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岙村域全景
箬岙文化古村,始迁于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迄今已有610年的历史。明永乐年间,褚裕卿兄弟自本县牛台迁此,因村处山岙之中,箬竹丛生,故称“箬岙”。
箬岙村为单姓家族村庄,自明代永乐以来就是褚氏家族的聚居地,褚姓人口占总人口的90%,形成以祠堂、族田和族谱为核心的血缘聚落。
箬岙村距离一市镇区约3公里,距离宁海县约15公里,交通区位优越。箬岙村的三小时圈内包含了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等重要城市。
历史上箬岙依山傍海,因海而兴。由于海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加之箬岙先民善经营,明朝中期后,箬岙已然殷富之地,农、工、渔、商诸行业皆很发达。明、清两朝,箬岙人不仅在外村和一市街开设有田庄、店铺、钱庄,更有数百条商船往来于海上贸易运输,并开始规模化地修建精致的民宅,可谓富甲一方。因为富庶且临近海域,免不了受海上来的匪寇的侵扰,因此奠定了箬岙独特的海防空间文化。
一、村域环境
“岙”在浙东地名中指山间的平地,箬岙正处于这样的地形地貌之中。箬岙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曾隐于多山环绕的山坳之中、蜿蜒曲折,史称“美人弄”。
一条清溪从山峡穿越而下,环村盘绕,早有祖辈文人赋予“溪山九曲抱深村,潮汐千年朝古庙”之佳句,形成 “山-村-溪-塘-海”的独特空间格局。
箬岙村保留着传统的农田景观和以果树为主的林地景观,文山观日、龙潭、犁头潭、棺材潭等均为箬岙村的旅游景点。
村域环境分析图
二、村落选址与格局
箬岙村位于宁海县城南、三门湾西岸,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土地肥沃、水利资源充沛,可发展经济农林渔牧航海经商,都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时逢天下太平,百姓能有养生休息的机遇,而人文优秀善于经营,历经六百年沧桑,已成为“百宝金城”、八百人口的殷富古村。
箬岙因海而兴,空间演变与山海相随,早期为抵御海上匪寇侵扰,整体空间格局呈错综复杂、建筑形态呈主屋被厢房围绕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海防空间文化;清末至近现代,经历了海运、海防文化的落寞与“俯蹴海为田”的自然格局的变迁,至今,其生产生活依然与海息息相关。
受海防文化影响,村内小巷幽深、纵横交错。村内古民居多属清代建筑,门户威严、庭院舒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尽管现今残垣断壁,也见古时箬岙的繁华。
箬岙村格局影像图
三、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分布图
1.褚氏宗祠
褚氏宗祠建于雍正七年已酉(1729-1744年),十七世孙讳涵中号志道公主持,领导族人迁址于角山背之南师德堂的植桂书舍之后建祠,即正堂三间。乾隆二十六年辛已(1761年)重修,新建东、西厢楼各两间。嘉庆二年丁已(1797年),迁移植桂书舍,正堂三间进行重修,东、西厢楼各新接三间、前厅平屋三间、戏台一座。到道光廿五年乙已(1845年)大修整,戏台与两厢楼连接、飞椽发角、青灰筒互、正前角上翘、直刺青天,台中为鸡笼盘顶、雕画并举、工艺精致、栩栩如生。
2.镇宁神祠
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5.8m2。其中,正殿建筑面积35m2,小巧玲珑,时代特征明显,且在脊檩上载有建造年代,书有“大清康熙岁次丁巳年辛亥闰月庚戌榖旦褚”等字。镇宁神祠整体形制与格局保存完整,供奉天妃娘娘(海神),与台湾、福建沿海的妈祖娘娘崇拜有相似之处。现宁海的海神庙已屈指可数,镇宁神庙是保存最完整的,对研究东南沿海地区妈祖崇拜有着重要意义。
3.植桂书舍
