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国际设计工作坊主题沙龙在苏州昆剧院举办,苏州市文广新局、市规划局和市旅游局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本地居民代表来到现场,与专家团队展开热烈交流,共同为大运河盘门-山塘街段建设出谋划策。沙龙由我院总规划师袁锦富主持。

主题沙龙正式开始之前,一曲《牡丹亭 惊梦·寻梦》惊艳了时光,让来自全球的规划设计专家们感受到了苏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随后,苏州市旅游局副局长徐维荣、苏州市文广新局文物处长谢晓婷、苏州市规划局法规处长陈炜分别以“大运河盘门至山塘街段的旅游开发——旅游与发展,何去何从”“大运河盘门至山塘街段的遗产保护历程——遗产保护的维度”“大运河及盘门地区的规划历程——规划管理经历了什么”为主题,回顾了苏州市多年来对大运河苏州段的保护、利用、传承和开发。苏州规划师代表和居民代表则分别从“大运河盘门至山塘街段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规划师的专业判断”“私房照片里的老苏州——真实的老苏州”“年轻人的需求和令人期待的大运河——未来,我想象中的运河”“我眼中的苏州与运河”等角度畅谈关于“运河的记忆”,展望大运河未来。

谢晓婷(苏州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
大运河自2014年申遗成功以来,对苏州的遗产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遗产监测方面,苏州对大运河所有遗产点本体进行监测,并针对大运河遗产保护制定了联席会制度,定期通报相关问题,进行联合审批。
在遗产展示方面,线上设立了大运河遗产监测的微信公众号,让全体市民参与到监督中来。同时,线下在苏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内设立遗产展示馆,向公众宣传相关知识,集中展示遗产监测成果,定期举办大运河文化体验活动。
在遗产保护方面,苏州非常重视大运河沿线遗产本体的保护,于2016、2017年加固和维修盘门的内城驳岸,对山塘街与山塘河段也进行了环境整治。
陈炜(苏州市规划局法规处处长)
从1986版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批准以来,盘门和山塘地区作为古城的重要节点,一直是我们规划管理和保护的重点地区。
在立法方面,我们近些年来主要完成并批准了《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
在规划方面,我们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古城保护的规划和研究,例如1988年与同济大学合作对古城保护进行专题研究,1990年代中期确定了4个文化保护区和3个风貌保护区,同时针对街坊展开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以及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各类分层次的规划体系。
“十五期间”,苏州市实施了环古城风貌保护重点工程,实现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合理利用文化传承的重点项目。规划部门配合完成了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到重点地段城市设计等一系列规划编制工作,如盘门和山塘地区的详细规划;其次,成立了专门规划小组,全过程高标准参与具体的保护整治工作,如修缮吴门桥、水关桥等现存遗址;第三,重点关注生态环境和生态修复,把文物保护和居民生活有机结合,实现古城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2017年,苏州实施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建设,是当年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从古城保护到有机更新、城市双修,苏州都走在先列。
徐维荣(苏州市旅游局副局长)
环古城河是大运河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苏州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游客来苏州后,一般会先去苏州园林,然后就会来到环古城河,环古城河水上游线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都非常喜欢的旅游项目。近些年来,苏州旅游从观光旅游向深度体验旅游转变,对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苏州市委市政府于2017年启动了“旅游三年行动计划”,环古城游是其中的重要抓手,要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打造苏州的“金项链”。
具体来说,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应对:第一,苏州专门成立了文旅集团、水上旅游集团,负责环古城河沿线的保护及开发利用;第二,在游船上引入新的活动,如特色餐饮,苏州评弹等,开展会议、新闻发布会等,效果良好;第三,将沿线酒店与大运河紧密结合起来,让游客住宿的同时,感知、体验、探索苏州2500年的古城文化;第四,开发了线上服务平台“苏州旅游主入口”,未来将把大运河作为重要的产品放到线上,满足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快速便捷获取的要求;第五,针对环古城河进行了厕所革命,在厕所内还配备了急救设施。第六,根据市场需求,重点满足中高端需求。丰富水上游览线路及活动体验,优化完善两岸功能业态,加强宣传,举办系列民俗节庆活动,弘扬苏州的大运河文化、传统文化。最终,将环古城河游线打造成和苏州园林齐名的旅游金名片。

