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谷鲁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所规划师
一、城市双修工作的认识
1、三亚“城市双修”工作的试点经验
2015年6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三亚列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首个试点城市。我院主持编制了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相关规划工作,其中更新所主要承担了“城市双修”总体规划的相关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在总结三亚“城市双修”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家住建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经验》,可以对拉萨“城市双修”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城市双修”工作的主要内容: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
通过借鉴三亚试点,我们总结出了“城市双修”的主要工作内容,即梳理主要城市问题、明确双修主要内容、归纳城市空间格局、确定双修重点地区、落实近期示范项目、完善相关制度标准。
3、全国开展城市双修工作的概况
2017年7月1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将保定等38个城市列为第三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的通知》。至此,住房城乡建设部分三批共公布了58个“城市双修”试点城市。
中国幅员广阔,城市各异,不同地区的城市在发展条件、发展阶段、城市特色、管理水平及面对的突出问题等方面差异较大。以三亚双修建设为例,它以生态环境为切入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借鉴“三亚经验”的基础上做出自身特色,是每个城市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对拉萨特色的认识
1、拉萨具有显著而独特的文化基因
拉萨的独特文化基因体现在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文化中心,文化遗存和文化活动极为丰富,并且对文化的重视与保护由来已久。
历史文化悠久
作为西藏自治区的文化中心,拉萨自公元 633年松赞干布迁都至此,建立起吐蕃王朝,拉萨至今已有近1400 余年的发展历史,历史文化极为厚重。
文化遗存众多
拉萨拥有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藏传佛教三大寺庙,它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聚落,也是藏族同胞朝佛的重要圣地。
文化活动丰富
拉萨的传统节日丰富,有雪顿节、燃灯节、转山节等30多个。还有转经、过林卡等日常文化活动。
对文化的重视与保护由来已久
自1982年,国家对拉萨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立法逐渐增多,保护程度也逐渐加强。在名城保护规划方面,1982 年被批准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遗产保护规划方面,1994年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重点文物保护规划方面,1961年布达拉宫、大昭寺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政策宏观背景和要求
现阶段国家的宏观背景和政策要求拉萨的城市双修工作一定要注重对城市文化基因的延续和挖掘。
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央城镇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与此同时,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西藏白皮书》,对西藏的发展提出了六大战略要求:党建统市、环境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民生安市、依法治市,这些政策都指向了拉萨深厚的文化内核。
三、拉萨城市双修工作的实践
1、拉萨城市双修问题解析及双修策略
生态问题
拉萨最初的城市选址与建设很好地结合了高原河谷的自然地貌,与周围山水存在明显的空间呼应关系,形成了“八山一水、蓝绿环绕”的传统山水格局。这种格局体现了朴素的自然山水观和藏族文化特色,并且也符合生态安全的科学规律。
但就现状而言,城市建设缺乏对地域生态环境和自然山水格局的重视,导致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破坏了拉萨建城之初的整体山水格局,影响了城区周边的山水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山体、水面、湿地等生态空间被侵占;山水界面被阻挡:山水视廊被阻断等问题,这促使山水环境的可感知性变差,山水城市特色被削弱。
拉萨的生态修复工作强调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生态观出发,在修复山、河、湿地等基本生态要素的基础上,重点实现对城市山水文化格局的逐步修复。通过对现状城市总体格局的梳理,发现现状城市建设与传统山水格局存在矛盾的地方,进而通过对矛盾点的修修补补,逐步理顺城市既有建设与自然山水格局之间的关系。具体修复方法包括两方面:首先,通过对山、水、湿地等自然生态要素的修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其次,在有实施可能性的情况下,针对重要视线廊道、临山滨水空间的城市建设进行适度调整,包括建筑高度、形体以及界面。通过对城市建设空间的修补,逐步实现城市“显山露水”的要求,让拉萨原有的山水城市特色得以逐步彰显。
