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共同主办的城市创意与产业创新青年学者论坛(2018)在中山北路校区地理馆301会议室举办。此次论坛由副主任汪明峰教授和紫江青年学者何金廖研究员召集,12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做了主题报告,并由宁越敏教授点评。浙江大学、广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单位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也参与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包括“创意空间与城市更新”、“文化创意产业与政策研究”、“产业集群与创意群体”三大主题和“中国创意城市研究网络建设”头脑风暴等环节。
“创意空间与城市更新”主题报告环节由汪明峰教授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的李健研究员作了题为《城市创新空间及其发展规划逻辑探讨》的报告。报告梳理了城市创新空间的概念、类型划分、构成要素,并分析了上海杨浦区的创新空间发展经验与模式,最后总结出环同济创新空间小尺度为主的空间组织、良好的生态系统和主线变化三方面空间特征。

自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部的朱华晟副教授在题为《节庆活动与城市创新街区建设》报告中,强调了将节庆活动与创新街区结合起来研究的学术意义。报告基于“临时集群”、“全球蜂鸣”、“全球通道”等基础概念,通过问卷调查、多次回访和指标衡量的方法研究北京白塔寺展会活动“蜂鸣”和创新行为,并针对展会产生的知识创新如何本地化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宁波大学昂热联合学院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的马仁锋副教授作了题为《城市文化创意园的空间生产:宁波案例》的报告,关注老工业园区的文化改造。主要运用扎根理论对和丰创意广场、启远86、创意1956产业园三个园区进行案例研究,从而揭示老工业区创意集群的资本空间、关系空间和地方空间的生产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与政策研究”主题报告环节由刘合林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院的汪明峰教授作了题为《城市创意空间及其规划启示——基于创意设计师的视角》的报告。报告整合了创意阶层与创意场域理论,基于创意设计师的视角,对上海创意设计产业进行了空间分析和深入访谈,揭示出创意产业相关要素在上海中心城区分布的高度集聚和空间网络特征,并从空间多样性、提升地方品质、加强社区营造、促进社会融合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启示。

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文化经济研究院的戴俊骋副教授作了题为《从集群到场景——北京促进设计产业政策研究》的报告,关注城市转型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的形态变化。北京通过意涵扩容、尺度提升、消费转向、空间转型等政策促进集群到场景的转型,吸引创意阶层、新兴公司的流入和街区的更新,植入并彰显价值观,最后可以获得城市的持续发展及转型。

来自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张旭老师在题为《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的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研究》的报告里,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文化创意企业的空间分布、城市网络总体结构、分行业城市网络结构、本地与跨地域网络及国外城市联系等特征。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的黄辉老师作了题为《从RMN(法国国立博物馆协会)的文创运营机制看博物馆文化生产空间的变化》的报告,以RMN(法国国立博物馆协会)的文创运营机制为案例,分析了新背景下博物馆文化生产空间的变化,指出传统博物馆正在向文化生产机构的角色转变,机制创新推动了博物馆文化生产领域的扩展。

“产业集群与创意群体”主题报告环节由李健研究员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刘合林教授作了题为《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模拟模型及其启示》的报告。报告着眼于城市创意产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根据创意工人、创意企业、城市土地结构以及城市政府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创意产业发展空间动态演化机制,并基于多主体建模技术,实现抽象城市空间中的微观模拟模型,得到了关于创意产业区位选址与时序安排的启示。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赵继敏副研究员作了题为《美术创意产业群体的地方性:基于798、宋庄和曲阳的对比》的报告,从地方性角度审视北京艺术群落,搜集资料并建立社会文化环境矩阵,从国际、国家、城市区域和社区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798、宋庄和曲阳三个案例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区位优势。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王丰龙副教授作了题为《地理邻近 vs. 网络联系:上海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报告。报告利用2016年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数据,通过空间回归模型比较了空间邻近和网络联系的不同效应,得到网络邻近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比网络邻近重要的结论。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的曹贤忠老师作了题为《The structure and proximity mechanism of formal innovation networks: evidence from Shanghai high-tech ITISA》的报告。重点研究了上海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ITISA)数据,结合科技公司的半结构化访谈数据,探索了高科技企业创新网络的构成、空间分布和动态演化,得出ITISA的创新角色结构以公司为导向,且具有本地化和根植性特征等结论。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何金廖研究员作了题为《城市舒适性视角下的中国创意威客集聚动力机制研究》的报告。他聚焦“互联网创意经济是否重塑空间经济地理”与“空间重构的机制是什么”两个问题,针对中国创意威客集聚的地方舒适性条件进行了实证研究,揭示出创意威客在中国城市体系中明显的集中态势,并强调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和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对创意威客的区位影响作用。

最后的“中国创意城市研究网络建设”头脑风暴由何金廖研究员主持。各位青年学者讨论气氛热烈,对同行开展联合调查、建立合作研究网络、《中国城市研究》集刊建设等议题畅所欲言。与会学者们还表达了继续参与组织创意产业与创新研究论坛的热情,以及下一届论坛的举办意向。城市创意与产业创新青年学者论坛将继续以学术活动为核心,为国内奋斗于城市创意产业和创新空间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搭建沟通交流及跨学科、多层次合作的平台。
来源:肖鸿元 编辑:吴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