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特色小镇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是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国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6年,国务院、发改委、农业部等多部委局办,陆续发文提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农字号”特色小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93号)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特色小镇,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工作的通知》(农办加〔2016〕8号)中提出“历史古村、特色民居村、现代新村、特色民俗村等类型,集中连片发展较好的形成休闲农业特色的乡镇”可以推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随后各省“农字号”特色小镇鼓励政策不断推出。《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关于湖北省加快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等,以及山东、甘肃、安徽、河北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中,“农字号”特色小镇层数不穷。“农字号”特色小镇主要分布在城郊、农村地区,这类小镇在我国类型多、数量大、地域广,因此研究此类小镇的规划设计工作,对于我国未来“农字号”小镇的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特色小镇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是产业载体,是企业社区,是推进城乡统筹和传承文化的平台,是大众创新创业的新平台,它既不同于建制镇、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区,又不是四者的简单叠加[1-5]。特色小镇是以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基础,来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生态系统,以此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并对周围地区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载体[6]。而“农字号”特色小镇是指以现代农业为主导,形成三产融合的产业链和特色农产品,推动村镇建设与特色产业的互融发展,促进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不断优化,构建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灵魂,彰显特色的关键要靠产业来支撑,“农字号”特色小镇立足农业主题,发挥资源禀赋、区域比较优势,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以特色农业产业来提高“农字号”特色小镇的综合竞争力[7]。2016年住建部公布的127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中,以高效农业为主导的陕西杨陵的五泉镇、以葡萄产业为主导的甘肃武威凉州区清源镇、以中药材产业为主导的宁夏固原市泾源县泾河源镇都是“农字号”特色小镇的典型代表。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产业与城市共生共利[8-10]。因此“农字号”特色小镇若没有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不利于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若没有生态宜居的城镇建设,产业所需的人才、资金、信息等集聚缺乏有效保障和发展空间。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农村现代产业,培育农业农村新经济,需要将现有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类资源集约整合,由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创建产业集群和融合发展区,才能有效节约土地资源、空间资源,提高产业产值,解决效率问题,形成核心竞争力。
特色小镇的建设目标是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各类需求[11]。“农字号”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并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通过新科技的引入和技术人才的培训,真正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拓展新的就业空间,为居民增收创造环境和条件,明显增强特色小镇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12-13]。
“农字号”特色小镇的规划应站在区域城乡统筹的高度,充分研究确定“以农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产城融合”为发展理念,以“资源集聚”为建设原则,以人为本,在城镇产业空间、居住空间、生态空间进行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布局落实,提出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建设内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实施建议等内容。
判断宏观形势和市场经济,认清项目现状和存在问题,客观确定发展目标方向“农字号”特色小镇的规划不能脱离国家发展和市场经济趋势,应在把握宏观政策经济的形势下,结合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分析小镇建设的产业、人口、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综合条件[14],以及未来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高角度、全方位综合、客观地确定小镇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定位。
了解产业发展规律,结合现状发展阶段,提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特色小镇的规划关键点是确定小镇的支柱产业[15]。现代农业产业的研究确定对“农字号”特色小镇至关重要,关系到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活力。农业产业发展不同于工业、旅游等产业,受到自然条件、市场情况、政策变化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单位效率相对较低,投入回收期相对较长,但综合来看,却具有稳定和长远的发展价值。因此确定小镇农业产业的方向,应分析区域产业基础,立足城乡居民市场消费,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要求,重视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的应用,引入建立符合市场需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三产融合创新、生产方式优化、生产效率提升的目标。确定具体产业时,除产业本身产业化、延伸产业链外,还应注重老龄化、亲子教育、城市减压等城乡发展的新问题、新需求、新机遇。
深入研究产业布局模式,兼顾未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生态需求,落实产城空间布局
“农字号”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应在研究现代农业各类产业在布局、土地、方式等方面落地空间要求,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的原则下,重点考虑三产融合所需的用地规模,充分利用荒坡、荒地、河滩地等[16],统筹村镇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为新兴产业或植入产业留出空间,土地利用布局模式应坚持集约、高效的原则。村镇空间布局应尊重历史脉络,保护地域文化,优化居住、商业、公服、绿地等布局,通过建筑风貌改造、标识系统建立、小镇景观绿化、科技信息共享、经营管理运行等提升措施,与特色产业发展互融互促,共同塑造“农字号”特色小镇的鲜明形象。
针对目标定位,制定操作性强的保障措施,推动规划项目有序建设发展“农字号”特色小镇是推动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新形态,因此针对特色小镇的目标定位,政府应针对产业体系、生活体系、生态体系、运营体系等方面,提出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支持项目、组织方式、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等措施,这些实施措施和政策的拟定可借鉴先进地区做法,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可行方案,具体实施建设可采用政府拨款和社会资本引入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天池农业特色小镇位于阜康国家农业公园的中心位置,阜康国家农业公园是以“瑶池仙境,王母之乡”为文化主题,以“国家农业公园+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为重要抓手,以“都市型现代农旅三产融合项目”为核心爆点,打造的“天山天池·西域五彩农业城”。计划建设成为国家级农村三产融合推广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西部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新疆绿色品牌农产品供应基地、乌鲁木齐都市休闲农业后花园。
而天池农业特色小镇作为阜康国家农业公园的引爆点,可借力天山天池自然风景区,以新业态项目作为游客吸引,以特色文化作为旅游支撑,以天池特色小镇为主题,以王母文化、花儿文化、西域文化作为精神内涵,设置不同主题板块,以村庄居民点、主题庄园、主题小镇,分层重点打造,按模块化运营,统一激发活力,通过“科技+文化+农业+旅游”叠加,实施“互补天池、品牌捆绑、功能复合、创意业态”等措施,打造整个区域的亮点(图7)。

