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城市一一终结蔓延的规划
The Regional City——Planningfor the End of Sprawl

Peter Calthorpe
新都市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城市规划大会CNU组织者,职业规划师与设计师,TOD理论的倡导者。
1949年生人,美国人,出生在英国伦敦,主要住在加州,有个妹妹,妹夫是一个开发商,有三个孩子。
建筑学出身,毕业于耶鲁建筑学院,曾在伯克利、华盛顿大学、俄勒冈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任教。1970年代,从事建筑设计,设计节能住宅为主,同时思考紧凑、可持续、公正的社区。1978年获得美国能源部和住房与城市发展部的节能设计奖。
1983年成立了卡尔索普设计事务所,参与规划设计项目,书里大部分案例都是事务所的设计项目。
1986年发表第一部著作,《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新城市、郊区和镇设计纵览》提出紧凑型城市设计理念,并创立“步行袋” (pedestrian pocket)的规划模式。
1989年,和萨克拉门托的开发商合作,规划4平方公里的西拉谷那项目,应用公交导向的规划模式。1992年,承接波特兰区域高速公路设计,实践了公交导向开发模式,成功推进波特兰叫停公路,并建设新轻轨,名声大噪。
1992年,联合设计师创建了“新城市规划大会”。开始提出“TOD”和“TND”两大理论。
1996年,在南卡罗来纳州召开第四次大会,通过了《新都市主义宪章》。
2000年,编写了本书,2006年引入国内。之后又引入了另一本著作《未来美国大都市:生态、社区、美国梦》(2009)继续深入TOD理论。
2010年之后,卡尔索普开始来华推销TOD理论,事务所在国内做过很多项目,2014年出版过一本《TOD在中国》,介绍中国的项目案例。实际上,2000年以后,卡索把工作重心放到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2016年7月,在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过一篇文章《中国因高密度蔓延而窒息》,讲世界上三种蔓延模式,北美代表的高收入蔓延、亚非拉代表的低收入蔓延,还有就是中国独有的高密度蔓延。有兴趣的可以读读。
最近几年,开始大数据、智能化方面的探索。Calthorpe发布了一个新的城市规划软件UrbanFootprint,UrbanFootprint是一个基于云的软件,旨在帮助规划人员,设计师,架构师和倡导者创建可持续的,有弹性的社区。它支持一系列利益相关者,通过数据科学和场景构建的灵活性来增强城市。

威斯康星州麦迪逊的土地利用模式,在UrbanFootprint(UrbanFootprint)上可视化表达。
另外一个作者,威廉富尔顿,规划师兼作家,最有名的著作是《勉勉强强的大都市:洛杉矶增长的政治学》,揭露洛杉矶由于分权,导致控制大规模基础设施的部门如水务局成为“影子政府”,影响区域城市的形成。
译者:叶齐茂、倪晓晖。叶齐茂是农业大学教授,翻译了很对国外关于城镇化、环境保护方面的著作。
新城市主义大会
Peter Calthorpe是新都市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新城市主义大会(CNU)是一个国际非营利组织,致力于建立充满活力的社区,人们可以在这里生活,工作和四处奔波。我们的2600名成员是设计,开发,政策,实施和行动主义方面的多元化全球思想领袖。CNU的成员包括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工程师,规划师,开发商,历史保护主义者,银行家,小企业人员,卫生专业人员,政府官员以及关心我们社区的日常公民。
新都市最核心的就是一部新时代的《宪章》,霍局(编者注:霍兵,天津市规划局副局长。下同)昨天也谈到了,从1933年雅典宪章开始,不同时代都有影响城市发展的宪章。
《新都市主义宪章》是1996年,在南卡罗来纳州召开的第四次新城市主义大会(CNU)通过的,总结下来,就是两点重要的理论。
TND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宪章》内容包括三个层面。区域:大都市、城市和小城镇;街区、区和走廊;地块、街道、建筑物。
