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5日上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联合承办的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新闻发布厅AD厅举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主持对话。来自全国各地研究机构和设计单位的7位嘉宾围绕都市圈规划对接实践、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管理模式和协同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主题发言。700余位代表参会。
张 帆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大都市圈发展
特征与使命
上海大都市圈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综合实力不强、创新能力仍有较大差距、人才吸引力不足、贴边发展现象明显、区域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等。面对国家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这一战略目标,上海大都市圈应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予以关注并进行主动实践。这涉及到两方面的核心议题,一是明确必须坚守的基本认同和共识,二是寻求重点突破的方向。一体化不等同一样化,高质量发展不等同高经济发展,谋发展不等同大开发。构建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方案”,应该在6个“+”上寻求重点突破,包括“动能+”、“联系+”、“文化+”、“生态+”、“制度+”和“示范+”,代表在科技创新、交通网络、文化基底、生态文明、体制创新和示范先导等方面进行探索。
张 泉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关于城市群的两点思索
提出“什么是城市群”和“规划师做什么”两个命题。针对动力、等级、阶段、类型四个城市群的核心要素,认为需要思考如何发展城市群、管理城市群、建设城市群和规划城市群,工作顺序可根据对城市群认识的不同阶段调整。城市群发展在空间、交通、产业、市场和制度方面都有很多诉求,规划师应关注城市群的现象表述,总结评价;针对关切,规范当前,引导未来。此外,空间规划、产业布局、交通协同、市场关系、一体化政策都是规划师可利用的平台。
王 凯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我国都市圈发展战略的转型思考
中央对都市圈发展中的“大城市病”的高度关注,是新一轮城市发展方针调整的直接原因,是重新谋划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要遵循国际上大都市地区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职能上高端化、多元化,空间上网络化、多中心,环境上高品质、多层次。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国家未来的发展中承担的职责不一样,其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性有示范作用,只有全面创新,才能推动全国城镇化的转型和发展再上新台阶。
施卫良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交界地区规划管控与引导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要坚持区域协同发展和改革创新,坚持“一盘棋”谋划,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强化交界地区规划建设管理,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在协同规划上,要加强交界地区空间管控和布局引导;严控人口规模和城镇开发强度;携手共建区域生态空间;协助廊坊北三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共同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促进区域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有序推进区域交通互联互通。
马向明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
粤港澳城市群规划的历史与大湾区概念的形成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珠三角地区实现了三个转身:农业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身、内源经济向外源经济的转身、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身,而更大的改变是地理认知由三角洲向湾区的转变。粤港澳城市群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规划的作用表现在基础设施布局、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共识营建方面。随着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干预的内容越来越软性,呈现出参与面广、愿景推动、有限规划的特征。未来,创新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支柱性功能,“一国两制”三个关贸区将成为新时期优势构建的资源。
肖志中
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规划师
武汉:从城市圈到大都市区
在武汉城市圈层面,武汉从单中心到强核心的战略进程并未完成,而且还在持续,这是提出建设大都市区的核心原因。从武汉城市圈到大都市区的战略空间的重点是寻找“行政区经济”发展的利益交汇点,即武汉市与周边城市紧密联系、共同发展的临界地区,实现从“并集”到“交集”的发展。针对重点临界地区,综合考虑约束和引导因素,在生态、交通、产业、土地、机制等方面提出“同城化”规划方案和实施策略,促进整体协调“一体化”发展。
易 峥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构建网络化城市群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之
重庆路径与规划
在成渝城市群区域背景下构建重庆都市圈,必须以全局谋发展。以手机用户轨迹数据探索重庆都市圈的范围、关系、特征和影响,发现:都市圈范围与城市吸引辐射活动的多样性和频率有关,都市圈内核心城市在工作日与周边的跨省高频交流极少,重庆都市圈的辐射影响范围有限。薄弱的区域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未落实的国家战略都是制约都市圈网络化联动的重要原因。
精彩发言过后,参会专家与代表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现将专家观点摘要如下:
“都市圈强调的是同城化,城市群更多的是商务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的联系,这些概念是动态的,重要的是要顺应网络状的联系。”
——张 帆
“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严格意义上讲不存在单一的空间一定要布局某一种功能的标准答案,而是要根据地区的发展阶段布局合适的功能。”
——王 凯
“规划师一方面是作为行政决策的智库或支持的角色,为政府提供直接的建议;另一方面是作为独立学术机构或研究机构的角色,在学术研究的角度上做工作,让规划层面的技术人员形成共识。”
——施卫良
“港珠澳大桥的影响需要放到更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珠三角西岸与香港的沟通会增强,90分钟的都市圈范畴将愈发明显。”
——马向明
“行政区经济导致的是大家互相竞争、垄断资源,而贴边发展一定程度上符合发展规律,现在提的大都市圈的重点就在贴边地区,应该在重点的临界地区探索‘并集’和‘交集’。”
——肖志中
“虽然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还欠发达,但也处在中国整体转型的背景下,如果一味重复发达地区走过的路是没有办法获得后发优势的,而是要找到西部自己的资源和产业。”
——易 峥
伍 江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最后,伍江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一是关于都市圈的概念内涵。探讨大城市对外辐射效应下,如何拥有更高效的交通通勤,更好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更好的行政、统筹、协调机制等。二是关于都市圈规划的地位和编制内容。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的都市圈规划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是根本目的。三是关于都市圈协调发展的目标与对策。各大都市圈面临很多类似的问题,规划编制需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真正成为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性的思想。四是关于都市圈协调治理机制和管理模式。未来都市圈规划更多是提升品质的问题,体现城市的公平公正、市民的参与、人的幸福感、城市的便利性、城市的生态、历史文化传承等。
(以上文字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更多会议报道请您关注“全心全意”、“”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官方网站(在线投稿):www..com.cn
Email:shcsgh@supdri.com
邮发代号:4-803
电话:021-32113552/32113553
传真:021-3211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