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王伟强教授首先阐释了本次学术对话将围绕共享和品质的主题,从人的视角理解地域文化和品质生活的内涵。

王伟强 教授
姚昭晖处长认为乡土信仰是与乡村物质空间并行的精神空间体系。他运用影像的手段生动展现并总结了乡土信仰的4大特征:社会教化功能、源于生活、兼容并蓄,衍生性等。他希望今后的规划设计更加关注城市精神空间形态的塑造。

姚朝晖 处长
李忠董事长强调乡村振兴并不是补短板,而是看长板。基于全球多个案例,构建出振兴中国乡村的发展策略:“创新七风”,其中“风格”提倡古村建筑,活态传承;“风情” 要求浪漫田园,精心规划;“风俗”侧重立体画卷,场景再现;“风华”关注传统技艺,五感激发;“风尚” 鼓励都市边缘,时尚共振;“风物”强调特色物产,生态标签;“风趣”注重本土传说,萌化演绎。

李忠 董事长
吴晓教授认为视频监控下的城市空间是无剪辑、无编排、无美颜的现实记录。报告从空间分布和密度两个维度概括了中国视频监控的安全现状,选取了三个典型空间类型:高校、商业区和居住区。从监控的器材、参数和可视范围等方面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了评估。最后提出了公共空间规划监控的优化策略。

吴晓 教授
魏羽力副教授反思城市空间特色是规划设计还是长期演化的结果,他认为没有用的空间才是建筑的核心。规划师需要思考如何从简单可控的秩序,形成让人满意的复杂性。他主张把大尺度划成小尺度,让城市形成各种各样功能和复杂性的小空间。

魏羽力 副教授
自由摄影师席闻雷先生以《Shanghai 2007-2018》展示了自己从07年开始,用了十年的时间纪录了上海的城市空间变迁。影像作品涉及城市景观、建筑的细节、城市人的生活空间等多个题材,深度发掘和展现了繁华都市背后的城市空间类型和细节。

席闻雷 摄影师
王发起副院长的《中东铁路遇见兴安岭——呼伦贝尔市中东铁路历史遗迹》,从历史的角度切入,运用影像完美展现了达斡尔族生存的基本形态、中东铁路修建的背景条件、技术难度和重点建筑,从而揭示了中东铁路对东北地区的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意义。

王发起 副院长
在各个报告之间,主持人组织听众和嘉宾充分互动和讨论。最后,特邀嘉宾陶滔总规划师和何兵总规划师对各嘉宾的报告做了精彩点评。

现场提问观众
陶滔总规划师指出今后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定规划的图纸上,鼓励通过影像的观察对城市进行反思,来修正专业技巧和理论认识的缺陷。

陶滔 总规划师
何兵总规划师指出影像是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影像的传播影响个体思考行为和方式。影像是记录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品质最直接的方式,比所有的城市技术指标和体系有感知。

何兵 总规划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挂靠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城市研究与城市评论为核心,开展城市影像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以加强城市规划学科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与艺术等相关学科的交互研究,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推广传播与公众参与,丰富我国城市研究与城市规划理论体系,推进我国城乡规划和建设的科学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