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后三峡?1992年国家正式提出三峡工程建设,1994年全国人大通过三峡工程建设,1997年长江截流,航运就开始中断了,2009年水利枢纽工程完成,库区移民迁建初步完成,2010年进入后三峡时期人居环境建设。三峡工程涉及到水利、发电、航运这些技术性措施,随着水利工程完成,从2010年后面临的就是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建设问题。
三峡工程是地区产业和经济结构的一次大调整,是中国一次特殊形态的城镇化过程,包括了生态环境和移民安置的长期稳定,历史文化遗产等复杂问题,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当时,我们就提出,三峡不能延续原先的方式,而应尽量往纵深发展,因为三峡在长江流域的咽喉地段,人居环境建设非常重要,如果这一块地方生态搞坏了,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就真出问题了。最近中央提出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明确两岸纵深近一公里只能维护生态,不可以新建建筑,这与我们数十年来的研究,在科学性上是一致的。
后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十分复杂,需要破解生态环境变迁、人口迁移和再安置、聚居稳定和安全、人地矛盾、时空范围局限等难题,也需要同许多不正确的观点做坚决的斗争,例如当年各个地方政府提出“沿江一条路,沿路一排房,房前工商业,房后种口粮”,这是万万要不得的。三峡地区从人居环境角度就是要覆盖广阔的时间与空间,解决人居和生产生态安全的问题,这也表明了山地人居环境的地域性和科学性是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三位一体作为支撑载体,山水格局和生态环境作为构成本质,这个工作是最为核心的,是将生态理念纳入,文化理念纳入,资源环境纳入,让城乡规划学研究的层次更多、内容更丰富,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