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更新系列研究:
新时期上海城市更新政策动态与实践启示
【编者按】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不适应现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促进城市土地合理再利用,进而改善城市功能,提高生活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实践。当前,我国城乡建设正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上海等城市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着力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本辑聚焦旨在综述上海从2015年以来城市更新的创新实践,及其对江苏的启示,以资借鉴。
近年来,在城市快速增长、人口剧增所带来的旧城老化、服务能力不足等的挑战下,上海开始反思传统的以旧区、城中村和工业区改造为主的城市更新路径。2015年以来,为落实追求“卓越全球城市”的发展愿景,上海市创新城市更新思路,以城市更新为工作抓手,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举措,积极推动城市建设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重构物权向保留物权转变,从自上而下推动向多元主体参与转变。
上海在汲取国内外先发国家地区经验基础上,立足城市发展现状与目标愿景,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其核心观点包括:(1)城市是有机生命体,大城市更是若干“小城市”的共生群体;(2)城市更新既是城市新陈代谢的成长过程,也可成为一种对城市短板的修补和社会治理的过程;(3)城市更新不仅应强调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的传承,也强调城市品质和功能的创造;(4)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的过程,也是城市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相比传统的旧城改造,新时期上海城市有机更新更加关注空间重构与社区激活、生活方式和公共空间品质、功能复合与空间活力、历史传承与魅力塑造、公众参与和社会治理、低影响与微治理。
上海提出城市有机更新应坚持十项原则,即:树立远大愿景,为人而设计,保护文化遗产,创造整合网络,优化土地利用,激活公共空间,促进合作,建设健康和可持续的社区,整合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多样性且使之美丽。
为适应新时期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工作需求,上海市专门成立了由市政府及市相关管理部门组成的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市城市更新工作,对全市城市更新工作涉及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核心政策突出“政府引导下的减量增效”,实行“区域评估——编制计划——实施推动”的城市更新工作路径,突出“公益优先、多方参与”。具体通过制定《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土地实施细则》等相关配套文件,形成涵盖编制、实施和建设管理的城市更新工作整体框架。
1、城市更新方案编制管理体系
上海将城市更新办法和控规编制准则相配合,采用评估先行的工作方法,为现有政府主导更新和土地权利人自行更新提供可行路径。首先由政府部门开展区域评估,对更新地区进行公共要素评价并确定更新需求。公共要素包括城市功能、文化风貌、生态环境、慢行系统、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公共开放空间等。开展区域评估的基本范围通常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在区域评估范围内划定城市更新单元,确定更新主体,编制城市更新单元意向方案,征询公众对方案的意愿。更新单元是编制城市更新实施计划的基本单位,最小可由一个街坊构成;在上述成果基础上编制最终的城市更新单元建设方案,经征询公众意见后形成最终方案。
2、城市更新方案实施管理体系
上海实行更新实施全过程管理制度,通过规范的管理操作要求和有效的鼓励政策,确保依法合规地推动社会各方主体参与实施城市更新。制度要求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更新项目的功能、运营管理、配套设施、持有年限、节能环保等要求,以项目开发时序和进度安排等内容,形成对城市更新实践的约束。同时,通过建立激励政策加大对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的提供力度,并保证城市更新项目的公共要素得到落实。在实施计划阶段,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政策激励明确提出:能够提供公共设施或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项目可适度增加建筑面积,但面积调整一般不超过规定设定的上限值(如表1);能够同时提供公共开放空间和公共设施的建设项目可以叠加给予建筑面积奖励;在更新单元内部可以进行地块建筑面积的转移补偿;符合历史风貌保护的更新项目,新增要求保护的建筑、构筑物可以不计入容积率的计算值等。
表1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商业商办建筑额外增加的面积上限
提供公共开放空间(按用地面积,㎡) | 提供公共设施(按建筑面积,㎡) |
情形 | 独立用地,产权移交政府 | 独立用地,产权不移交政府 | 独立用地,24小时开放,产权不移交政府(如底层架空、公共连廊等) | 产权移交政府 | 产权不移交政府 |
倍数 | 2.0 | 1.0 | 0.8 | 1.0 | 0.5 |
注:a.以上倍数针对外环线内区域,外环线外额外增加倍数的折减系数为0.8;
b.提供地下公共设施的,增加倍数的折减系数为0.8。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细则》
3、城市更新建设管理体系