梅先生(曾从事宣传工作)
我想谈谈对大运河的三个印象。第一,现实印象。大运河作为运输、洗刷、游泳的功能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展示“小桥流水人家景观”、“枕河人家”的旅游景观作用更强烈了。另外,今天的水系仍然发挥着防汛、疏浚功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旧时印象。大运河对苏州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信息流通、人员交流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600年山塘街一带的“洪武赶散”事件,连年战争导致苏北荒芜,政府组织几十万江南民众从山塘码头坐船,北上支援苏北经济;据历史记载,12家会馆曾建在山塘,就是因为山塘有水路,交通便利;清帝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也是从京杭大运河往南经内河到山塘,再到虎丘。
第三,深层印象。大运河就像一股巨大的洪流,流经之处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发生物质和精神层面变化。“悠悠太湖水 滔滔大运河”,大运河文化与吴文化都是水的文化,相互融合影响。吴文化精致细腻、外柔内刚、博采众长、崇文重教、良善智慧,大运河文化博大刚毅、气势宏伟、济善普世、生生不息。
再来说说,我对苏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期待和建议。理论上讲,整个古城都应该建成一个“运河”主题大公园,现实条件并不允许,但在盘门建设核心园是合适可行的。它有区位、资源和环境三大优势。然而,长远来看,仅有核心园还不够,最好能形成“核心开花,四面辐射”态势,再建成多个文化分园、文化廊带,把文化资源囊括其中。我建议,把核心园建成诠释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园、吴地文化遗产的展示点、游客体验精致的旅游带、提升古城环境的生态区、造福苏州市民的休闲场。如果考虑到这五个方面,我相信将会是一个成功的核心园。
周先生
我是土生土长苏州人,我是喝大运河水长大的。大运河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了许多恩泽。大运河更像苏州的另一种特产——丝绸,给了我们天堂一样的温柔。
第一、大运河的文化、流动带来了苏州文化的信息,苏州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的园林、丝绸、昆曲、音乐等所有关于苏州美好的记忆,都因为大运河而得以传播、流传,又因为大运河又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受到苏州文化的人脉传承,就像流动的血液,让我们生生不息地感受到江南水城的魅力。
第二,大运河文化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江南历来是最繁华之地,大运河承载着中华文明上下传承的纽带和连接,在世界文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这样的文化让这座城市拥有了更鲜明的特点,拥有了更加多元的元素,让世界看了更美的苏州,充满了更多世界元素的苏州。
第三,苏州生态、民俗形成了一个鲜明的苏州特色,所有关于对苏州的理解源于对苏州的综合艺术。把大运河文化带作为苏州城的中心,苏州是一个整体,大运河养育了苏州,但是苏州又反哺了大运河,通过大运河把苏州文化传递给世界,把各地文化通过大运河得到沟通交流。所以,这座城市不仅有2500年历史和古老的城墙,更多的是我们的内心对这座城市荣光的感叹。

