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轨道交通调整调整轨道7号线红光山路以北的走向,使其与轨道4号线在金融城核心区、国际会展中心形成两个换乘站,以提升公共交通对地区的支撑。
(2)金融城与会展中心道路交通整合结合地形,梳理高差,使南湖北路与两侧用地直接相接。通过匝道系统,实现红光山路高架段与基地内部道路的快速连通(规划预留)。增设沿河滩快 速的辅路系统,并设置4处出入口。南湖北路:通过四个交叉口进出。红光山路:西部进出金融城,通过匝道系统直接进出;东部进出金融城,通过交叉口转入南湖北路 进出。河滩快速:北部进入金融城,通过互通式立交转入红光山路然后进入;南侧通过4个交叉口直接进出。
(3)地上地下复合型的城市交通体系。结合地形,设置地上地下复合型内部道路体系,地上密路网+地下车行环+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地下步行交通体系形成交通组织体系分区分层,并实现地面交通的人车分行。地面交通结合未来地块开发需求,构筑小街区、高密度的路网格局。充分考虑金融商务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地下车行环路连通形成一体化的地下停车系统,提高其整体的使用效率, 并形成直接对外疏散、对外联系系统,减少地面交通压力。
(4)与商业服务相融合的绿色慢行系统——一 心、双街、三廊道 一心:结合地铁站点,在红光山路与南湖北路交口设置中央金融公园,作为区域的景观核心及步行 交通与公共交通枢纽。 双街:文化步行街——将寺庙西入口轴线延伸 至河滩路,并形成步行景观大道,两侧布置旅游文化建筑,与寺庙形成互动;文化风情商业街——规划在南湖北路西侧,布置贯穿地块南北的步行商业街,为金融办公区提供商业服务,建筑反映新疆特色,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活力风情街。
(5)全天候的二层连廊系统——连续廊道系统、立体步行空间 核心区连续的步行系统——金融城地区被两条主要的交通性主干路穿过,地面机动车交通对步行交通造成了很大的限制,方案采用空中步行系统,联系金融城的四个核心区域。同时与商业休闲空间、开放空间紧密结合,形成区域的立体步行系统。 构建富有活力的商业休闲空间——通过二层连廊系统,将地区的商业休闲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室外开放空间有效地联系起来,成为立体的城市客厅。
(6)道路高程控制金融城地区道路高程设计紧密地结合现状地形,在满足道路设计工程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地形的变动,减少工程量。南湖北路西侧地块的南北向坡度舒缓,基地原始高程基本可以满足道路的坡度要求;由于南湖北路与西侧地块有5~15m的落差, 规划与之衔接三条东西向道路为满足不大于4%的坡度,需要进行地形处理。
(7)交通承载力分析 高峰小时系数取0.3,人均占用道路面积按照35平方米/人计算,人均出行2.6次/日计,通过交通承载力分析,发现快速路和红光山路连通的立交匝道在高峰小时期间饱和度较高,达到0.98,由此规划增加红光山路与地块直接联系的匝道;金融城内部地块高强度开发,由于地形限制造成次干路以下道路密度相对较小,所以表现为低等级道路的容量不足,致使饱和度较高。

图3 夜景鸟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