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方面,我们在《柳叶刀》杂志发表的这份报告中指出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对城市健康这种复杂性问题的认识不足,且应对行动破碎化。我们通过改善环境去改善健康,医疗卫生机构也做了大量努力,包括预防卫生措施,但是这些行动在不同的部门当中缺乏联合的行动;第二,我们的应对行动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还缺乏社会的广泛参与;第三,缺乏部门间的合作;第四,健康的均等化还需要加强。
针对这些不足,我们提出健康城市是解决城市健康问题所应努力的方向。健康城市需要一个系统的城市健康管理途径,需要全政府的参与、全社会的参与,来解决城市健康问题的环境和社会决定因素。城市有很大的潜力,它具有政治、社会、经济条件和科技发展提供的支持。为什么在中国健康城市的建设恰逢其时呢?如果我们的经济水平依然很落后,我们可能还在顾及温饱的状态。现在我们的经济增长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仍在发生,技术日新月异,卫生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成就,我们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以总结。另外就是“健康中国2030”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意愿已经被提出来,健康城市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组成部分。
在报告里,我们提出了五项建议:
第一,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从城市规划入手,或者在城市规划中优先考虑。具体的行动需要我们修订城市规划指导原则,改革城市规划体系;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应考虑健康,并开展对健康影响的评价;城市规划提高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第二,要增加参与。原来的自上而下的模式是不够的,需要增加公众的参与,加强社区能力建设,增加私营部门的参与。企业是大有作为的,因为私营部门雇佣了80%的城市劳动力,贡献了60%的GDP,可以提高雇员的健康,办公室的健康标准,改善员工工作条件、甚至他们的习惯。这里面创新途径有很多,比如Delos建立了健康建筑国际标准,正在和清华大学合作研究建立健康社区的标准。国际WELL健康建筑研究院?(IWBI?)推出WELL健康建筑标准,中国占了全世界达标建筑的最大份额。在上海建立了符合WELL标准的超市。上海符合WELL标准的健康办公室设计开放、透光、组合灵活,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有恒温、恒湿、恒氧的环境。
第三,促进跨部门的协作。我们建议改变政府治理和管理的机制,提升健康管理部门的地位,提供激励的机制,用健康城市的一些指标来考核干部晋升。
第四,制定地方目标并定期评估进展。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编制健康发展目标。进行健康基线调查并定期评估进展,及时向社会通报进展。
第五,增加健康城市的教育和研究。我们提倡跨学科的合作,增加研发的投入,支持新理论和创新方法的研究,改革城市规划和公共卫生的高等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开展健康城市或者健康以及规划内容的教育。
同时,我们也呼吁通过国际合作带动健康城市的建设,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我们开展健康城市。我们相信中国的城市能够面对健康挑战,并再次引领世界,保障人人享有可持续的健康。
健康城市的建设需要多尺度的视角。健康城市往下有健康家庭、健康个人和健康社区,往上有健康的省、健康的中国,再最后有星球健康,我们既要用放大镜又要用望远镜,要坚持两者并用,才能把一个城市的健康做得更好。
前面,我们提到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短板。具体来说,在城市规划当中,城市建设缺乏系统的设计。过去的城市建设比较注重形象,忽视功效;注重局部,忽视整体;注重当下,忽视长效。这就导致城市建设重物轻人、居民感受度差,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长效性的考核机制和政策,健康城市建设要求今后的规划设计从以经济为中心向以人为本转型。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城市前面加了修饰词,我们认为不管是绿色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还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它们的终极的目标还是健康城市。绿色城市是节能环保低碳;海绵城市是提高储水节水能力,促进城市水循环利用;智慧城市是优化居民的工作生活决策能力。这些都是通往特定目标、方便民生的一个途径。可持续性城市主要指的是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可持续的健康需要通过健康城市的建设,以保障居民健康为根本的城市建设,是“新型”城市建设的最高标准。任何“新型”、高质量的城市建设都始于一砖一瓦,一钉一铆,一锅一灶,一屋一路,一草一木,一沟一渠,一缕光,一股气,都应该为人们的“衣食住行做”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