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说:中国城镇化正从上半场走向下半场。上半场主要是人口增长、用地扩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到了下半场,中国人口增长的趋势下降,城镇化要从外延式走向内涵式发展。北京的发展也是这样,更多的转向了内部功能性的调整。城市建设的风向变了,发展的动力和模式转了。
“一座城市,需要古今文化交融、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从这个角度来讲,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城市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和更新改造具体应该怎么做呢?王凯提出了老建筑保护的“三部曲”思路,即:首先是列出来,其次是保起来,最后是用起来。
他建议各地要尽快出台具体实施的细则。对于历史的建筑,要有一个评估标准,每一个城市都要建一个名录,规划部门、开发部门要对外公示。
以深圳为例,八十年代的一些代表性建筑,与北京的故宫等历史文化遗产没法比,但它代表着那个时代,也是要保护的。北京还有一些单位的办公大楼,是五六十年代的经典建筑,听说也列入保护建筑了,对于这一类的建筑要有一个名录。
第二,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里面,对一些有历史印记的建筑要明确纳入保护的范围。
第三,就是要用起来。“老建筑不能都变成博物馆,越不用坏得越快。比如北京首钢搬迁后,工业遗址如果不去用它就会杂草丛生,现在改造成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办公室,相得益彰,非常有特色。”
如何让老建筑重新焕发活力和生机?王凯认为需要建筑师,需要新技术、新理念,“注入一些现代的活力功能,才能让它经久不衰。”
他强调指出,保护老建筑,不是说不能加入新的东西。“新东西应该在不破坏老建筑的前提之下,以一种镶嵌、植入的方式,不断地更新。”
“老建筑的改造,现在已有成熟的技术,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也很多。”王凯说,欧洲有些老建筑,外立面会完整地保留下来,从街景看仍然维持十八、十九世纪的风貌,但室内的水、暖、气等完全是现代化的设施。
在国内,上海同济大学最近通过国际合作,对1950年代的文远楼进行了保护性改造,建筑的样子不变,保持50年前的包豪斯风格,但秉承“节能、环保而舒适”的改造理念,采用地源热泵技术,使用低碳、绿色节能的新型建筑材料,比如采用铝合金断热型材加中空玻璃替换原有能耗过大的钢窗,改造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