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广角】基于ICT视阈的智慧空间营造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3-18 00:00:09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上方
“规划师杂志”
可订阅哦!
作者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健生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何东冉,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李贵才在《规划师》2015年第12期撰文,
围绕ICT 视阈下城市空间的变革展开,在借鉴相关学者关于城市空间应对策略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实践和理论
成果发展了“智慧空间”这一核心理论并系统地构造了智慧空间体系,提出智慧空间指数(SSI) 的初步公式,并基于智慧空间
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与反馈这四个环节构筑智慧空间政策闭环。智慧空间的营造应密切结合时代技术,以更开放的态度包
容各类规划理念,逐步推进规划与技术并轨,建立一套智慧空间评估体系,更加智慧化地推行空间政策,注重技术、人、文化
三者均衡,以保证城市活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空间的要素组合是不
相同的,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规划
师与建筑师笔下、图纸上的小天地,信息技术、大数
据、生态技术、社会学与空间经济学等都被学者引入
到该领域[1-5] 中,本文基于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即信息和通信技术)视阈展开对城市空间的研究。ICT
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载体在很大程度上构筑了人们的
“Online and Offline”( 以下简称“OAO”) 生产生
活模式。由ICT 衍生出的城市虚拟空间是一个创新型
的空间,其不必或很少占用实体空间却依然能够高效完
成各种城市活动[6-7],由此城市实体空间的变革难以避
免,可以说ICT 实现了对城市空间的重构。搭上ICT
班车的城市空间效率将大大提升,却也给城市空间规
划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充分地整合ICT 与规
划理念及技术,将其渗透到城市空间营造的方方面面,
具有战略意义。
OAO 模式 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
将线下交易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的新商
务模式,ICT 视阈下的智慧空间营造在
一定程度上同OAO 模式有异曲同工之
妙,将居民、企业与政府比作消费者,
将城市空间比作商家,这就提供了一个
极为新颖的切入点。本文从智慧空间源
头、实施与响应3 个维度打造智慧空间
的“OAO 生态圈”模型。这个概
念模型的核心在于打破信息不对称,消
除线上、线下对接的断层,以实现生态
圈闭环。
一方面,智慧空间的布局是实现居
民生活便捷、企业生产高效、政府服务水
平提升和生态系统服务优化等可持续发
展目标的前提;另一方面,智慧空间策
略必须回归到价值理性、以人为本的价值
观,通过深入挖掘居民诉求方面的数据,
推进公众参与和过程规划,以实现地区的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目标。
本文结合智慧城市空间的布局背景讨论
了部分智慧空间规划理论各自的适用性、
局限性并作了展望( 详见表1)。
智慧空
间的范式:城市空间应当同城市客体要
素、城市规划,特别是同作为主体的人建
立复杂的耦合关系,构筑人、经济、技术、
空间与规划多元复合的新型城市空间范式
(详见图3)。
智慧空间体系
基于城市空间区域尺度、城市尺度
和街区尺度的三层尺度(宏观—中观—
微观),立足于宏观空间战略、空间格
局,围绕社区空间、服务空间、产业空
间、交通物流空间、公用设施空间与生
态空间六大实体空间,同时结合地下空
间、虚拟空间,共同构筑智慧空间体系,
该体系的特征可概括为“三层尺度、六
类空间、立体维度、虚实结合”( 表2)。
结论
(1) 以技术哲学和规划理念融合为启
发,智慧空间营造密切结合时代技术,
以更开放的态度网罗各种新型适用理念
并进行有效推广和实施,旨在逐步缩小
城市空间同时代技术的鸿沟, 实现技术
与规划并轨,这将能够极大地提升城市
空间的智慧化程度。
(2) 智慧空间营造应本着最大化服务
于市场需求的原则,尊重市场之于空间
的“无形”力量并加以合理利用以促进
空间优化,但同时也承担着引导市场健
康有序发展的使命。
(3) 智慧空间营造应当建立一套可行
的评估体系,智慧空间指数的构建是抛
砖引玉之举,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4) 密切结合国情、时情及地域性制
定空间策略,关注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
空间不平等现象,更加智慧化地推出空
间政策,为智慧空间保驾护航。
(5) 当下,既要善于最大程度地开发
技术活性,又要警惕技术滥用带来的负
面效应,只有人、技术与文化三要素达
到和谐统一的时候,城市方能正常运转,
因此应竭力避免三者不均衡发展而导致
城市失去活性。
文章详见
《规划师》
2016年2期《“梁陈方案”的反现实模拟
》
全文详见链接:http://www.planners.com.cn/magazine_show.asp?print_class=611&print_id=1419#1419
欢迎订阅《规划师》
只要您关注城乡规划学术前沿
愿为大家分享您的美文
欢迎赐稿
投稿QQ:2325124337
投稿热线:0771-2438012
长按二维码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