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总量飞速增长,出行需求持续增加,交通拥堵问题也日益严峻。2017年北京机动车驾驶员工作日平均拥堵持续时间(包括严重拥堵和中度拥堵)为2小时40分钟。北京每一位通勤者每月平均因交通拥堵造成的时间损失达1075元人民币,占月平均工资的12.7%。拥堵所带来的城市病及环境问题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健康、安全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交通领域污染排放是全市污染物排放主要来源,2017年移动源对北京本地大气PM2.5的贡献比例高达45%。
国际经验表明,经济手段是缓解交通拥堵较为有效的手段,可以使城市在不增加基础设施供给的情况下,通过收费来引导市民使用小汽车的行为,调节出行需求以缓解拥堵(参考文献1,请后台留言联系我们下载)。2010年12月,北京市出台28条治堵综合措施,提出“研究制定重点拥堵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方案,择机实施”。2013年,北京市政府印发了《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明确提出“规划低排放区,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拥堵费政策”。拥堵收费政策被提上政府议程。然而,作为一项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政策,市民支持度是拥堵收费政策能否成功推行并有效实施的关键。为了解市民对北京市拥堵收费政策的态度与看法,在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支持下,北京交通大学自2016年起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民意跟踪调查(参考文献2,请后台留言联系我们下载)。调查涵盖了北京市六环以内全部区域,三年来累计参与达39,848人次,共回收有效问卷26,181份,受访者基本情况介绍见图四。
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两年内,持反对态度的受访者稳定在三成左右,比第一年下降了15%,而不反对收费政策的受访者则在支持与中立之间摇摆。北京对于拥堵收费政策持反对意见的受访者比例低于国际上已成功实施该政策的城市实施前的反对比例,如伦敦(55%)和米兰(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