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赞同刚才李振宇教授终身教育的说法,我不确定建筑教育现在的目标到底是训练建筑师还是去培养一些以建筑师的角度看待世界的专业人士,我觉得我们善于培养建筑工作者,虽然很多学生并不会直接进入到工作室或办公室里工作,但建筑教育可能是他们接受过的教育中最好的。我觉得建筑学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
我觉得中国大部分的建筑学院缺乏自己的特点,而欧洲各个学校会选择自己的道路。其实我们面临的选择是不同的。我们的建筑学院实际上是为了培养专家或建筑师,我也希望这些专业的建筑师尊重其他学科并且可以与进行合作。
我刚才的表达造成了一些误解,实际上我所说的是,不管什么时候回到学校都像是一个新的起点一样,但我们可能会受到一些教授的误导,因为有一些教授希望控制学生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把舞台还给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抱负,因为他们面临这个时代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需要去寻找一种方法来帮助他们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另外,我想把迈克尔·斯佩克斯和卡尔·奥托·艾莱夫森的观点整合一下:实际上建筑教育是一种博雅艺术,因为建筑师往往需要是某一些方面的领先人士,我认为这是建筑教育所取得的一项成功。在以后,接受了建筑教育以后,我们的学生还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并不仅仅是建筑师,所以这也是我刚才所说的多个乌托邦的思想。
我想听大家谈谈我们如何理解创新研究以及专业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在你们的发言里,你所说的这些内容有所不同,你提到了创新性研究,迈克尔·斯佩克斯提到的是专业教育要具有多样化以及跨学科性,艾莱夫森提到了去全球化的过程,我们需要寻找自己的方法,美珍怎么理解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的区别?
我可以以我在MIT二十年从教的经验跟大家分享。创新也一直是我们学院所关注的一个点。当在学科内部进行交流时,大部分是基于项目和研究需要。我们会有一种焦虑,担心学科的反馈闭环会越来越小,我比较怀念建筑学和其他学科在50到60年代那种非常奇妙的交叉,有时其他学科没有邀请建筑学院,但我们会自觉加入讨论。所以建筑教育是为了培养建造世界的专业人士,并不一定是建筑的物理世界,甚至一些组织性架构,让学生学会使用建筑师的角度思考,并且拥有跨学科合作的能力。
我想探讨一下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7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学校是处于领先位置的,比如说在数字革命开始的时候,学校要比产业领域早很多。而后出现了一个拐点,那时我们的学院更想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从事学术方面的工作。做了二十年的校长,我发现既保持传统的建筑教育,又配合当前先进思想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感受就是很多建筑学院毕业的学生,到了事务所,是要从头开始学起的。也存在一些学生很快地转换了角色。我认为建筑学生并不是要在学院里面学到所有的东西,他们需要的是一些最基本的能力,比如对于建筑专业本身的认知和操作能力、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感知、捕捉的能力,具备这些基础能力的同学就可以很快地适应从学院到社会和职业环境的变化。

我们很容易陷入痴迷于技术研究的工业化的研究趋势,但我们很难达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我们应该去研究社会关系、研究建筑的美感、研究人类……这些是建筑的基本元素,也是更为重要的。建筑不仅仅是关于工程的,工程有专业人士去解决。我关注的是,在毕业的时候,学生是否能够深入地理解建筑,他们是否有能力创造更好的未来?
我同意艾伦的观点。我举了在波士顿的纪念建筑的例子,社会环境会影响我们的教学方式。建筑教育不仅是关于建筑物,不仅是建造一些盒子,而是要把工作室与社会联系起来,在建筑学校中预计未来社会是非常好的发展趋势,有一些前所未有的事情正在发生。
我不同意艾伦的观点。我认为大学面临着一个挑战:我们必须与行政单位打交道,我们要向行政、向社会去解释建筑是什么。所以多年以来我们都是在做一些无用的研究,建筑研究是为了学校而不是为了大众的。
我对建筑研究的概念有一些模糊,当我们做研究时,往往与其他学科的人合作。我在想纯粹的建筑研究是否存在?
我的观点比较中立,我认为技术也是建筑一个基本的元素,我们需要让学生懂得工程结构,而并非把他们培养成工程师。
这意味着建筑是开放的、多样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建筑,我们每个人都将有自己的回答。
【相关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 | 板块一 :建筑思想与挑战
<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建筑论坛筹备委员会:
学术策划顾问:范迪安、王明贤、周榕、李翔宁
学术策划核心团队:朱锫、韩涛、王子耕、罗晶、侯晓蕾
学术策划工作团队:刘焉陈、曹量、吴昊、张茜、朱宁宁、何崴、刘斯雍、李琳、崔冬晖、刘菲、王文栋、史洋、黄良福、张慧芳、曹维、崔琳娜、孔令玥
学生工作团队主要成员:童羽佳、周奇、贾思屹、吴前铖、唐琦玮、黄士林、郭晓婧、金伟琦、 刘雅铎、 叶子
新闻编辑组:武健昂、马天姿、刘羽婕、裴菲、计然、崔斌嵌、张婉琳、赵宇、李星露、陈宁、李迪进、张钦泉、邹佳良、柳逸轩、曹施熠
现场摄影组:陈寒熙、付佳希、冯珊、高铭璐、金伟琦、李欢、李嘉琦、宋瑾、唐琦玮、吴前铖、周奇
媒体接待组:尹欣怡、黄小桐、李沛宣
采访组:黄嘉敏、韩文乾、黎千妍
文章转自: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商务合作:18810502639(微信)
邮箱联系:@163.com

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