地480平方米感觉有点夸张,不过按照美国梦一个院子一英亩(4000平米),也能想象这种蔓延模式是多么挥霍土地。
以上是第六章内容,书中还有两个案例,盐湖城和西雅图,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第七章 超级区域:
纽约、芝加哥、旧金山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芝加哥大都市2020》。
上面提到的波特兰、盐湖城都是中等规模的城市人口100-300万之间,美国有几个超级区域,人口大约600万以上。这些超级都市也是美国真正的世界城市,汇集了艺术、文化、教育、经济巨头。这里容纳了美国人口的20%。这章选择了三个代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
北美600万人口就算是超级区域,和我们亚洲城市还是有一些差别。

《芝加哥大都市2020》
这里着重讲芝加哥。芝加哥遭受内城衰退和郊区蔓延的困难,而且具有严重的种族隔离——“超级分离”。芝加哥区域传统上划分为两个芝加哥市,一个是芝加哥市,那里是高居住密度区,黑人居多。一个是在芝加哥市之外的260 个郊区市,那里是低密度居住区,大部分是白人。

上图可以看出种族分离,绿色表示白人、蓝色表示黑人,黄的是拉美人。

芝加哥中心区的犯罪率也非常高,2017年1月发生于芝加哥的枪击案地图。
蔓延也非常严重。在20 世纪70 年代和90 年代之间,芝加哥的人口整体上几乎没有增长,但是在城市化的地区,人口增加35%。郊区人口增加了100万。区域不平等十分严重。
1995 年,由"街区技术中心"领导的一个市民联盟制定了一个"市民交通规划"。这个规划提出了区域税收分享、加强填充式开发和公交导向的交通投资。
然后1998年开始推动区域规划,推动者是一个叫“商业俱乐部”的组织,他聘请了市民领袖埃尔默·约翰逊来领导这个项目。他是芝加哥的一位律师,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副总裁,一个扩大交通选项的积极拥护者。然后编制了《芝加哥大都市2020》区域规划。
《芝加哥大都市2020》把政策需要与形体设计需要联系起来,强调了改革住宅、教育和税收平等的需要的三个核心因素。
教育方面。芝加哥房地产税收是学校资金的来源。在1990年,最富有的学校(占所有学校区域的10%) 比最贫穷学校的(占所有学校区域的10%) 的税收基础高13 倍。《规划》建议了一个全州范围内的房地产税收分配体制。具体是什么没说。
公平的住宅可能也是芝加哥社会矛盾的核心。原来用高层建筑解决贫困人口的尝试失败了,后来就有了6号希望工程。《芝加哥大都市2020》提出了扩大住宅优惠券的发放对象和使用方式,允许低收入家庭的流动。
规划安排几个之前各自为政的交通公司合作,协调交通资源等等措施。提出了相关的研究报告《新伊利诺伊州的交通》等。
《芝加哥大都市2020》认识到该地区273个独立管辖区之间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并将近1000名商界、民间和政府领导人与公众一起召集,以建立共同的长期愿景。 他们对教育,经济发展,税收,治理,交通和土地使用以及住房的投入将有助于确保芝加哥地区在21世纪的卓越地位。它提出了一套保持区域运输系统效率的战略; 确保土地得到有效利用; 鼓励住房和工作岗位相互靠近; 保护自然资源,农田和开放空间; 并增加所有居民从该地区的繁荣中受益的机会。后来1999年出版了一本书。(就是刚才的黑皮的封面)
现在来看,种族隔离的问题还是没有改善。现在的芝加哥,房价、税收、学区和治安状况的恶性循环,在芝加哥广大的黑人区,房屋价格非常低廉,而城北的白人区则房价高昂。(刚才几张种族隔离的图都是2017年的)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税收的主要来源是房产税。房产价格越高,税收就越充裕,政府的开支也就越宽松,能够投入给地方的建设和服务也就越多。而在房产价格低廉的黑人区,地方政府收入非常有限,社区服务的投入也就更少。经常能看到的景象是,路灯坏了没钱坏,野草长深了没人清理,垃圾堆积、除雪不及时、道路坑洼不能得到修整。
尤其重要的是,由于预算吃紧,地方政府给予中小学的投入也就非常有限,学区的竞争力当然也就非常低下。另外,政府预算还与维护治安的能力息息相关。警察人数的不足、设备的缺乏等都直接导致犯罪率升高。而这些糟糕的社区服务情况反过来又进一步导致房产价格的下跌,由此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所以,书中也提到,区域城市工作在芝加哥只是个开始,需要很多年才能发展。《芝加哥大都市2020》专题小组至今对“超级隔离”无所作为。

芝加哥现在的黑人区

公共住宅,在后面的章节会谈到针对芝加哥公共住宅的六号希望工程项目
以上是今天领读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两个区域规划案例的介绍。典型区域——波特兰,超级区域——芝加哥。这两个案例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成就也有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