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樊思嘉,如果说一鸣是一只鸟, 新辰是一只鹅,那我就是活脱脱一个“八爪鱼”。国际设计工作坊最早在八月份被提出,从开始的筹谋策划,中间的维护联系,到如今的顺利开营,我都一路参与“搬砖”工作。说实话,真是艰苦卓绝的四个月,过程堪比西天取经。
作为一个双语者,我承担了一些对接工作,前期反复与ISOCARP联系协调,签订合同,招募国际专家;中期开始紧锣密鼓的组织准备,各种成果材料的翻译与校审,以及不断变化的人员确定;后期火烧眉毛的会务准备与技术支持。好不容易,开锣唱戏上舞台了。未曾想,工作坊刚一开营,我就突发不适,上吐下泻,每日提着一口气做事情,一路能走到今天,实属不易,自己都心疼自己。也正因为如此,我更珍惜我们为之付出4个月才换来的7天宝贵时间。
回到工作内容正题,经历了5个小组的“头脑风暴”与想法总结以后,昨天可谓是“收敛”的一天。一大早领队就提出基于我们的发散分类成果进行汇总,分成背景分析组、3.1公里总体设计组和20公顷详细规划组,并将之前的五组相交叉联系的成果进一步细化落地。
我被分到了详细设计组,一早就开始详细地块定位,对叙事与设计逻辑进行了高效的梳理,并为了激活地块适度地扩大了范围。虽然外籍专家的头脑风暴与先进理念令我们受益匪浅,但是回到实际落地的设计来看,在短短的4天时间内,他们对于苏州古城及地块的了解十分有限,眼看距离出成果时间越来越近,我们的“总指挥”袁总亲自出马,开始在三组间巡游以便于把控整体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来到我们详细设计组后,袁总与资深瑞士规划专家约翰在详细地块的观光巴士组织方式、场地进入方式等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好在双方经过多轮的沟通后,最终达成了一致。在讨论中,作为袁总绘图助手与辅助翻译的我,不仅深切地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也为中西方规划专家的敬业精神和“较真”劲儿深深折服。我想,我们的规划事业正需要秉持这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才会在一点一滴中积累放大,做强做优。
由于时间特别宝贵,三组的内容最终一定要形成有机的整体方案,国际专家的特色在这个时候又一次显现的淋漓尽致,那就是特别注重分组间高效、及时的交流与探讨——不一会儿小题板上已经满是逻辑清晰的任务书。每组的代表人就各组方案进行阐释后,其他组的专家便在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的交叉衔接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为其他分组积极出谋划策。国际专家这种工作模式与思维碰撞,的确值得我们好好思索和借鉴。
DAY4花絮 精彩呈现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生命,你的想法可以改变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