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发生给美国带了来大萧条期都没有发生的结果:美国的汽车发展陷入了停滞。二战使保障美国军需用品的生产制造成为当务之急,在此政治背景下,美国历史罕见的,停滞了公路建设、停止了民用汽车的生产、减少了行车里程数。”为了节省橡胶,我们要让美国人减速”成为当时的政治口号。汽车文化的停滞为二战中坦克、飞机、吉普车的石油、轮胎和电池安全等让路。
市民们又学会走路了!政府开始鼓吹铁路、轨道交通和步行的力量,倡导民众拼车出行。”如果你还是开私家车出行,那你和希特勒简直毫无两样!”“步行和随身携带包裹是保护你的重要手段”,这些标语布满战时的大街小巷。在后面45个月的时间里,超过三分之一的通勤者使用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和城际列车上上挤满了乘客,士兵乘着铁路去打仗。在美国历史上,二战时期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从国家层面不鼓励汽车文化并借助它来疏散人群。
空间转移
尽管汽车产业停滞了,联邦政府仍然在政策层面鼓励资源由城市向新的空间转移。这种政策导向固然由躲避德军轰炸的因素,更多的是为了在交通便捷的空地上发展新的军工产业和建设。政府向西南和太平洋海岸发放了巨额的军工合同,围绕交通便捷的城镇和空地所形成的多核发展的形态由此诞生。造船厂和飞机工厂给洛杉矶带来了50万新居民;高达3.3亿美金的飞机合同使使圣地亚哥人口爆炸;波音的飞机工业扩大了西雅图的规模,造船业使新奥尔良的人口膨胀了50%;其它军工工业使波特兰、俄勒冈州扩大了1.5倍,休斯顿扩大了三分之一。这些军工工厂多点状的建设在交通沿线,人口规模10—20万的新城镇。是的,在战争年代,政府资助了以交通为基础的城镇向中小城市的转变,剥夺了向城市中心区提供发展资源的可能性。
而在此过程中,美国汽车产业的领导者重新获得了荣耀,并形成了军工联合产业的前身。美国走向了”大的硬化模式”中,巨头企业开始诞生。其中当仁不让的就是汽车工业。美国将其1750亿美金军工合同的三分之二发给了美国最大的100家公司,其中仅通用汽车一家就获得了8%的合同额。一位美国参议院总结道”签署战争军工合同的那只手,决定了未来。这些巨头公司的老板将成为战后50年代”Road Gang”的始作俑者。

电影”RoadGang”
回家
战争的结束是重建美国的开始。”回到家真好”别克的一则广告如是说。小汽车被各类杂志宣传为”住房的帮手”。二战结束后,美国退伍军人数量达到1522万人,在美国的城市里,住房被挤得水泄不通。有1000万军人居住在棚屋、车库、小木屋和破烂的房屋中,由于战争使住房业几乎停滞,如何安置他们的就业和居住成为当务之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之后出台了一系列法案。值得注意的是,二战结束后,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老布什为主的退伍军人占据着美国战后政治、经济、外交等重要领域,并对美国战后的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1944年,《1944年军人再调整法》签署实施,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在于保障退伍军人在教育、住房和农场贷款、就业以及失业救济等诸多方面的权利,到1956年7月25日《1944年军人再调整法》终止之时,联邦为此花费770亿美元的巨资。其中对美国郊区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其在住房和农场贷款方面的政策。
根据该条款,符合资格的退伍军人因购买或建造住房需贷款者,可以获得其贷款最多50%、数额不超过2000美元、年利率不超过4%的政府担保,1950年,国会再次将贷款担保最高额度提高为贷款总额的60%或7500美元。军人只需要支付首付款5%甚至是0,就可以购买住房,贷款利息还可以和所得税抵消。500美元就可以让一位退伍军人走上拥有住房的道路,每月只需要还款30美元。在此条款实施期间,共有430万名退伍军人利用政府担保的贷款购买了住房,据退伍军人管理局统计,该局共为590万套住宅提供了担保贷款,共耗资501亿美元之巨。
战后也出现了”婴儿潮”,仅1946年一年的新生儿就高达340万,复原军人叠加婴儿潮进一步激化了美国的住房需求。而这个时候,需求产生了新的产品。
莱维顿郊区城镇
1947年,可以堪称住宅”福特T型车”的莱维敦住宅和社区出现了。莱维特父子在当时的纽约郊区购买了4000英亩土地,宣布要在这里建造2000套住房。这些住房结构简单、便宜,但配备家具和足够的厨卫设施,主要供退伍军人家庭租用。
Levittown
为了加快建设的进度、降低建设成本,莱维特父子专门建成了制造房屋半成品的工厂。半成品从工厂运到工地以后被组装成房屋。这样一来,建造速度就大大提高了。1947年当年,莱维特公司就完成了2000套住房的建设计划。这是当时美国建房速度的最高纪录。在这个项目出现以前,美国的住宅建造业一般都是小规模的分散项目。莱维顿是当时美国全国最大的住房开发项目。也可以说,莱维顿住宅把住宅建造带入了工业化阶段。
出租情况太好了,后来莱维特父子决定由租改售。