上海在推动城市更新过程中,高度重视更新与原有旧城改造工作的衔接。2017年,上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坚持留改拆并举深化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的若干意见》,旧城改造的指导思想转变到“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方针上来,以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先,同时尽最大努力建立机制、创新办法,改善旧区内群众居住条件。将房屋使用功能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安全存在隐患、群众要求迫切的各类旧住房,主要包括二级旧里为主的旧式里弄及以下房屋,优秀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历史文化风貌区内以及规划列入保留保护范围的各类里弄房屋,各类不成套旧住房等纳入“留改拆”工作范围。
针对保留保护建筑管理和修缮,提出要加强保留保护建筑管理,形成历史建筑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继续推进各类里弄房屋修缮改造,提高修缮标准,加大修缮力度,确保结构安全,完善基本功能,传承历史风貌,提升居住环境;积极探索保留保护建筑内部整体改造、抽户(幢)改造等试点,通过改造,恢复原使用功能或达到成套独用,或每户单独使用厨卫设施。
针对各类旧住房修缮改造,提出加大三类旧住房综合改造力度,按照明确的要求和内容实施改造,内外兼修;拓展旧住房修缮改造内涵,丰富改造内容,根据条件实施综合改造;有序开展旧住房拆除重建改造试点,明确改造对象,加大政策支持,提升规划水平和改造品质,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
针对稳妥推进旧城改造,提出稳步实施纳入保留保护范围的旧改地块改造,按照规划控制要求,根据地块实际情况编制改造方案,实施“留房留人”修缮改造或“征而不拆”改造;积极推进未纳入保留保护范围的旧改地块改造,继续通过房屋征收等方式,实施旧城改造地块整体改造;妥善处置历史遗留“毛地出让”旧改地块,按照“尊重历史、分类指导、一地一策”原则,根据保留保护要求推进改造,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城市更新实施办法颁布后,上海启动实施了“1+4+12+X”的城市行动体系:即1项城市设计挑战赛;共享社区、创新园区、魅力风貌、休闲网络4大行动计划;围绕行动计划展开的12项确定试点项目和若干项(X项)可增补试点项目。
1、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
针对进入存量发展时代的上海,如何利用和盘活现有用地、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等问题,以竞赛的方式寻求汇集多方智慧的解决方案,推动大数据的应用,创新城市设计工作的技术、管理和方法。每年选择若干个社会关注程度较高、具有影响力的公共性或民生类更新项目作为大赛题目,如正在进行中的2018年大赛,以嘉定吴淞江(苏州河)“南四块”和浦东新区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周边地区两个项目设计为命题,通过网络公开发布,向全球范围征集方案和创意。2016和2017年两届大赛,共吸引了国内外30多个城市的数百余团队和个人参赛,极大地丰富了上海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的探索。
2、行动计划
聚焦居民日常“衣、食、住、行”,构建15分钟社区宜居生活圈。通过优化居住、就业的土地利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梳理公共开放空间,营造可达性强、服务匹配、功能复合、开放安全的宜居社区,提高社区生活品质。并以广泛的公众参与为基础,实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在此基础上,2017年启动“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搭建专业人员参与城市建设的工作平台,引入志愿者建筑师、景观师、艺术家、专业高校等,免费提供服务。通过更新试点征集、设计方案评选、实施建设反馈等多个重要环节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和社区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2018年又启动实施住宅小区“美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提升住宅小区运行安全水平和居住环境品质、物业服务能力和监管水平、社区治理能力和业主自我管理水平等。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通过传统产业园区的整体转型,以及在建成区域内嵌入创新空间,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充分发掘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创新之城。
聚焦上海历史传承的“多元丰富性、拓展抢救性、适用提升性、协调精致化、深度人文化”的内容,梳理、抢救一批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里弄街区、公共建筑、产业遗存、风貌道路。赋予历史街区新的活力和功能,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和内涵品质,守住上海乡愁,凸显城市精神,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一座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
聚焦市民对健康有机的生活方式的需求,倡导慢行交通,营造舒适可达、密度适宜的慢行空间,打造健康而充满活力的生活环境。通过贯通黄浦江、苏州河等市区级滨水步道及绿道,理顺社区慢行网络,改造万体馆等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为市民创造更多健身的休闲场所,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3、试点项目
城市更新行动的示范项目,采用“12+x”的弹性管理方式推进。2015年围绕四项行动计划各确定3个试点项目,累计共确定12个典型性、创新性、公众性与实施性均比较突出的项目,作为先期试点示范项目(如表2)。并规定,在更新行动推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补示范项目,纳入“x”类。
表2上海2015年先期确定的12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
城市更新四大计划示范项目一览 |
计划名称 | 项目名称 | 项目位置 | 行动主题 |
共享社区计划 | 曹杨新村社区服刑 | 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 | “乐活社区,幸福曹杨” |