风貌问题
拉萨的风貌问题表现为现状的城市风貌杂乱,传统的地域文化风貌特色逐渐丧失。部分城市建设在建筑风貌、色彩、高度、广告设置、道路景观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风貌问题,破坏了拉萨的整体城市风貌,削弱了文化风貌特色。
针对拉萨的风貌修补就是要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特色观出发,重点针对拉萨的特色地域文化风貌进行修补,进而传承和强化拉萨的地域文化特色。具体修补内容包括:建筑风貌修补、广告牌匾整治、道路景观修补、街道空间修补等。
民生问题
拉萨的民生问题表现为现状城市物质空间和设施条件难以完全满足市民活动的需求,尤其是拉萨市民特有的日常文化活动需求。例如“转经”就是拉萨市民日常健身和宗教文化活动的一个很好的结合。拉萨曾经有非常连续的转经道,但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为了满足车行交通的需要,林廓转经道被车行道阻隔,被停车挤占,导致现状步行空间环境无法支撑这些市民文化活动的开展。
针对拉萨的宜居修补工作,除了我们通常意义上所做的针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市政设施等一般性民生问题的修补,还重点强调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民生观出发,关注拉萨地方特有的市民文化活动,通过对空间场所和服务设施的修补满足市民的使用诉求。
2、拉萨城市修补的主要工作及重点工作
此次拉萨 “城市双修”实践提出了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开展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在工作内容上除了包含“城市双修”的一般性工作内容,更加强调了三方面的工作,包括:生态观指导下的山水文化格局修复,特色观指导下的地域文化风貌修补和民生观指导下的文化场所修补。争取做到在关注文化的基础上,开展生态修复、风貌修补、宜居修补等相应工作。
拉萨城市双修在空间上要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市民活动特点等分析,确定“一区、两河、三廊、六路”的双修系统性结构,进而落实重点工程。其中,“一区”即历史文化核心风貌区;“两河”即拉萨河、流沙河(包含三渠);“三廊”即城廓、水廓、山廓;“六路“即金珠路、北京路、当热路、鲁定路、娘热路、滨河路。
3、拉萨双修工作近期重点实施项目
城市双修重点项目建设指引
拉萨近期双修工作旨在进一步突出拉萨文化特色,通过制定3大类36小类重点项目,结合政府推进工作的要求,明确责任主题,制定实施计划。 通过城市双修重点项目建设指引,结合相关文化产业、文化活动策划,引导后续实施建设。例如当巴特色旅游街区的修补提升工程。
当巴特色旅游街区修补提升工程的总体思路为依托哲蚌寺景区,打造服务于游客的特色旅游精品街区,提供旅游特色商品及餐饮服务,丰富和完善景区的旅游服务。其主要策略是在传承和延续发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从服务于游客的角度出发,为游客提供吃、住、游、购、娱一体化的特色旅游街区。其更新改造的主要内容为建筑立面风貌整治与街道空间环境整治,通过街区步行化改造、商业业态引导等措施,营造出丰富的特色旅游活动。
双修中的五大文化主线
拉萨城市双修规划要突出主题性的“五大文化设计主线”,即民族特色文化线路、文成公主文化线路、水廓文化线路、林廓文化线路、拉鲁湿地生态文化线路。将文化要素串联成系统,打造出体现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系统。这些重点项目实施后,在拉萨会形成五条特色的文化主题线路,更加突显城市文化特色。
4、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在拉萨城市双修中,要坚持统筹各项规划,提升城市治理。通过梳理和协调建筑风貌、水系治理、沿河特色空间、文化旅游、广告设置、慢行交通、停车设施、地下空间等各项专项规划,结合近期建设计划,统筹政府的实施抓手并与《拉萨建筑风貌导则》(中规院名城所)同步编制,互动反馈,从管理层面规范和强化建筑风貌特色。
四、思考
刘易斯·芒福德曾在《城市文化》中说到”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这容器承载着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规划师承担着发现文化、承载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使命,需要将城市自然山水及城市空间结合起来,在城市本有文化以及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拓展文化场所,构建文化体系,丰富文化活动,将文化的直观感知、空间载体进行系统串联,形成多维体验。
文化视角下的生态观、特色观、民生观,就是要在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人的基础上,进行渐进式的修补和修复,为城市不断叠加好的文化信息,让城市文化既体现历史文化内涵,又展现时代文化特色,成为有文化特色的城市。
项目组成员:
李迅副院长、邓东副总规划师以及张帆、范嗣斌、付忠汉、王仲、缪杨兵、黄硕、路天培、刘元等。
报告整理:史英静
“双修”,让城市更美好——三亚“双修”总规编制者详解城市发展蓝图绘制始末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中规院团队倾力奉献城市双修专著:《催化与转型》——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上)
中规院团队倾力奉献城市双修专著:《催化与转型》——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下)
城市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