这样的独立住宅售价7990美元。当时美国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是5000美元左右。也就是说,依靠政府和银行推出的分期付款政策,普通的刚结婚的年轻夫妇也完全有能力购买一套这样的住房。
到1951年,莱维特父子共在纽约郊区建造了17000多套住宅。容纳了将近10万人居住。由于各项公共设施的完善,这里已经从单纯的居住区演变为纽约的一个巨型郊区,这实际上是纽约市范围的大幅扩大。这时,”莱维顿”这个名字已经不胫而走、声名远扬了。1950年7月3日,老莱维特被选为《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莱维顿的名声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大量到纽约的游客都想要到这里看一看。这里的知名度仅次于自由女神像。
1951年,莱维特父子从纽约转战宾夕法尼亚州,在费城郊区又建造了一个莱维顿。这个莱维顿占地多达6000英亩。区内同时兴建了丰富的公共设施,包括美国最早的一批郊区购物中心。1955年,莱维特父子又来到新泽西州。
这些莱维顿社区建立以后,成为其他人效仿的对象,大大加速了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进程。二战以前,美国郊区也建有一些住宅,但规模很小,很分散,远远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莱维顿等社区出现以后,大批人口开始从城市中心区域转移到这些郊区。到1970年,美国的郊区人口已经超过了市区人口。这成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以后的又一次历史转折点。
把旧砖房砍倒
为了解决复员军人的住房问题和由移民浪潮,内城衰败等产生的日益严重的贫民窟问题,美国在战后初期开始大力实施公共住宅计划。1949年杜鲁门总统通过《住房法》。1949年《住房法》提出了"让每一个美国人拥有合适的住宅和居住环境"的住房发展目标,并且制订了住房发展计划,计划在今后的6年内每年兴建135000个公共住宅单元。法律确认了退伍军人管理局、联邦住宅管理局和联邦全国抵押协会为促进住房建设的机构。《住房法》主要内容包括:
(1)贫民窟清理和社区发展及重建,在5年内拨款5亿美元另加1亿贷款来实施这一计划。
(2)联邦住宅管理署增加抵押贷款金额。
(3)低房租的公共住房建设,在6年内为低收入家庭提供81万套住房,为此每年至少投资联邦费用3.08亿美元。
(4)住房研究。
(5)农场住房。
《住房法》通过以后,美国公共住房建设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该法案有效地缓解了战后美国城市房荒问题的加剧、刺激了私人企业投资低价住房建设的热情,导致了大量的更新项目偏向于商业性建筑或豪华公寓住宅的建设。
1949年《住房法》标志着美国战后城市更新运动的开始,最受争议的是其清理贫民窟计划。在大规模清理市中心贫民窟的同时,对迁居者的住房安置计划的进程缓慢,”原居住者的生活反而变得更糟”。这是由于更新改造计划多发生在城市,中心区楼宇老化、设施缺乏、并大量由低收入阶层居住的地区,他们大多无法支付改造后高档住宅的租金,因此被迫外迁;另一方面是由于城市更新改造具有一定的开发周期,期间的住房紧缺状况无法得到有效解决。15年后,在《联邦推土机:对1949年至1962年城市更新计划的批判性分析》一书中,作者论述了1949年的《住房法》是以工人阶级社区的牺牲为祭坛,摧毁社区,并加剧了种族和阶级隔离。(这本书在国内被译为《美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比较中立)。
中译本
以”清理贫民窟”为主题的城市更新即被雅各布斯”只是把贫民窟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更糟糕的是它摧毁了已有的邻里和社区关系”。

