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人们从河流那里夺走土地,现在是时候把这些土地还给河流了。”
临港地区能够把这些创新引入到城市结构,但想要上海的老城区中改造则很困难。作为前工业区的上海西岸是最近的一起改造案例,那里用湿地、透水材料和抬高人行步道让这片区域变得更加“海绵”。
尽管如此,为新的绿色空间创造场地依然非常困难。现存的公园也大多失去了机会,李辉教授说,这些公园的绿地通常高于路面,因此无法作为降水地表径流的自然路径。绝大多数改造的注意力在屋顶绿化或者逐渐改造人行道上,上海市政府想要新建40公顷的屋顶花园。
根据国务院的有关部署,建设“海绵城市”目标的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 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政府计划到2020年,20% 的城市建成区达这个要求;到2030年,符合这一要求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要达到80%。由于老城区在2030年前完成整体改造的难度很大,政府向新区施压,要求新区为老城区承担一部分改造面积。
此外,资金来源也是一大挑战。中央政府只提供大约五分之一的资金支持,其余的投资必须由资金有限的当地政府和私人投资者承担。
有学者警告,面对中国不同地区地理状况的巨大差异,规划模型缺乏足够的针对性与之适应,同时把新的概念灵活应用于城市实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在临港地区,由于大型的雨水花园位于道路中央隔离带,行人横穿马路变得更加困难。
尽管如此,城市规划者仍然表示,在“海绵城市“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额外的创新,包括更多可持续的设计手段和通过雨洪管理来减缓一些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