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大程度上,我们很难否认河流湖泊这样的水体与城市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从大江大河孕育文明开始,临近水体的空间地段在社会经济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下,更迭着自己的功能角色——从生产到景观。这之中,不能忽略的是水在其中的主体作用。在现代景观设计学科诞生之前,滨水景观是生产要素的自然形成,防御、灌溉、饮水等实际功能是滨水空间规划土地和构筑房屋的首要原因。之后,伴随城市化的发展,滨水空间与建筑空间一起构成了我们如今称之为“城镇景观”的内容,包括空间序列、街道立面和天际线等(Gordon Cullen,Concise Townscape)。
城镇景观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和肯定,滨水的概念、界定和内容也得到相应的明确和扩充。从1991年齐藤治子提出“亲水”想法后,人们的目光似乎从岸转向河,滨水景观的重要性也不仅仅是让水存在,而是在设计中让公众更有参与性。尽管尚未有严谨的论证,但可视、可感、可触、可闻的水及其所创造的景观带给人们身心的轻松愉悦不可否认,滨水空间对于人们的吸引力的确更多来自于水,而非后期建筑的人工景观。水的多维度特性也让以其为元素的设计有了多种审美和功能意义。例如,流动的水为空间景观增添动态活力,也能创造独特的音响效果,静止的水让空间变得宁静和深沉的同时,能提供镜面视觉体验……
45公里的滨江段驳岸设计以保持原岸线形态为主加以改造,在具体的实践中,出于防汛排涝和城市公共安全等考虑,直接入水、戏水以及进行水上活动等我们普遍认为的强亲水性活动难以实现。实际打分时,我们更多以与水面的视觉、听觉等距离感作为主要参考内容。黄浦滨江各段亲水性评分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