我觉得有一个总结挺好,把新城市主义大会核心思想用市民可以理解的语言归纳为以下:
1、没有院墙,有人行道,棋盘式而不是树状的道路网,与周围社区、城市和环境有良好的联系:
2、土地使用不是单一功能的,即不只是居住,不只是办公,不只是购物,而是混合的。
3、有牟个街坊中心,每户人家都能容易和安全地去那里;临街建筑使人有安全感、友好感;
4、有市民活动场所;
5、最后是一个"冰棍"试验,即考察一个八岁的小孩是否可以自己骑车去买冰棍,看看他是否需要与汽车搏斗。
另外一种说法,在美国,“新城市主义"是指两件事。第一件是可以步行的社区(WalkableCommunity) 。在美国人的眼中,可以步行的社区是个稀罕事。而在中国人看来,可以步行的社区太平常了。
第二件是"多样化"(Diverse) 。多样化是指"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包容宽泛的年龄组、不同类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同时,多样化也意味着"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在工作岗位、住宅、商店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多样性。
上面是铺垫,下面开始正式书内容的领读。
导言——本书的写作背景
本书的写作背景是美国上世纪20年代,小汽车、电力、通讯的新技术发展,影响着城市的扩展。刘易斯芒福德、亨利莱特等建筑师、规划师组成的“美国区域规划协会”(RPAA)开始乐观的憧憬未来城市的新形态。这种思潮延续了20-30年,特别是到了二战后,美国城市开始大规模建设,蔓延开始了。书中描述盐湖城的美国梦:一英亩一个家(4000平米一个大院)。盐城市政府会议室,用70张方块纸讨论规划布局,容纳未来100万的新增人口。每张纸代表10平方公里,共700平方公里。然后算账紧凑一点的话,可以省150亿美元。然后各州政府和规划师都开始反思低密度蔓延的问题。
边缘城市的形成,作者强调蔓延式的开发是战后一定时期内的产物,是过时的。旨在让中产阶级家庭住到低密度的地方然后用汽车把他们连起来。拥有独门独院的别墅、占有开放空间资源,享受宁静的高消费的生活,听起来还是挺令人向往的郊区田园生活。但是这种模式,影响了社会构成,原本是村庄-小镇-城市的结构,变成了居住小区-购物中心-办公园区的新结构。变成了一种分散化的服务经济,不再是城市主导的工业经济。一个一个小区让年龄、收入、种族、文化的分离加重。邻里社区变成一种“利益社区”,经济收入、价值观相仿的人,形成经济团体,演变成新的社会关系,造成社会割裂,人们不期而遇的交往变的越来越少。然后这种标准化的社区模式推广开了,问题越来越严重。当时很多决策者意识到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治标不治本。比如:增加对老城的补贴和银行政策倾斜,而不去追求经济增长。比如提出修更多马路解决拥堵。或者用财政资金去购买土地,来保留开放空间还有单独建设经济适用房,解决低收入住房问题,而不是社区混合。这和我们现在很多做法比较像。
书中描述了三个现象:区域主义的兴起,郊区的逐渐成熟,旧城的复兴。同时,这三种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区域的兴起、郊区的成熟、旧城的复兴共同构筑了一种新的大都市,即作者所提的“区域城市”。其中兴起的区域,是一个网络,健康与否取决于网络的联系,包括社区网络、开放空间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等。支配区域城市的是城市规划、自然文化和经济的共同作用。郊区的成熟,需要重新设计灰色地带——大型商业设施、废弃的社会机构等。由小汽车支配转化为人的步行尺度,可以成为亮点。内城的更新需要城市设计和良好的区域政策相配合。需要有税收制度、重新定位,如提供学校扩大教育等。另外作者也提了一些我们现在熟知的理念——加强公共空间联系、让街道生机勃勃、建设社区活动中心等。这些理念在当时的提出,也是逐渐被政府和开发商所接受和支持。
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蔓延的终结,作者主要提出区别以往的新的规划理论,构建整体性的思维。
第二部分:区域城市的建筑学,讲如何设计区域城市,包括形体设计,政策设计。
第三部分:区域规划的兴起,讲了三类城市的案例,波特兰、西雅图、盐湖城。
第四部分:更新区域的社区,讲两类社区的案例:郊区的社区和旧城的社区怎么做。

