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到2020年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摘帽的目标,将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提到了重要位置。脱贫攻坚的重点在于攻克深度贫困地区,六盘山区等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上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共14个片区成为了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这些连片特困区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是其难以克服的先天劣势,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也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依靠贫困农村自身实现脱贫的难度巨大。
我国小城镇数量众多,与广大农村地区联系密切,其服务和带动农村的作用显著[1]。特色小城镇是我国小城镇进入特色化发展阶段的产物,相比其他小城镇,其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城镇建设更加完善、享受的优惠政策更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明显[2],更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3]。目前已认定的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城镇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6万元,超过全国1.2万元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长达9.4%①。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贫困地区虽然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但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旅游景观、边境贸易等地方特色十分明显,成为这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脱贫发展可借助的特色优势资源。因此,在贫困地区培育特色小城镇,将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与农村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又具有现实可行性[4]。
与东部相比,中西部特色小城镇面临缺乏产业发展动力、镇村建设薄弱等多项问题,其培育建设难度大。但同时,贫困地区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拥有多种类型的多项优惠政策,可充分发挥政策的叠加优势,释放出政策含金量,加快特色小城镇培育建设,促进区域脱贫。当前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从金融、产业等多个方面深入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与贫困地区扶贫战略相结合,许多贫困地区在两者的政策结合上做了诸多探索,体现了国家和地方对贫困地区特色小城镇与扶贫两者结合的重视。利用好“特色小城镇+扶贫”的政策叠加优势将是很多贫困地区弯道超车的关键,更有可能使贫困地区真正摆脱“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
特色小城镇与扶贫结合的相关政策梳理
2017年2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开行出台《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发改规划〔2017〕102号),首次提出了特色小城镇与扶贫结合的方针。意见中指出,应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推动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衔接、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建设结合,以此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和脱贫的双重目标。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体群字〔2017〕149号)和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等多部委联合发布的《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旅发〔2016〕121号)两大专项政策主要强调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与扶贫的结合。前者提出扶持建设一批运动休闲旅游特色小城镇,增加就业岗位和贫困群众收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后者强调扶贫资金、政策制定、项目安排及规划编制等向乡村旅游业倾斜,在培育休闲农业旅游特色小城镇的同时形成旅游扶贫开发合力,推动扶贫工作开展。
贵州、甘肃、西藏等扶贫任务艰巨的地区已将特色小城镇作为扶贫的有力抓手,在政策上对两者的结合进行了积极探索。甘肃和西藏强调易地扶贫搬迁与特色小城镇人居环境改善的结合,其中甘肃提出推进精准扶贫和易地搬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西藏提出统筹易地扶贫搬迁,加快宜居住宅小区建设;四川强调特色产业和扶贫的结合,尤其是要发挥红色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福建、湖北和重庆要求在规划建设中,对贫困地区乡镇放宽要求或在政策上有所倾斜,福建和湖北要求放宽项目建设投资额及周期要求,重庆在财政上要求市级扶贫主管部门给予特色小城镇专项资金支持(表1)。
表1 特色小城镇与扶贫结合的相关政策文件汇总表
特色小城镇与扶贫结合的地方实践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各省市地方层面,特色小城镇与扶贫的政策结合点大致有四类:一是将金融支持政策与扶贫相结合;二是将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与扶贫相结合;三是将改善镇村人居环境与扶贫相结合;四是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除政策中提到的四类结合点外,对口支援扶贫是一些边境地区和极度贫困地区已经尝试形成的另一种模式,多元化的“特色小城镇+扶贫”实践模式初现雏形。
建设和发展特色小城镇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扶贫是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与特色小城镇的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及易地扶贫搬迁等具体内容相结合,通过政策引导,在资金分配上向这些方面倾斜。贵州省就是将金融扶贫政策与特色小城镇的环境建设相结合,强调金融要素保障,每年安排不少于3.5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5年累计提供1000亿元政策性金融支持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明确“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绿色发展、精准扶贫”的理念,使特色小城镇成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前沿阵地。
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是特色小城镇培育的首要要求,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特色小城镇产业扶贫的实践主要集中于农业扶贫、旅游扶贫及新技术扶贫三大方面。
a.特色小城镇+农业扶贫
农业小镇是特色小城镇的一种主要类型,在全国两批特色小城镇中占比26%,更有52%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涉及农业,而扶贫任务艰巨的中西部地区农业小镇比重更大,农业扶贫意义重大。
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为例,该镇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4.1万亩并保证产量稳定,紧紧将改善民生和消除贫困作为其发展的核心。具体做法是引导贫困户以农户入股等形式整合投入到发展势头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生产。通过引入公司,保障生产所需资金,降低风险,并对产品进行后期加工和包装,提升附加值,扩大销售渠道,实现品牌效应。这种“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农业扶贫创新模式有效联动了三个主体,激发了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与扶贫的热情,形成了扶贫的强大合力。通过利益分红,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7215元上升至2015年的12824元,达到了扶贫的目标。
