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11月24日—26日在浙江杭州隆重召开。我院50余人组团参与此次盛会。本届年会中,我院共计46篇论文被录用,其中5人报告在5个专题会议现场进行宣读,13人报告作墙报展示,充分展现了规划师们的研究精神和学术风采。
在其他的专题会议、学术对话、特别对话上,我院梅耀林院长作为特邀报告人参加了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承办的“共享时代中的小城镇创新发展”专题会议,以及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清华大学人居科学院联合承办的“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与学科发展”学术对话并发言。袁锦富总规划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南大学联合主办的“新时代的开发区去哪儿?”特别对话并发言。

梅耀林院长提出空间规划应以提高空间治理能力为目标,明晰各级政府在空间方面的规划事权,助推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在空间规划体系方面,应构建与事权相匹配的空间治理体系。在编制理念上突出保护优先,内容上强调全域统筹,管控上做到刚弹结合。实现“1+X”的市(县)空间规划体系,“1”指市(县)空间总体规划,重点是统筹区域指标分配、边界管控、结构优化等,“X”指专项规划,在空间总体规划指导下,分块、分条进行细化落实,分块规划包括城镇地区、农业地区、生态地区等规划。分条规划包括综合交通、水利设施等规划。

袁锦富总规划师认为,中国开发区的全球价值与意义在于为全球后发国家崛起提供了成功样板或经验。他从开发区的本质、运作、经验三方面简要阐述——中国开发区的本质,一是产业全球转移的产物,这是开发区存在的前提;二是特殊政策的载体,尤其是初期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是提高服务效率的保障;四是制造业为核心功能的集中建设区,是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中国开发区的运作:政府支持,市场运作。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制度创新,保障了开发区初期需要的土地、基础设施条件,税收优惠是吸引投资,实现市场化运作的关键。中国开发区的经验:一是顺应规律——产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二是顺应形势——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合理定位分工,创新发展;三是顺应国情——中国充分利用土地国有的优势,合理规划开发区与城市的关系,但是国外土地制度、环境政策、人文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简单照搬;四是顺应趋势——开发区发展到一定程度,要么“上去”,走转型升级发展的道路,要么“出去”,到后发的内地或海外发展;五是顺应目标——开发区的发展为了富民,建设城市应当宜居,从全球视角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世界人民是发展的根本目标。

沙靓助理规划师作了题为《触媒带动的城市传统工业片区用地更新规划研究——以南京经济开发区金陵石化片区为例》的报告。他指出,城市传统工业片区的更新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诸多问题与矛盾。当前我国城市传统工业片区的更新不是仅仅简单的产业置换,而是抓住社会发展的机遇,平稳构建复合、现代的产业体系与城市发展模式的过程。因此,探索合适的策略是城市传统工业片区顺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土地结构优化、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报告选取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金陵石化片区为研究对象,讨论“城市触媒”这一在旧城活化保护和用地更新中被广泛运用的策略应用于传统工业片区更新的可能,认为基于综合产业空间、改造成本、生态环境、交通组织、文化基底等多个维度,明确研究区更新潜力分布格局,通过在适当的空间植入物质触媒与非物质触媒,构建触媒体系框架构与协同关系,在明确总体控制与发展秩序的基础上,安排分期建设步骤,将通过产业振兴重塑经济实力,从而进一步激发更新活力与发展吸引力,实现自身与区域效益双赢。
专题会场——共建、共治、共享 面向协作治理的城乡规划实施