波特兰的区域规划
最后,作者还强调,蔓延与不公正是区域规划需要克服的核心问题。蔓延和不公平互相影响,相互联系。社会不公平一直存在,但蔓延导致的内城衰退、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被过度消费加重社会不公。解决这个蔓延问题的关键是要放在区域尺度上去设计城市,区域尺度去平衡内城更新、郊区的紧凑布局。
第一部分:蔓延的终结
第一章 在区域中生活
经济区域
生态区域
社会区域
第二章 场所的社区
建设社会资本和街区
无形社区的威胁
至关重要的场所社区
第二部分:区域城市的建筑学
第三章 设计区域
设计区域就是设计街区
区域的构件
第四章 公共政策和区域城市
形体设计政策
社会和经济政策
第五章 联邦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角色
交通投资
环境政策与开放空间投资
住宅资助
城市复苏项目
第三部分:区域规划的兴起
第六章 区域设计:波特兰、盐湖和西雅图
波特兰的区域管理机构
盐湖城区域
皮吉特湾区域
第七章 超级区域:纽约、芝加哥、旧金山
纽约和它的第三次区域规划
芝加哥大都市2020
旧金山海湾区域
第八章 州政府领导下的区域规划:佛罗里达、马里兰、明尼苏达
佛罗里达
马里兰
明尼苏达
第四部分:更新区域的社区
第九章 郊区的成熟
重新构造郊区域镇的规划
郊区的灰色区
郊区的绿地
东奥兰多地块标准
郊区的公共交通不是一个修饰
第十章 更新城市街区
作为生态系统的街区住宅与城市发展部的"一体化规划"
重建那些贫民窟住宅与城市发展部飞号希望工程"
结语:把边缘城市变成区域城市
第一章 在区域中生活
一个世纪前,典型的美国社区是小城镇,它们或者是以一个工厂为核心的城镇,或者是以农产品市场为核心的城镇。这些城镇基本上自给自足,居民很少需要到镇外去买日用品。美国作家辛克莱?路易斯1920 年的小说《大街》就描写了这样一个小城镇。小说的主人公卡洛仅仅用了l 小时32 分钟便把这个称作高佛·帕艾雷的小城镇从东到西又从南到北走了个遍,城外就是大草原。

《大街》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问世后迅速风靡欧美国家,一年内再版28次,被称为“20世纪美国出版史上最轰动的事件”。是美国文学中描述地方风情最出色的文学作品。
正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德华?霍华德创造了"田园城市"的设想,希望分散城市人口,重建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间的平衡。20 世纪20 年代,辛克莱刘易斯写《大街》时,美国生活达到了它的巅峰。然后30年代,刘易斯·芒福德、克拉伦斯·斯坦、本顿-麦凯开始倡导设计区域。
但是后来的都市区越来越大,郊区开始蔓延,区域被忽视了。直到90年代,区域概念被重新认识。
区域是美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随着全球化,区域是新的经济秩序,或者说是经济体,而非国家。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的的基本单位。所以作者提到了区域的三个方面:经济、生态、社会
经济区域
经济的关系或者说经济的联系总是超出地方的、州级的和国家的行政边界。这个很好理解。经济联系更多的打破行政边界。尤其是企业家,必须在一个区域尺度上运营自己的企业。作者举例说,1992年,旧金山动乱,整个加州的企业都受到波及,正因为电视上社区着火的场面,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从伦敦到东京的投资者突然停止在南加州任何地方的投资。所以区域是一个经济体。

1992年旧金山动乱
生态区域
大部分自然系统并非在地方层次上运行,生态学上成为“景观尺度”。60-70年代,联邦政府通过了《清洁水法》、《濒危物种法》来从区域入手解决生态问题。另外作者提到了匹兹堡等工业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整个匹兹堡的城市地价是由烟囱和风向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京津冀雾霾一体化。另外还有流域的管理,相当于我们现在提到的河长制度。
社会区域
所有的居民都有社会联系。这里主要是说贫富隔离的问题。许多为整个区域服务的设施仍然建在中心城区;中心城区提供特别的经济机会,常常有高密度的就业机会;城市中心区的衰落可能提高郊区的税收,特别是近郊区。