b.特色小城镇+旅游扶贫
休闲旅游型小镇在特色小城镇中也占据了数量上的优势,旅游扶贫成为一些民族地区或拥有独特旅游资源的边境地区特色小城镇脱贫的重要模式。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在特色小城镇与旅游扶贫的结合上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围绕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底蕴深厚的农耕文化资源,驷马大力发展农旅结合产业,并将其与社区营造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旅结合+社区营造”的旅游扶贫道路。驷马镇现已形成30个有特色的文化院落,成立了7个乡土艺术社团,形成10余项手工艺产品,充分吸纳农民参与到乡土艺术的开发和传播中来,让留乡农民人人都有一门手艺,从农民转变为艺人,成为其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驷马镇近400人的就业问题,提升了居民的附加收入,达到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社区治理目标(图1)。
图1 竹编草编工艺品
资料来源: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申报文件。
c.特色小城镇+新技术扶贫
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等新技术在提高居民文化素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等方面都展现出了较大优势,越来越多的特色小城镇开始注重新技术的运用,成为产业扶贫的一种方式。
广西省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在旅游产业中大力推动“互联网+”新技术的运用,将新技术与扶贫有机融合。贺街镇通过“智慧旅游”理念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如利用互联网、微信等平台宣传资源特色,应用电子票务、生物识别、景区电子导游、手机二维码等多项技术,使新技术占有率达28%,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图2—5)。新技术的运用带动了居民文化素质和小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通过与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的有机融合多渠道解决了居民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居民收入,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可达18468元。
图2 电子票务
资料来源:第一批全国特色小镇申报文件。
图3 手机二维码
图4 电子导游
图5 生物识别
扶贫的目标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提高贫困居民收入,人居环境的改善也同样重要,这也是特色小城镇的一项培育要求,人居环境改善是特色小城镇和扶贫结合的另一实践路径。
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以建好精致小镇为目标,在扩展小镇规模的同时及时规划并实施好道路、防洪、后备水源、物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好卫生、教育、商贸、群众文体娱乐等公共服务,以“惠民生”为落脚点,不断完善城镇功能,促进贫困人口真正脱贫,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则把特色小城镇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在一起。荷叶镇一方面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街道路面,提升镇区形象,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整合力量打造美丽乡村,率先成立“十村连片”综合整建示范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边城镇和荷叶镇在实现农民收入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和城镇环境品质的提升,走出一条以建设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民生工程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特色道路。
易地扶贫搬迁主要针对处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人地矛盾较尖锐地区的村镇,如深山区、荒漠区、沙化区的村镇,这些地区分布有大量贫困人口[5]。易地扶贫搬迁通过将贫困人口安置于特色小城镇内,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6],同时起到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特色小城镇可以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载体,实现小城镇建设与扶贫的双重目标。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玉舍镇是特色小镇与易地扶贫搬迁结合的典型小镇,该镇整合易地移民搬迁与大扶贫政策,利用旅游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玉舍通过盘活农村资源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将1000贫困户和4000余贫困人口集中安置于小城镇镇区内,实现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转化,并利用特色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贫困居民的就业问题,在脱贫的同时还形成了“千户彝寨”的壮观景象,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玉舍镇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与旅游扶贫相结合的精准扶贫道路,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扶贫的双重目标。
通过经济发达或实力较强的对口援助单位为边境地区和极度贫困地区提供资金和项目,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加快特色小城镇环境建设,可以最终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边境地区和极度贫困地区特色小城镇的培育建设要充分利用对口援助项目,加快脱贫步伐。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被誉为东西扶贫协作第一镇,是福建对口帮扶宁夏的典型案例。从1997年开始,福建省连续三年每年从财政拿出1500万元用于公路、水窖、学校、医疗卫生院所及示范村等扶贫协作项目,对口帮扶干部也带动当地居民学种蘑菇、枸杞和葡萄,拉动了闽宁的起步。近年来,闽宁镇的扶贫开发从过去主要与福建省开展对口协作为主,更多地向闽宁台、港澳侨等多区域合作方向转变,通过“一户四牛一棚一电站”的“4+1+1”精准产业扶贫,结合教育保障脱贫、劳务输出脱贫、金融服务脱贫及社会兜底脱贫等多种措施,更近一步地实现了脱贫和发展[7]。
中西部特色小城镇建设与扶贫结合的路径启示
中西部特色小城镇在发展基础、条件及面临的问题上也有所差别,应有针对性地对特色小城镇进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确定中西部特色小城镇建设与扶贫结合的具体路径,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金融扶贫是扶贫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贫困地区的特色小城镇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和倾斜,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在整合利用各类金融政策和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发挥资本市场在扶贫中的积极作用,盘活贫困地区的特色资产资源,改善贫困地区民生。
从特色小城镇的规划编制到实施建设,都应将金融扶贫纳入系统性融资规划和融资顾问工作。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等对特色小城镇支持力度大的金融机构对接沟通,明确支持重点,按小城镇自身发展需要,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和融资渠道。在有条件的地区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探索多种类型的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投资,引入大型企业参与特色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特色小城镇特在产业,产业特色化发展是其规划建设的核心之一,其培育壮大将为产业扶贫搭建平台。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能够为转移就业扶贫拓展空间,为破解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提供动力,能够变“输血”为“造血”,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8]。