赵倩规划师以南京市江北新区为例,开展了基于实施导向的“邻里中心”规划建设研究。她在报告中,首先界定邻里中心的内涵,从公益和商业两大服务属性谈起,明确本研究邻里中心的定位和功能。随后,在对南京江北新区控规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出台后,社区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在标准制定、规划编制和建设运营全过程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反思,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套成体系的技术思路,旨在为面向实施的邻里中心规划落地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本报告的研究特色在于系统研究,面向实施,主要反应在以下几点:一是全过程研究,针对新区管委会提出的问题,以及实地调研分析,提出基于建设标准-规划编制-管理-实施-运营的全过程策略;二是多方对接,促进落地,研究进行过程中,与南京市政府研究室、江北新区7个相关街道、负责菜市场建设的市场管理监督局等紧密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对接与征询意见,对重点应保障的行政、文体、菜场等民生公益类设施进行充分的衔接和落点;三是研究将进一步形成新区邻里中心规划建设的导引文件,为控规的修编提供技术支撑;四是目前在做2个邻里中心试点的建设指引,通过试点的深入研究进一步细化、检验、反馈所提出的导引内容,真正做到有效指引江北新区邻里中心未来建设的目标。

侯杰助理规划师作了题为《精明收缩:山地乡村居住空间的均衡发展导向》的学术报告,报告从山地乡村的认知、理论和实践困境切入,引入精明收缩理念,通过人口和产业的适度合理退出,资源的合理退出和优化重组,以空间集聚和功能优化为手段,培育不同类型增长极和绿色空间网络为实现途径。在认识乡村居住空间演化的逻辑规律下,将山地乡村由务农到打工经济到均衡发展3个阶段演化规律认识清楚,从地理、设施、产业、文化4个方面针对居住空间单元进行空间要素的相关性分类和综合评价,引导形成特色各异,延续空间活力的山地乡村田园生活的适度集聚模式、注重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机更新的乡村产业主导模式、培育特色文化主题引导的乡村文化融合模式。

梅耀林院长认为,乡镇品质是乡镇的品味与质量的统一,包括产业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规划建设水平、文化彰显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报告聚焦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规划建设三个方面,针对现状乡镇功能布局混杂、配套设施不足、污染防治较弱、经济活力萧条、技术升级乏力、劳力外流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小城镇产业发展、一定规模的常住人口应该是乡镇品质维持与提升的重要基础,围绕乡镇的规划建设,应该用“小而美、精而省、微而宜”的方法和理念来指导,建设“会呼吸的小镇、有记忆的小镇、有故事的小镇、有活力的小镇、慢生活的小镇”。
徐辰规划师指出,乡村生态发展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不断强化。报告基于宿迁市生态经济示范试点案例,对乡村生态观念进行分类,以诠释不同群体特有的思维方式;分析不同观念在乡村规划中对应的行为取向,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别解释其发展路径。政策制定者制定了降低污染水平、提升环境容量的路径与措施,体现了乡村规划变革的生态导向。虽然政策措施体现了生态现代化的要求,但实施过程仍在既有框架内自上而下推动,仅涉及“技术与行政性质的事务”导致效果不佳。据此提出乡村规划应强调“社会学习、文化政治与新的体制结构”,逐步向以民众为主导的“体制—民众型”生态现代化转型。

梁印龙规划师认为,产城关系的组织引导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产城关系概念、认识模糊的问题,报告从功能、空间、产业、交通和管理等方面界定了产城关系的五重含义,明确了总体规划中产城关系组织引导的维度。然后,以文献综述和实践总结的方式,对我国当前产城关系演变的一般性规律进行了总结归纳,对产城关系中存在的六大核心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开发区选址、产城功能互动整合、产城空间组织引导、产城交通互动衔接、产居平衡规划、产城边界地区规划引导等六大方面,以“结论+案例”的方式,详细总结了在总体规划编制时,在产城关系组织引导方面应关注的重点内容、基本原则以及经验教训。
年会掠影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主席Martin Dubbeling在年会上提及到我院承办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国际设计工作坊。

我院黄富民总工程师获得“杰出学会工作者”荣誉称号。

由于精心策划、组织得力、参与积极,我院获“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优秀组织奖”。

参会人员赴浙江富阳东梓关村调研。

参会人员走访入户,深入了解民宿经营现状。

参会人员赴浙江桐庐环溪村进行实地踏勘。

著名的爱莲堂,就坐落于环溪村里。相传,周敦颐的《爱莲说》就在环溪一方不起眼的小荷塘写成,故谓“人杰地灵、清莲环溪”之地也。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生命,你的想法可以改变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