所以总结这章,作者说整个战后郊区发展时期,我们简单地忽略了作为整体的区域发展的意义,把郊区的蔓延和城市中心的衰退看成是不相干的问题。城市和郊区的街区可能在行政上分开,但是,它们在功能上共同形成了一个复杂并相互作用的有机体。
以上是第一章的内容,主要介绍理论的背景。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区域,不以行政边界划分的。在经济、生态、社会的运作机制上,区域才真正是一个有机主体。
第二章 场所的社区
这部分作者上来提到了日本神户的真野区,街道狭窄、建筑不高、混合使用。这些特质是美国当时所没有的。
一些传统的日本住宅与单层的工厂为邻。与几座沿街的三层楼的老人公寓相对,成排的商店和各种地方生意沿街排开。住宅、商店和商业办公随处可见。在这个被视为另类的地方,有着人的尺度,人们相互熟识。真野最好地表达了街区这个词。这里没找到真野的照片,去过的同事可以补充一下。
作者这里提到了两种尺度认识区域城市,如果说,区域是一个大都市的"超级结构"或一个框架,那么,街区便是一个大都市的"亚结构"。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在这两个尺度开展。区域和街区之间有着重要的互补的关系,这种关系创造了区域城市的整体结构。
记得当年做滨海核心区总体城市设计,朱总(编者注:朱雪梅,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指点我着手从两种尺度来思考城市设计,对我的启发非常大,影响至今。
首先是,建设社会资本和街区。
这里强调了一下街区的概念:开放性和弹性。理想的街区不仅有清晰的边界,而且是可以步行的地方,那里有一个标志鲜明的地方公共服务中心。同时包含各式各样的人,不同的住宅提供给不同的家庭,具有多样性。所以总结健康的街区的共同特征:步行友好、功能棍合、明确的公共场所、合理的住宅类型。
作者提到一个“社会资本”的概念,对应形体结构,是一种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网络关系。实际上更容易理解的翻译是“社会关系”。社会资本由"市民的参与、良好的社区机构、互相帮助的规范和信任"所组成。
由于网络虚拟社区的出现,“社会资本”在美国90年代逐渐衰退,(作者是没有预料到现在的手机微博、微信朋友圈、综艺网剧!!!!)
其次是,无形社区的威胁。
作者提到邮购的发达,带来了商品的跨地区流通。。。这个和今天的网购双十一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我们有跨境电商,地球大区域有没有?回到当时的美国,在家办公的兴起,通过电话、网络、汽车我们与别人联系,不需要面对面的沟通了。但是,也有社会学家反思,“许多就业者发现办公室比家里更令人愉快,因为有人交流。”
另外是,至关重要的场所。
简·雅各布斯提到了社会资本的重要性。那里的杂货铺老板们有每个公寓的备用钥匙,理发店老板关照街上的孩子们,常常在他们打起来之前就进行了干涉。人们一起去学校,去超级市场;他们有机会在餐馆或街头相会;他们共同讨论社区事务和参与那里的社交活动。一个社区需要多样化的环境,提供非正式的集会场所。可能是学校、公园、社区中心、商店、咖啡馆甚至小酒店。人们需要一个“第三点”。就是工作-家两点一线之外的第三点。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建立起制造场所的艺术细节。无论我们是为新开发区的项目作设计,还是填补空白、更新或再开发,每个设计要素都应当用来强化地方的标志、历史和特征。比如地名的传承、比如降低车速,步行到达花园等等。
街区需要多样性,建筑形式的多样性,经济活动的多样性,人口年龄,民族和收入的多样性等等。
PS: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方式方法。现在来看观点一点也不新鲜。在当时的美国背景下还是缺失的。
第二章,主要是阐述社区场所对于人的重要意义。人还是生活在社区中,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需要有社会关系的延续,需要有人的交往,需要有归属感的场所,甚至需要有艺术细节来升华人类的情感。
“第一部分:蔓延的终结”读完了,主要是讲了美国当时的一个蔓延的现状,给后面的规划方法做个铺垫。
大咖说
霍局:
我再谈一些跟读的感想。供程宇光和诸位思考。