罗伯特摩西
作者论述道,罗伯特摩西和他的盟友又开始行动了。他们寻找所谓”病入膏肓而值得资助”的社区,把场地清理拆除和公路建设结合起来,洗劫这座城市,并把它夷为平地。摩西说:你可以在干净的石板上画出任何你喜欢的画,在荒野中随心所欲,画出堪培拉或巴西利亚,但当你在一个过度建设的大城市工作时,你必须拿着切肉刀开路。
关于曼哈顿高速公路的听证会激起了摩西关于高速公路时代的政治信条,他宣称:我所做的一切都不需要”合法性”来证明,我们只要结果,没有什么比结果更能证明手段的合理性。他那臭名昭著的横贯布朗克斯的高速公路,摧毁了113条街道和159栋建筑,夺走了5人的生命。

罗伯特摩西简介

描述罗伯特摩西的书籍
横贯美国
全国高速公路项目顾问委员会采用了一个更宏大的目标:用混凝土覆盖美国!1956年6月29日,艾森豪威尔再度当选总统,这位英雄总统签署了世界历史上和平时期自认为最伟大的公共工程项目——州际公路系统(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正式名称为艾森豪威尔全国州际及国防公路系统(DwightD. Eisenhower National System of Interstate and Defense Highways)。整个系统自1956年开始兴建,覆盖了美国本土,至2013年总长度为47,856英里(77,017千米)
该法案是由美国主要汽车制造商推动、并受到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支持。艾森豪威尔由于1919年随部队由林肯公路横跨美国的不便经验、以及在德国眼见该国高速公路系统对部队高速移动的影响,他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
早在1930年代末期,美国民间已经开始规划新的超级公路系统,以迎接高车流量的新纪元。部分地区在1920年代已经开始使用高速公路,如纽约州公园大道系统(NewYork Parkway System)。随着车流量的增加,有些人开始看到修筑新的国家级公路以连接旧有的开放式美国国道系统的必要性。1955年出版的国家州际公路系统的大略位置(Generallocation of national system of interstate highways,又称州际公路黄皮书)指出了整个系统建设的方向、以及新公路的大略位置。
虽然州际公路系统仍持续的修筑和扩张,一般以1992年70号州际公路在科罗拉多州格林坞峡谷路段完工通车为原始规划的州际公路系统的竣工日。原本的预算是二百五十亿美元,在十二年内完工;但最后决算则是斥资一千一百四十亿美元(若计入通货膨胀,为2006年的四千二百五十亿美元),工期长达三十五年。
1956年的州际公路系统法案不仅反映了在低油价、汽车巨头制造商等因素推动下对沥青的渴望,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红色警报。一战时,国防需求为道路建设提供了动力,二战时,武装部队移动和国防工业为道路建设提供了动力,现在,在冷战阶段,州际公路系统响应了军事命令。它的官方名称依然强调”国防”。

摩西主推的曼哈顿下城高速公路的设计稿
当市长和政客们听说州际公路系统最初的270亿美金将有一半通过他们的手来审核的时候,他们开始了欢呼。通用汽车公司也是该法案的重要推动者和受益者,其总裁甚至宣传:对通用汽车有利的,对美国就有利;反之亦然。美国的政客和寡头公司开始因利益绑在一起。
In,of,and on the road
美国战后蓬勃发展的经济、郊区化以及州际公路的建设使汽车文化走向了鼎盛时期。汽车文化也给战后的美国人带来了幻觉:自由、独立、解放等,而由此诞生了美国著名的”公路文化”。《在路上》、《洛丽塔》等著名公路文化的文学作品都出自这一时代。而这一文化在后来也被消费主义所利用成为鼓励年轻一代购买汽车的诱惑。美国各大汽车品牌像普通商品一样进入美国千家万户,免下车餐馆、免下车汽车旅馆甚至免下车汽车电影院都应运而生。
二战后,美国由被联邦政府《住房法》和《1944年军人再调整法》公共财政补贴而拥有私人住房的房主们,开着他们被联邦政府公共财政补贴的小汽车,开在被联邦政府州际公路法案补贴的公路上,去往购物中心。中产阶级逃离了市中心,而城市空间、公共空间都在向这郊区和乡野梦想的飞行中被侵蚀和消失。被公共财政补贴和资助的小汽车开启了美国的汽车时代。在二战后的50年代末,美国人平均每年购买100多万套新房和200万辆车。他们的里程数一路飙升,并没有人意识到,他们自己在这个流动的祭坛里,究竟是以焚烧什么东西为代价。汽车依然成为他们世界的主人,而他们自己却变成了仆人。只有当他们意识到在这样的速度和蔓延中所造成的后果时,抗议才会慢慢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