万里社区活力再造 | 普陀区湾里街道 | “魅力社区、悦行万里” |
塘桥社区微更新 | 浦东新区塘桥街道 | “用思想创造空间, 用文化点亮社区” |
创新园区计划 | 张江科学城科创社区更新 | 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 | “活力张江,科创之城” |
环上达影视产业社区建设 | 静安区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周边地区 | “四区联动、融合共生” |
紫竹高新区双创环境营造 | 闵行区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双创紫竹、活力小镇” |
魅力风貌计划 | 外滩社区160街坊空间开放风貌重现 | 黄浦区外滩街道 | “回眸外滩历史、重现街坊风貌” |
衡复“1+1+4”保护性整治 | 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 | — |
长白社区228街坊“两万户”保护置换 | 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 | “延续历史文脉、留存上海乡愁” |
休闲网络计划 | 黄浦江两岸慢行休闲系统 | 黄浦江沿线 | “漫步滨江,畅游黄埔”“滨江漫步,悦动上海” |
苏州河岸线休闲系统 | 苏州河沿线 | “三轴三区,能级提升” |
万体馆开放健身休闲空间 | 徐汇区漕溪北路1111号 | “顶级赛事万体,休闲网络街区” |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
在近三年的实践中,上海城市更新吸引了大批设计师、艺术家走入社区改善公共空间品质,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更新实践项目。根据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同济大学408研究小组联合组织的“上海城市有机更新评价调查”网络调查结果,通过对16300人次的答题结果分析显示,民众对上海有机更新整体满意度较高,50%的答题者对上海有机更新表示“非常满意”,42%的答题者“比较满意”,“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答题者仅占8%。
城市更新涉及的各种要素面广量大,有关利益主体众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推进城市更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适应城市发展规律持续推动理念与实践进步,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和优势。上海近年来以政府为主导,从理念到实践对城市有机更新的探索,对新时期我省的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转变建设管理理念,促进城市有机更新。
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大拆大建转型为小规模、渐进式和综合性的有机更新。城市建设的理念应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城市更新的增量手段是增功能、增设施,更加重视公众利益的实现,把各种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文化设施由过去的低水平配套变成高品质配套。城市管理的理念应从建设型管理转向维护型管理,及时修改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积极探索有机更新行为下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
2、加强制度政策保障,完善动态管理机制。
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符合地方实情和发展战略的政策制度体系,包括配套规章、实施细则、技术政策及优惠措施等,并进行持续动态的更新和完善。针对城市更新项目综合性强的特征,探索建立高位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体制机制。并可借鉴上海的做法,围绕城市更新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建立全过程的管理和动态的评估,明确地区功能优化、公共设施完善、历史风貌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善等目标、要求和实施对策,细化公共要素的配置,以保障城市功能优化和城市更新有的放矢、有序推进。
3、拓展项目参与平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
城市更新与社会公众利益息息相关,要与传统的住区建设、城市管理等工作有机衔接,统筹城市发展与公众意愿。可借鉴上海城市更新经验,围绕城市更新计划项目,借助区域评估、实施计划、建设方案、项目设计等环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并积极借助国际竞赛和试点项目的公开招标,广泛吸引专家学者、社会组织、民间力量等参与更新过程,不断推动城市更新实践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少勤. 上海城市更新的新探索[J]. 上海城市规划, 2015(5):10-12.
[2] 唐燕, 杨东. 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广州、深圳、上海三地比较[J].城乡建设, 2018,(4):22-32.
[3] 刘冰. 城市更新十大原则——为了更好的上海[J]. 城市规划学刊, 2018(1).
[4] 青年讲堂|上海城市更新的探索与实践[DB/OL]. https://mp.weixin.qq.com/s/KwYiivWEQXFtdNGPxdGjVg.
[5] 【城市更新行动计划】上海四大系列12个代表项目在哪里?[DB/OL]. https://mp.weixin.qq.com/s/cL1xTSv4bEJc-oBVCJGEJg.
[6] 上海城市更新三年,哪些项目评价高?这份调查有些出乎意[DB/OL].http://wap.eastday.com/node2/n112/n114/u1ai1665788_t92.html.
[7] 伍江:人居三城市发展理念对城市更新的启示[DB/OL].中国城市规划网. http://www.planning.org.cn/report/view?id=2142017-01-12.

>> ··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