张昊(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
关于如何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我认为要从四方面入手。第一,盘门-山塘街段是极具特色的历史功能区域,可以通过提升设施、植入节点,为环城河步道沿线提供活力,如设计灯光秀场、串联百花洲公园等;第二,引入更多互动性的功能,如茶吧、民宿、客栈等,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生活和交流的空间,也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商业功能,如老字号商店、传统手工业、串珠、花灯、苏绣等手工艺品,既有趣也很有吸引力;第三,为游憩休闲提供更多开放空间,并保持传统的城市肌理,通过街巷空间的塑造突出苏州传统空间特征;第四,改善滨水景观和环境设计,如街道外立面、人行道、街头布景、街头小品等,还可以通过logo等标识设计,给游客以直观的符号感知。
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来看,新鲜体验、特色民宿、一站式消费、充足的停车设施是吸引他们活动、消费需要关注的几个重要方面。因此,“特色突出”、“设施完善”是盘门-山塘街地区提升的两个关键词,如果能够做好,将对年轻人拥有很大的吸引力。
黄老师(山塘中心小学老师)
我所在的学校就位于梅先生提到的山塘街畔陕西会馆遗址附近,我还是一名居住在大运河边上的年轻居民。大运河造就了苏州古城,因为有了大运河,苏州才会成为万商云集的天堂。我希望通过大运河可以把景点串联起来,还可以整合旅游资源,大运河两岸能形成旅游黄金线,两岸经济也会越来越繁荣。旅游客运带动休闲产业发展,相信未来大运河一定展现出最美的一面。
陈老师(古城区小学老师)
我是一个90后,小时候住在山塘街上,出门就是山塘河,我就读的虎丘中心小学那个时候还没有搬迁,山塘河是我每天上学的必经之地,每天放学后跟同学在山塘河边嬉戏打闹,记得山塘河边会开很多一串红,我们总要喝一点一串红的花蜜才回家。所以说,我的整个童年是跟山塘河分不开的。所以,我对“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这句话有着切身体会。长大后,中学离开了山塘河,搬到了老阊门附近,再后来,很可惜我就搬的比较远了。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我想从自己熟悉的领域谈谈想法。听到大运河未来发展的展望,我首先想到的是小学生能不能参与到大运河未来发展中来,大运河之后的发展对小学生有什么意义?从2016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提倡有条件的地方提供STEA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我觉得,大运河能否成为一个跨学科教育基地,因为它会涉及到水利、气象、旅游等多学科交融的内容。我希望学校能做一个沟通,让小学生纳入到大运河发展中来,他们可以通过学习的实践,了解大运河开凿历史、作用等。通过探索的实践,了解大运河的水利维护、气象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另外,他们还可以进行小主人翁的实践,成为大运河的小导游,将来离开城市走入社会甚至出国求学,都能为大运河感到骄傲,为苏州感到骄傲。我相信,这也解决了大运河能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大运河周围生活的问题。

穿插在以上几位访谈之间的互动交流中,专家团队主要关注了以下这几个问题:
问题一:如何将老城保护与新城发展结合起来?
谢晓婷处长:在老城保护与新城发展方面,苏州最近做的两个工作也是将新、老城区作为一个整体,在保护和发展之间取得平衡。一是博物馆建设项目。到2020年建立100座博物馆,目前为止已建成有约70座,这些博物馆不仅集中在老城区,同时也在新城区有规划建设,从另一个层面统一新、老城区的发展。二是江南水乡古镇的申遗工作。希望结合大运河申遗工作以及其沿线的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工作一起丰富苏州旅游文化资源。
问题二:盘门有吸引力的原因是什么?
谢晓婷处长:首先我觉得是盘门具有吸引力的原因是由于它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作为水陆两用城门的独特设计带来的,水陆城门是具有军事、防洪、城市建设等三位一体功能的城门。其次盘门景区内宋代的瑞光塔、景区外连接大运河和环城河的吴门桥与盘门组成三个极具苏州当地特色的景观,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最后盘门也是苏州传统民俗活动的举办地,在每年的端午节、重阳节会在盘门举办例如登高曲会等民俗活动,能够很好的融合外地游客与本地居民。盘门今年1-10月份的游客量已经达到130万人次,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游客量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问题三:眼下,老城中基本是老年人留下来,年轻人都走出去。请问如何提升盘门活力,让年轻人回到老城?
梅先生:苏州城市拥有2500年历史,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现代生活实属正常。古城的基本设施在不断老化,但我认为,可以通过水系、古城改造等方式,来提升生活质量,相信更多的年轻人会回到这里。如果市中心拥有好的河道、精致的古典元素,然后在基础设施上有所提升,年轻人还是愿意回到古城中来。
周先生:水路并行、街巷相邻的双棋盘格局是苏州的特色,住在老宅子是非常有意义的,既能看见水,又能体验美好生活。回得到家乡,看的见远方。
问题四:很多年轻人出行更多依赖小汽车,请问盘门地区建成什么样,你会愿意乘坐公交车来?
张昊:一般来说,在古城内不会建设大型停车场,但可以通过建停车楼解决停车问题。当然,核心区域还是提倡步行感受。我觉得,如果以后的盘门不仅能游览历史文化景点,还能提供一些休闲娱乐、吃饭喝茶、有生活情趣的地方,这样才能留住人。比如说,阊门北的北码头和唐寅故居周边都是成功范例,那里有咖啡吧、茶吧,离景点近,活动设施也比较丰富。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生命,你的想法可以改变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