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策关注的焦点,规划作为政策的体现也一直紧跟政策潮流,我国城乡规划政策的发展趋势是逐渐由城到乡的辖域范围扩张的。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随之便出现了新农村建设规划;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是一个标志性的节点,其将原有的城市规划更名为城乡规划,完善了农村地区的规划管理体系,也强调了乡村规划的重要性,随之便出现了城乡一体化规划、“多规合一”等规划类型;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三农工作”等战略方针,明确了农村地区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前进方向,随后国家多个部委便分别提出了传统村落、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新型城镇化等较具体的农村地区发展概念和扶持政策,并采取综合试点的形式进行推广,之后与之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规划层出不穷。
上述产生的各类规划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以城镇为核心的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即将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直接运用于乡村规划当中,进行空间规划用地布局、土地指标安排、基础设施配套和空间形象设计等;二是以特定类型的村镇为核心的空间优化,即针对特定资源条件的村镇或村庄,按照相应的政策标准对其进行功能布局、形象整治和产业策划。这些规划的视角和关注点基本可以归纳为“显性”的用地布局、建筑设计与空间景观营造。上述两类规划对于指导农村地区的发展都存在不足,其按照城市的管控思路,难以适应农村的实际发展进程,而将特色村镇的发展经验推广至广大农村地区也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2017 年,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乡村振兴战略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及脱贫攻坚为目标,通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土地承包三权分置、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思路。田园综合体属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中不涉及特定资源的限定条件,而是广泛包容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地区,与之前出现的传统村落、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等政策相比,其关注点逐渐转移到“隐性”的区域发展、产业业态及社会治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