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上海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与人均指标的空间布局及演变特征,辨识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发展规律,以期为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提供依据。运用规范研究法、聚集度指数法、回归分析法、空间热力图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结论:亟需编制多层级村庄规划;近郊及西南部区域是上海农村居民点聚集度高和非农人口比例高的区域,应是宅基地城镇化的重点区域;远郊人均用地指标高,应是农村保护保留整治更新的重点区域;上海居民点用地减量化政策亟待突破。
1问题提出
城乡一体化理应切切实实成为上海当前发展阶段的重要目标,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规划布局则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在规划层面上,上海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还存在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最新完成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和《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35)》对上海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规划与发展需要落实与深化;(2)虽然有些研究采取GI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但都是针对上海某个区域,而针对上海市农村居民点整体空间布局及特点的分析很少;(3)少有基于人口就业构成视角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特点的研究;(4)少有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特征的研究;(5)少有进行上海整体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战略分析。
本文基于人口的居住、就业、户籍等结构,通过描述性统计、空间热力图等方法进行农村居民点人口特征及集约化利用潜力分析,以此揭示未来拆并上楼的农村居民点,为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战略布局提供依据,同时从理论上丰富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视角和方法。
2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特征
2.1 总体数量多规模小,密度大布局零散
2014年全市行政村1 661个,3.6万个自然村,平均每村只有30户,其中5幢以下的自然村约占30%,10幢以下的约占50%,30幢以下的约占80%,平均每个自然村占地约0.13 km2,平均人口90人,自然村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9个。具体到各区,情况基本相同。
2.2 呈现显著道路布局和河流布局的指向性
首先,上海农村居民点呈典型的道路交通布局指向。上海市农村居民点与最近的车站码头相距在2 km之内的农户占到73.3%,2—5 km的占到23.3%。其次,上海农村居民点呈典型的河流布局指向。崇明区农村居民点沿河和道路呈东西向布局,其发展肌理基本呈现带状,纵向不超过3—4排房屋,村落四周是大片的农田,由每家每户分别负责耕种,间或有少量宅基地集中形成块状布局。
崇明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图
2.3 镇域规模近郊小,远郊及浦东崇明大
全市153个镇或街道,其中镇110个,街道43个。以2014年底各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作为基础数据,绘制空间热力图。可见,镇域农居规模总体呈现由近郊到远郊逐渐增加的布局形式,并且浦东新区和崇明区热力强,说明这两个区域镇域农村居民点规模大。
镇域农居用地规模空间分布图
为进一步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以2014年各镇农居用地为因变量,区域面积、2009年各镇农居用地、外来从业人口占比、城市化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等指标数据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各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与区域面积和2009年用地呈正相关,与农村外来从业人口占比呈负相关。
综上所述,一方面近郊农居城镇化水平高,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小;另一方面外来从业人口居住在城镇周边村庄的现象普遍。从未来发展战略来说,外来从业人口占比高的近郊地区居民集中“上楼”,居民点就地城镇化可能性和可行性更高。
2.4 农居全域聚集度近郊大,农居密度圈层比差小
农村居民点用地全域聚集度是指某区域农居占区域总面积之比与上海市域农居用地占比的关系。该指数反映的是上海农村居民点在全域空间分布密度及其聚集度的差异。
通过采集全市108个镇或街道数据,进行相应聚集度指数测算,并用Excel 2016三维地图工具绘制热力图可见,上海农村居民点空间聚集度呈现近郊高、远郊低的状态。也就是说,近郊区域虽然总农居规模减少,但居民点密度反而增大。结合2.3可知,近郊农村居民点房屋价值大,外来人口租赁收益高,导致宅基地超占违建更加突出。可见,近郊农居整治压力更大。
镇域农居用地规模聚集度指数热力图
2.5 耕地聚集度近郊大,密度圈层比差大
农居耕地聚集度指数指某区域农村居民点与该区域耕地占比与市域平均水平的关系。用农居耕地聚集度指数可以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与耕地规模的聚集情况。农居耕地聚集度指数越大,说明农村居民点用地占耕地的比例越大。