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应守住生态底线,严格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真正挖掘出地方的优势资源,关注政策支持方向和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业,建立起产业支撑体系。要因地制宜地将农业扶贫、旅游扶贫、新技术扶贫等做法与特色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走农业扶贫道路的特色小城镇要能利用好公司和农业园区,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品营销渠道;走旅游扶贫道路的特色小城镇要充分带动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让居民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主体;走新技术扶贫道路的特色小城镇要在产业发展中积极应用各项新兴技术,加大科研和教育投入,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
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以人为本,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生态环境的维系和建设、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等民生项目有利于为改善人居环境“形象”脱贫聚集资源。居民住房、饮水、交通、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质量的提高同增收一样,是精准扶贫的主要任务之一[9]。结合特色小城镇培育要求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民生项目,将完善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优先列入小城镇建设计划,以此改善人居环境和小城镇风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特色小城镇可以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载体,对一部分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可结合特色小城镇建设实行移民搬迁、易地安置。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必须注重民生,优先发展民生项目,让搬迁的贫困户尽快融入当地生活,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居民就业。特色小城镇与易地扶贫搬迁的结合可以起到生态环境保护、小城镇建设与贫困人口脱贫的三重效应,是生态脆弱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边境地区和极度贫困地区可以考虑将对口支援扶贫的项目资源与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需求相匹配,如民生项目援建、特色产业项目支援、规划编制设计智力支援、规划建设管理人才支援等。合理地将对口支援项目运用到边境地区,在边境沿线选择扶持培育一批特色小城镇,不仅有利于边境扶贫、稳民守边,也有利于激活边境贸易与国际交流活力,彰显边境小镇的特色。对口支援扶贫项目为极度贫困地区提供了筹集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启动资金,帮助这些地区建立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通过对口民生援助项目助力扶贫。
结语
特色小城镇与扶贫结合是一项历史性创举,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大有可为[10]。针对相关政策要求,许多贫困地区积极尝试并已经因地制宜地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和经验。贫困地区的特色小城镇均应发挥金融优惠政策和扶贫政策的叠加优势,通过金融扶贫盘活小城镇特色资源,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对于具备产业或资源优势的特色小城镇,可将产业扶贫作为核心,以特色产业提供脱贫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于镇村建设环境相对较差的特色小城镇,可将小城镇民生项目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人居环境的改善;对处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特色小城镇建设与扶贫的多重目标;对于边境地区和极度贫困地区的特色小城镇,应利用好对口支援扶贫项目,为小镇产业和环境建设服务。
注
①这里的9.4%为127个第一批全国特色小城镇2016年较2015年的年均增长率。
参考文献
[1]赵晖,等.说清小城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魏劭琨.理清思路科学认识实现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J].小城镇建设,2016,34(11):25-28.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11.007.
[3]梅世文.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与特色小镇建设[J].国家治理,2017(4):18-23.
[4]张新宇,魏加威.特色小镇建设与扶贫开发统筹推进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5):153-153.
[5]曾小溪,汪三贵.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分析与思考[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60-66.
[6]景喆,李新文,高举廷.西部易地扶贫搬迁管理模式与村镇建设——以甘肃省靖远县刘川乡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25(6):62-65.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7.06.017.
[7]中国国际电视台.闽宁镇的故事[EB/OL].(2018-03-06)[2018-03-26].http://news.163.com/18/0306/14/DC7JL0CO000189FH.html.
[8]彭泺.扶贫从“输血”转向“造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扶贫大别山片区纪实[N].中国建设报,2014-04-03.
[9]吴国宝.实现精准扶贫的挑战及应对[J].国家治理,2015(38):27-35.
[10]范颖华.扶贫+特色小镇:借助政策优势大有可为[N].中国企业报,2017-05-23.
[11]杨兆廷,等.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典型问题、模式借鉴及金融支持路径[J].河北金融,2018(1):64-67.
[12]张立.特色小镇政策、特征及延伸意义[J].城乡规划,2017(6):24-32.
[13]职晓晓.基于旅游扶贫模式的陕西省古镇旅游开发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9,27(12):100-104.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9.12.025.
[14]宋乃平.试论宁夏扶贫移民的发展方略[J].人文地理,2000(5):47-50.
[15]叶小群.旅游扶贫开发——以万佛湖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2,20(4):16-17.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2.04.006.
基金项目: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典型类型村镇规划编制实施技术研究与示范”(编号:2014BAL04B02)。
作者简介:
张玉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村镇建设研究所助理规划师。
杨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村镇建设研究所规划师。
陈玲,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村镇建设研究所副所长,高级规划师。
版权声明:
原文刊登于《小城镇建设》杂志2018年9月刊,版权为小城镇建设杂志社所有,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经过删减。
《小城镇建设》杂志订阅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文章上方“”查看下方底菜单获取。
《小城镇建设》杂志真诚期待与业内各方进行合作宣传。了解更多《小城镇建设》杂志信息,请搜索微信公众号“”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杂志官网:www.dosct.cn
电子信箱:bj_xczjs@163.com
xczjs@vip.sina.com
咨询电话:010-88362101/68340120
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