俗称“外书房”,建于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环境幽雅。书舍就读多是本村族人,从启蒙到四书五经,班级齐全,因此任教者必请老宿儒。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宁海知县孙熹曾巡视到此,见箬岙村庄不大,读书人之多,大加赞赏,并手书一匾额“植桂书舍”相赠,以资嘉勉。书舍文星高照,培育出很多优秀人文,高达翰林学仕,低至秀才庠生,直至现代许多博士、硕士大学生,皆出于此门。
4.近勇堂
建于乾隆年间,建筑面积500m2,坐北朝南,自南至北依次为天井、正厅,东西为小房,天井为红石板辅设、南端建有灰雕门楼,整体建筑为二层四合院,由嘉元号认斋公修建,当时其为乾隆三十九年甲午贡生。
5.过街楼
又名“小姐楼”,建于乾隆年间,建筑面积80㎡,二层建筑,当时专为千金小姐居住而建,装饰温文典雅。
6.紫来堂
建于道光年间,建筑面积600㎡,坐西朝东,自东至西依次为天井、正厅,南北为小房,天井为红石板辅设、东端建设有灰雕门楼。
7.古村石屋
建于民国初,建地面积3500㎡,由各户自建,由乱石、块石、条石建成,建筑楼层不等,有一、二层的,石屋东暖夏凉。
8.近智堂
建于乾隆年间,建筑面积550㎡,坐北朝南,自南至北依次为天井、正厅,东西为小房,专在正厅二楼建有千金小姐休闲长郎,天井为满山雨花石辅弹、南端建有木雕门楼,整体建筑为二层四合院。
9.近仁堂
建于光绪年间,建筑面积620㎡,坐北朝南,自南至北依次为天井、正厅,东西为小房,天井为红石板辅设、西端建有木雕门楼,整体建筑为二层四合院。
10.清香馆
清香馆为褚轩公(1766—1831)读书、赋诗、会客之馆舍,建于西门外溪流边,垒台高二文五(7米)宽十六文(45米),建楼房三间,平屋六间,种植花卉,新颖而无华,建舍高耸,远近罕见,现只存基址古迹。
四、历史环境要素
历史环境要素分布图
古城墙址
(建于明朝年间,长100m,箬岙缘地处东海之滨,位于台郡东方之边陲,筑城以御寇。于同治元年壬戌(1862)之春,公城公倡首,与其从侄更生公,不吝啬出资,引村众又筑城建门)
文山观日(视野宽阔 观日的好去处)
角山背草坪 石阶铺地
五、非物质文化
1.舞狮
箬岙舞狮历代相传,从不间断,武术健身而自保,是族人坚定不移的信条。
先辈有抗倭的勇士,后代有捉贼抑盗的名人。褚孔道被土匪绑票,夜里藏亭旁山上茅屋里,他一人夺了二枝枪,徒手击败二个匪徒,脱逃回家;褚孔师在上海钱包被夺去,他独自追赶行走如飞,夺回钱包,观看者甚为惊叹;褚孔祥海运到石浦东门码头,与人争执,七个赶来打,孔祥徒手将七人打败,惊动许多船帮……武术卫身有多例不胜枚举,然而箬岙人有文化教养,从不犯人,人也不敢犯我。
目前狮子棒传承人为褚有台,狮子拳传承人为褚有台和褚孟赞。在他们带动和影响下,村民参加人数目前正在增多。
舞狮 狮子棒
狮子拳
2.石窗艺术
唐宋之前就有石窗,那时石窗位置既高又小,图案简单。到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中后期,石窗位置放低,面积加大,其花式图案题材广泛,寓意深远,在《箬岙石窗集》中集一百四十幅图案无有一同,实为宁海之最。到民国时期,特别是解放战争时,石窗制作随之衰落。箬山石窗名扬四方,褚阿四制作的石窗为数不多。其他石匠制作的石窗图案原稿都出于褚阿四之手,褚阿四对于石窗图案设计有一定的创新,对图案组合有独到之处。
箬岙石窗
3.箬岙酒
箬岙自明末清初就开始酿酒,历史悠久,无论是白酒,还是黄酒,都有一整套严格的操作程序和独特配方,特别是严把水头是关键的一道工序。箬岙村基本上每户都有酿酒习惯,不但自用,还销往三门、象山等地,箬岙酒每年生产200吨左右,酿酒已成为主要产业。
4.金头饼
饼色如黄玉、造型秀美,味道甜爽,品样多种,深受大众青睐。
以前,金头饼糯米糕点在一市一带广为流行,凡姑娘出嫁后到来年春季,娘家母亲“送小鸡”时,金头饼必不可少,后人亦以金头饼为送客上品,现仅为少数人能做,金头饼的传承岌岌可危。
六、保护管理大事记
2012年,宁海县规划设计院为箬岙村制定了村庄规划。
2013年,完成镇宁神祠修缮工作。
2015年,箬岙村被评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植桂书舍东厢房修缮完成。
2016年,编制箬岙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