本书的题目: 《区域性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意思应该是如果采取区域性城市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改变不好的蔓延式发展。区域性城市是芒福德提出的,可能未来我们读芒福德的著作后才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所以,区域性城市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芒福德区域城市的概念是以居住为主要考虑,居住既能享受城市的方便,又能接近自然。住宅是3层的花园住宅或1、2层的独立住宅。这是基础。
另外,很重要的概念是独立住宅。彼得·霍尔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指出西方的两种规划传统,一是美英的独立住宅传统; 另外一个是欧洲其他国家的集合多层住宅传统。美国的郊区化是独立住宅,蔓延是独立住宅的蔓延。卡尔索普,包括新都市主义,区域城市,不是消灭独立住宅,而是改善独立住宅布局,形成街区。所以他特别指出中国的高强度蔓延的窒息。
卡尔索普指出北京高层高密度的蔓延。从他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北京的摊大饼就是郊区化,但如果是高层这样的郊区化可能比低层低密度的郊区化问题更多,更难于解决。
欧洲多层集合住宅的传统,今天的绝大部分新建住宅大部分也是独立住宅。多层集合住宅应该是卡尔索普认为比较理想的模式,北欧的一些新的项目确实是多层集合住宅,卡尔索普为国内一些城市做的项目也是如此,包括一些多层中布置部分高层住宅。强调城市街区的塑造。

生态区域实际也要求限制高强度的开发,要求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这方面,低层低密度建筑一般情况下优势更大一点。
这里面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道路交通,我们上一段落读过的三本书,大家要思考,如何与区域性城市匹配。公交是有上限的,市中心公交密度和服务水平可以做的比较好,但城市外围、区域的公交覆盖率是有限的,除去一些公交走廊外。所以小汽车在外围,特别是区域中出行比例是非常高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住宅分布的规律,杜安尼夫妇提出的城乡断面。实际上,这里面包括着级差地租的经济规律和交通的规律。


如果seaside 也是卡尔索普的理想街区的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多层的镇中心,和低层的独立住宅,只是布局相对更加紧凑。
从生态区域的角度讲,中国的高密度蔓延是有问题的。现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大城市病的根源与此有关。这点大家可以思考,我们在周六的晚上沙龙上可以讨论、争论。
所以,读国外的书,要逐步理解其语境和背景,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规律。
另外,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开发量已经巨大,据说把全世界的房子都盖完了。再为所谓节约土地,高密度开发,这些大量的房子卖给谁?在城市落户的农民工吗?
所以说,居住是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内容,一说到住宅,就涉及到更多方面的问题。
今天有感而发,先到这儿。明天请程宇光继续领读,我们继续跟读、思考。
刘宣博士:
这本书的序是Robert Fishman写的,短短的序言把美国郊区化历史写的一清二楚,比书本身更好看。Fishman是在世的美国城市历史权威,思路缜密,文笔流畅,读来堪称享受,有空不妨读下原文。
所谓吸取国外“好”的东西,避免“坏”的东西在这里主要体现在国内“郊区化”的过程中如何防止过度蔓延并引发“内城衰落”,处理好技术与环境、技术与社会公平的关系,避免只“对了一半”。
(编者注:刘宣博士,作为美国密西根州东南地区联合政府的研究分析部主任, 领导大底特律地区人口、经济、交通及土地利用分析与预测十余年。他对于数学模型在规划中的应用以及城市可达性的研究在美国及世界均居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