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49期 第238期
1
规划生成项目机制的内涵
规划生成项目是以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有序引导城市空间优化为目标,以规划实施评估与城市运行监测为手段,以规划内容项目化为抓手,将规划、计划、资金、建设主体整合到一个体系,引导项目建设需求与空间规划保障衔接,形成项目生成引导机制和协同审批机制,科学构建城市建设储备项目库,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和资源管控统筹能力。
2
规划生成项目机制与传统项目生成机制的差异
一是制定主体和流程不同。传统的项目生成机制一般由发改部门主导,其它建设主管部门参与,项目大多采取自下而上的申报流程得到;规划生成项目机制则是由规划部门、发改部门共同谋划,其它行业主管部门、平台公司、建设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制定,采取自上而下的目标导向与自下而上的发展诉求相结合的方式统筹谋划项目。
二是生成项目类型不同。传统项目生成机制策划的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农业发展、社会民生、社会治理、文化健康、产业发展、服务贸易、其他八大类别,涉及市场主导类、政府主导类等多种类型;规划生成项目机制重点关注公众利益,重点生成民生项目。
三是制定成效不同。传统项目生成往往是被动式生成,项目实施的计划性不足,与空间功能的发展脱节,规划前期由于部门协同不足导致项目落地难,以及实施后项目分布零散、遍地开花、城市形象效果不佳;规划生成项目机制从空间和管理协同的角度探索从规划编制到项目生成的实施路径,关注空间、时间、资金的协调,确保建设项目在空间上与规划的功能、结构、时序匹配。
3
重庆市南岸区规划生成项目的实践探索
一是类型上,关注国计民生,项目聚焦公众利益。考虑到居住、商业、工业、贸易物流等项目建设行为主要受市场调控,因此南岸区规划生成项目不涉及市场投资类型,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重点弥补群众普遍关心、涉及公众利益、敏感性较强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城市道路、公交、停车等综合交通设施,电力、燃气、排水等市政邻避性设施,具体包括三大类21个小类。
二是方法上,广泛调研、科学评估、大数据支撑。为准确掌握各级职能部门和普通老百姓所关心的诉求,南岸区首先利用约1个月时间集中开展调研工作,走访了24个区级部门(平台公司)、11个基层街道,发放了1000份问卷调查,撰写了调研报告;其次为准确查找问题,研究梳理了各类设施既有规划与实施情况,评估其自身规划的问题和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传统数据无法分析到的领域,研究借助手机信令、互联网、RFID、公交与轨道流量等大数据,分析设施规划建设与人口分布情况、人口集聚态势、已发件用地情况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为提出可操作的改善对策和行动计划提供精准支撑。
三是措施上,根据轻重缓急和项目建设条件,制定三年备选项目库和年度实施项目库。研究根据市级、区级部门事权范畴,将三类设施分为市级、区级项目两类。再按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情况和建设诉求,对项目实行前期储备和年度建设分阶段管理,制定备选项目库、实施项目库两阶段,推动项目滚动生成、动态管理。制定三年备选项目库。每年8月底,区发改委与规划分局牵头,会同财政、国土、建委等,通过阶段性的规划实施评估和城市运行监测,立足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提出三年备选项目库。研究生成综合交通设施、市政邻避性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三年备选项目共232个,其中市级项目57个、区级项目175个,初步测算区级项目总投资约238亿元。原则上未纳入三年备选项目库的不给予空间和资金保障;对纳入三年备选项目库的要强化资源保障,优先落实城乡规划、建设用地、环境准入等建设条件,并联审批、平行作业,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尤其是邻避性设施项目实施的主管部门应提前组织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规划方案论证,并将可行性研究和规划方案提交至区规划分局入库并完成综合平衡,提前夯实规划条件,确保邻避性设施提前预控、超前建设,从源头上杜绝“邻避效应”。制定年度实施项目库。每年1月底,项目实施的主管部门应根据轻重缓急,从三年备选项目库中选取已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申报该年度实施项目库并提交至区发改委,区发改委应会同规划、财政、国土、建委等部门商议评估,夯实资金筹措方案、实施主体等信息,形成年度实施项目库,经区规委会审议修改后由区政府印发。研究生成2018年综合交通设施、市政邻避性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年度实施项目75个,其中市级项目23个、区级项目52个,初步测算区级项目投资98亿元。对列入年度实施项目库的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区财政、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应全力支持完善项目开工手续,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
四是机制上,设立城市规划建设联席会,强化统筹协同。工作过程中,南岸区首次搭建了由区规划、区发改共同牵头,交通、市政、环保、教育等多部门全程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了空间规划与项目计划的有机衔接。研究通过审议后,为及时掌握市级项目以及周边区域的重大项目动态,增强生成项目的前瞻性和可行性,南岸区随即建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牵头,规划、建设、城管、环保、财政和经开区相关部门等单位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明确了各部门分工与职责,推动市与区、跨行政区以及跨部门之间的统筹协同,分阶段定期研究项目实施情况。
4
对完善重庆市规划生成项目机制的初步建议
一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规划、发改部门应加强技术指导与政策支持,研究制定规划生成项目的工作机制和流程,出台项目生成政策文件,保障项目生成及时推广和规范操作。
二是推广经验,持续探索。建议在市级层面,由市发改委、市规划局联合牵头,其它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参与,重点针对市级政府投资项目或市级政府直管区域来探索规划生成项目机制;建议在区级层面,由区发改委、区规划分局牵头,其它区级行业主管部门参与,进一步分板块、分行业开展规划生成项目研究工作,确保生成的项目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可行性。
参考
文献
【1】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规划生成项目机制与方法研究.2018.
【2】重庆市南岸区规划局.南岸分局大力推动“解决交通拥堵”三年行动计划.2018
【3】重庆市南岸区规划局. 重庆市南岸区2018-2020年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支撑研究.2018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办
关注我们吧!
本文为“”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
请在后台回复“转载”申请授权本文所用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