图7 天池农业特色小镇构建模式图
a.发挥天池景区的临位优势,实现功能衔接及融合发展
小镇处于天池风景区入口门户位置,应在旅游业态和运营路径上无缝衔接,重点突出旅游服务功能,并体现餐饮文化功能、休闲体验功能、康养度假功能及文化旅游产品推介功能,打造天山旅游桥头堡。
b.借力阜康市近郊区的优势,助力城乡统筹的新发展
小镇位于阜康市近郊区,应加强与城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在功能互补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态绿廊构建、交通网络衔接、地域文化融合等方面力争达到一体化统筹衔接。
c.加强农业产业的区位优势,建立大农业旅游服务品牌
小镇目前产业体系单一、层级较低,缺乏核心动力。应借力区位优势,通过产业规模示范引导,产业集聚展示展销,让产品走出去;以“农业+”构建旅游产业业态,农旅融合的理念,强化旅游服务品牌建设,让游客走进来。
d.保护小镇内的天池水系,构建大田园生态空间特色
充分保护与利用小镇的水资源条件,引入海绵城市理念,以蓄水养地、储水活业方式促进生态田园格局构建;通过天山水源,挖掘水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宜居宜业、安全绿色的生态田园。
由于项目区内村庄、各产业业态分散,结合发展现状,需重新塑造产村单元结构。围绕整体规划定位,充分融合阜康市的城乡建设,形成路衔接、绿关联、地统筹的总体布局,使结构布局、交通路网、产业片区、空间特色相统一,并建立分层管理系统,整体营销,统一品牌,资源集聚。
布局基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结合四个村落围合一个生态城的意向,舒展“城”的空间布局,中心规划天池农业特色小镇,成为承载园区综合功能的核心载体。通过“绿色项链”“水脉相连”“乡村镶嵌”的布局手段打造天池农业特色小镇(图8)。

图8 天池农业特色小镇空间布局模式图
“绿色项链”即串联各个现代农业产业片区,形成主题突出、功能复合的主题农业风情环道。
“水脉相连”即三工河、黄渠水流入城中心,与周边形成完整的水系网络。
“乡村镶嵌”即美丽乡村散布在园区内,围合中间的特色小镇,形成“众星捧月”的农业城格局。
在项目规划方面,天池农业特色小镇规划设置西域农产品奥特莱斯、农业迪斯尼、水漾年华、瑶池仙居、阜康文化美食街等项目(图9)。通过将西域等文化符号赋予小镇的建筑、景观中,形成具有阜康地域特色的活力形象。

图9 天池农业特色小镇规划总平面图
天池农业特色小镇在土地利用模式上,采取“产城一体、用地复合、高效集约”的理念。由于原有村庄建设用地分为保留及拆迁安置两类,规划通过集中安置民居用地方式,节约土地资源,腾出村镇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成产业配套设施用地指标。新建建设用地通过内部消化,不需另外增添指标。
生产性土地集中: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利用土地,扩大生产性用地,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实现经济规模化。配套建设用地集中:市政集中,节约成本,易管理,使乡村更具活力。村庄用地集中:村落聚集,村民聚集,活力凸显。
天池农业特色小镇是借助天山天池世界级自然遗产的影响力和旅游客源来发展的“农字号”特色小镇,规划结合地形地貌气候自然特点,展现王母文化、花儿文化、丝路文化、西域文化,推进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深度拓展绿色农产品和休闲农业需求,实现产、城、人、文间的互动。
[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5-09-10)[2015-12-28].http://zfxxgk.zj.gov.cn/xxgk/jcms_files/jcmsl/web26/site/art/2015/6/2/art_2035_1226282.html.
[2]李强.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特色小镇建设[J].今日浙江,2015(13):8-10.
[3]詹真荣,王群.略论特色小镇的制度启示和创新动力——以浙江省为例[J].萍乡学院学报,2017,34(1):38-41,45.
[4]唐步龙.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J].人民论坛,2017(31):79-80.
[5]向乔玉,吕斌.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引导[J].规划师,2014,30(6):17-24.
[6]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6(3):28-32.
[7]李光辉.我国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8]郝华勇.特色小镇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机理与路径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7,19(4):42-48.
[9]刘瑾,耿谦,王艳.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规划师,2012,28(4):58-64.
[10]宋冬芳.产城融合视角下特色小镇规划策略探讨[J].低碳世界,2017(22):183-184.
[11]张鸿雁.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中国名城,2017(1):1-4.
[12]侯小伏.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探索及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7(6):13-16.
[13]颜佳,任子奇.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协同性研究[J].农业工程技术,2017(1):2-5.
[14]戴俊.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探索与建议[J].新商务周刊,2017(21):243.
[15]周蕾.新常态下的特色小镇规划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4):215.
[16]宦建新.打造更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N].科技日报,2015-03-12(5).
作者简介:
曾永生,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设计师,国家注册规划师。
李国新,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经理、副院长,高级环艺师,高级工程师。
郑岩,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高级环艺师。
潘丽,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环艺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