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朋友们在忍受群嘲的同时,也孜孜不倦地寻找问题的根源。
知乎上,对于北京便利店贫瘠的解释,被顶到最高的答案是三个“半”——季节原因造成的“半年的生意”,城市规划带来的“半条马路的生意”,生活习惯只能做“半天的生意”。
北方的数九寒天,或许确实影响了北京便利店下半年的生意。2017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报告数据显示,24小时营业便利店的区域性特点很明显,南方地区城市的24小时便利店比例,普遍高于北方地区。
除了季节原因和生活习惯带来的南北差异之外,还有一部分问题可能来自北京这座城市本身。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相关负责人曾提到,在城市基础设施上,北京的道路比较宽,行人穿行不便,这就使部分店面的辐射范围有限。
再加之,北京自明代以来就是政治文化中心,长时间形成的城市基础和市民观念决定了大而全的综合商业项目比较容易落地,而适合便利店的地方却不多。
针对这些问题,此次的《措施》中提到:
“按居住项目规划10-20平方米/千人的标准预留便利店业态空间”的配置指标,以及利用疏解整治腾退出的空间资源引入品牌连锁便利店。同时,将开放公共服务单位所属空间资源,在学校、体育场馆、医院、公园、地铁、科技园区等单位引入品牌连锁便利店,优化便民服务网点布局。
或许,我们可以将北京这一连串的政策视为补短板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