通过计算全市108个镇或街道农居耕地指数并绘制热力图可知,上海农村居民点耕地分布密度近郊与远郊的差异显著,且其圈层间差异明显大于全域聚集度。主要原因是,近郊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农居却并没有随之降低。
对比可知,虽然近郊区域耕地显著减少,农业生产活动显著减低,但农村居民点分布密度反而增加。近郊农村居民点的功能已经背离了原始村落的农业生产生活功用。
农居耕地指数分布热力图
3农村人口就业及人均用地空间分布特征
3.1 非农人口显著分布近郊及新城周边,近郊非农化显著
农村非农人口占比分布图
农村农业从业人口占比分布图
从上面两张图可知,非农人口显著分布于近郊及新城周边,而农业人口主要分布于远郊地区。为进一步展现近远郊行政区域农村人口就业结构,用下表分别计算各区域的农村非农人口和农业人口占比。总体来说,上海市农村非农从业占比已经非常高,尤其近郊农村非农从业占比已达96%以上,非农化显著,而农业主要承载区域为奉贤区、浦东新区远郊和崇明区。
各区农村人口就业结构表
3.2 总人口与农业人口人均用地空间分布显著相反,农居非农化显著
农村总从业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图
农业从业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分布图
如上面两张图所示,农村总从业人口和农业从业人口人均用地指标在空间上热力表现正好相反。前者近郊人均用地指标低于远郊,而后者近郊及西南部用地指标高,远郊用地指标低,浦东新区远郊和崇明区最低。由此说明,近郊农村居民点居住总从业人口多,居民点的实际利用比远郊集约。其与农业人口用地指标分布形成反差的原因是近郊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从事农业的人口极少。相对而言,远郊从事农业人口比例高。这与上一部分分析所得结论一致。
3.3 西南部户籍与常住人口人均指标偏差大,为外来人口导入区域
上海户籍人均居民点用地总体呈现近郊到远郊逐渐增大的趋势,崇明岛、嘉定区远郊和上海西南区域青浦区、松江区远郊数值较大,说明此区域用地集约潜力大。由户籍与常住人口用地指标差值分布图可见,嘉定、青浦、松江区域热力高,说明此区域外来人口多;而浦东和崇明区外来人口少,尤其是崇明,为上海外来人口导入最小地区。
农村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分布图
农村户籍与常住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差值分布图
农村户籍与常住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差值分布图可以表达上海农村居民点按照产权关系分配的宅基地使用和实际人口即外来人口导入后的利用差异状况。差值越大即热力越高的区域,说明外来人口导入高。从上面两张图对比来看,崇明区的热力图具有显著的差异,说明崇明外来人口很少。而其他区域热力程度差异并不大。
另外,从热力图的分布来看,上海西南部地区(嘉定、松江、青浦)存在户籍人口用地指标及总人口利用集约双高格局,说明该区域外来人口多与指标超占一致,居民点整理成本必然高,未来就地城镇化的压力较大。
4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演替特征
4.1 镇域农居规模小幅减少,超半数小于3 km2
2009年和2014年农村居民点总面积分别由559 km2,下降至526 km2,同时镇域规模亦呈小幅下降趋势,比如小于6 km2的镇和街道占比由2009年约75%提升至2014年的80%,6—7 km2规模的减少了6个镇,对应的5—6 km2规模的却增加了7个镇。
镇或街道农居用地规模小于3 km2的镇占比高达53%,其中43个街道中12个位于市区,全部小于1 km,单个镇或街道农居用地规模较小。
4.2 远郊农居规模基本不变,近郊和新城地区规模减少
具体到各镇或街道,对比2009年和2014年各镇或街道农居规模变化的分布情况,发现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有大约30%的镇或街道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减少,主要位于近郊区西部嘉定新城和松江新城,近郊东部浦东外环高速东西两侧、康桥工业园区、张江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周边以及南桥新城、南汇新城等周边镇。减少原因可能是城市用地扩张。而大多数远郊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保持不变,说明上海农村居民点用地基于空间优化的减量化压力还很大。农村村庄规划亟需编制,宅基地减量化政策亟待突破。
2009年和2014年各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比较图
5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文数据与空间布局分析,明晰了上海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与人均用地布局及演变特征,为上海农村居民点用地未来的空间发展提供参考。(1)亟待编制上海农村居民点多层级规划。(2)近郊以及西南部是居民点聚集度和人口非农化区域,宅基地城镇化是重点。(3)远郊宅基地粗放利用显著,农村居民点保护与整治更新是重点。(4)农村居民点用地减量化压力还很大,政策亟需突破。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8年第4期《上海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与演变特征分析》,作者:何芳、龙国举,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高魏、张玮,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官方网站(在线投稿):www..com.cn
Email:shcsgh@supdri.com
邮发代号:4-803
电话:021-32113552/32113553
传真:021-3211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