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1971年日产推出的“爱之天际线”“肯与玛丽的天际线”等形象策略,不再面向家庭,而是直接瞄准了年轻人,“丰田2000GT”等赛车也走其他路线获得了新的购买层。然后这些车型一旦获得人气就开始不断改款,发掘了不少新的需求。
普通老百姓换购汽车成为家常便饭,这在其他国家并不算常见。但即使如此,汽车依然属于奢侈品,因此,二手市场及换购时取回旧车的做法也变得普及。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机制,也应该是因为这段时期制造商的策略所引起的。
另一方面,不断增加的交通事故产生了“交通战争”这个流行词,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在高峰期的1970年,因为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达到了1.7万。全日本交通安全协会发出的“不要突然横穿,汽车不会立刻停住”(1972年)以及“日本如此拥挤,赶着去往何方”(1973年)等国民性的口号,都留在了众多人的记忆中。说明了家用车的普及已经至此,车型的设计也随之扩大。
这种状况,包括汽车以外的工业产品在内,逐渐从单一的产品走向了更多的种类和派生出了更多的规格,多家制造商随之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成为常态。虽然人们认同这种状况确实提高了享受新鲜感的氛围和选择的多样化,但也有声音质疑是否真正需要这么多的商品。因量产化带来的物质丰富看上去成就了富饶的社会,但其背后却是资源的大量耗费与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不断增加的日本的能源消费,也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契机,开始迎来了过渡期。
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的日本经济,因扩大内需政策等的影响,上升到80年代的泡沫经济顶峰后开始进入缓慢而稳定的持续成长期。走过了一段时间的狂乱和度过危机后,普通消费者开始变得冷静,现代社会对彩色的未来的期待逐渐降低。虽然总的来说70年代看上去安静而很少有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但日本人对富饶及对生活的定位逐渐开始变得明确。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富饶的本意是什么,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考虑开始变得更加现实。
其实正是这个时代促进了人们从实质上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反省。以工业产品为代表的工业社会,逐渐从重厚长大转向轻薄短小,从单一的量产转向了多品种的少量生产。节能一词开始流行,工业社会与能源问题被视为与国民生活直接相连的课题。设计也迎来了需要重新回顾和审视、需要重新探讨的时代。
团块世代的生活方式
经历了暴风后的社会刚刚开始走向稳定时,“团块世代”的大众消费水平带来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注目。1976年被堺屋太一命名的“团块世代”,指的是1947年到1949年左右因战后的生育高峰期出生的800万人。事实上,这些人与他们前后的世代的动向,一直引领了战后的日本生活潮流。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的一批人成了“摇钱树”,大学毕业生支撑起了学生运动及反传统文化、地下话剧及民谣歌曲。他们也是听着鲍勃·迪伦和披头士长大,位于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年轻”一群。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这群人开始恋爱结婚有了小家庭,住在集体住宅中,过着与父亲家长制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少人认为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基本上要归功于这代人,因此“团块世代”也是有成长背景的。
休闲及自驾游也在这批人“年轻”时开始普及。境外游和家庭式餐厅也是这批人开始带动的。支撑了整个时代消费的这批人,找到了对应新价值观的丰富生活。被称为“公司人”以及希望进入大企业工作的,也是这批人中的大多数,事实上,他们从儿童时代就处于众多同龄孩子中,竞争本来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在众多竞争中胜出,成长为企业中有能力而无名的战士也是很自然的。后来,到了“2007年问题”这一年,按照年龄和功绩排列的最后一代人也是这批人,在他们进入退休的年纪时,社会开始了各种各样的体制变革。现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也将根据这批人的动向,社会有可能再次发生变化。
制造商和企业自然不会无视这批人的动向,他们知道无视这些人就相当于无法立足于国内市场。这批人的喜好甚至不断地左右着消费文化的方向。
正因为这个背景,70年代制造业一方对下一个策略的选择,都基于捕捉了这批人的爱好而通过设计形成差异化。制造商以市场数据为基础,按照不同的客户群努力设计和开发不同的商品。在此背景下诞生的设计,在因制造商一方的需求而起的同时还是应对消费者需求的消费主导方面更加强大。特别是竞争激烈的产品种类,与80年代仅仅具有附加价值的设计不同,需要更加新奇的设计和完成度更高的产品来形成差异化。
而事实上,制造商先行设计并制造的产品并非都是成熟的产品。由于大多数制造商都拥有事业部部门,设计师的方案不会直接生产成产品,于是设计师的意见与制造商的事业部门或策划开发部门的意见之间肯定会有不同。这并不是说公司内部的设计师没有才能。由于日本崇尚技术的思想根深蒂固,普通制造商只会把设计部门当作产品开发策划的一个环节。
终于到了某一个时期,被叫作生活方式提案型的系列策划的设计开始出现。这是通过向消费者积极建议生活方式,并从中让消费者联想到使用方式,增强商品的存在感,由此吸引消费的方式,设计占主导地位的情况较多。
这其中一项,就是开发便捷而节省空间的复合功能型的产品,与个人的生活方式能产生共鸣的产品,以及计算器或立体声音响及收录音机所代表的紧凑型产品和携带式产品等。这些产品因为不限制使用地点,可以形成新的使用方式,可以成为个人专享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本田摩托车“路盼”(roadpal,1976年)在电视广告启用索菲亚·罗兰(SophiaLoren),她骑在摩托车上唱着的“啦塔塔”成了流行语,紧接着雅马哈启用八千草熏在电视广告上与之对抗,推出了女性穿着裙子乘坐的摩托车“帕索”(passol,1977年)。紧随其后,铃木在70年代后半期推出的家用摩托兴起了一股流行趋势。这之前被飞车党骚扰的市民们,从女性也能乘坐的摩托车上,感觉到了一股新时代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