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有强大市中心的城市:公共交通和市中心的重建复兴
目录
第十一章 实施“公共交通第一”政策打造世界一流的公共交通系统:瑞士苏黎世公共交通系统和城市苏黎世的“公共交通第一”政策加快公共交通项目建设步伐对小汽车的限制措施区域性服务和票价激励政策苏黎世的公共交通联盟“公共交通第一”的效益苏黎世的启示
第十二章 有轨电车、火车和城市中心复兴:澳大利亚墨尔本墨尔本市及其公共交通城市分散化扩展和大都市未来的发展应对城市分散化发展的规划中心城市的转型“城市通道”项目墨尔本的启示
今晚开始领读“第四部分 有强大市中心的城市:公共交通和市中心的重建复兴”。这部分内容是以瑞士苏黎世、澳大利亚墨尔本两个城市区域为实例,探讨了公交都市的第三种类型:有强大市中心的城市(strong-core cities)。
有强大市中心的城市,其实具有适应性的城市的特征——城市中心区紧凑、混合的城市形态本身就有益于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只是这种形态比较集聚在中心区范围,不像第一种公交都市类型那样体现在整个区域范围。
苏黎世和墨尔本,这两个城市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有轨电车对维持一个符合人体尺度的城市具有特别价值。有轨电车与行人和骑自行车者在市中心的街道上安全共处,同时为街道和四周的生活增加了特色和吸引力。在两个城市中,几个禁行机动车辆的步行区内,也只允许有轨电车通行。
第二,在各自的市中心中,都有占全区域工作岗位数量和商业零售额很大的比例,和公共交通使用人数也具有相当规模,证明了市中心的重建复兴和改善传统的有轨电车服务结合在一起的价值。
1. 第十一章 实施“公共交通第一”政策打造世界一流的公共交通系统
苏黎世已成为世界上公共交通使用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每个居民年均公共交通出行次数约为560次,这几乎是欧洲特大城市如伦敦、巴黎、柏林城市居民年均公共交通出行次数的两倍。更了不起的是,作为欧洲最富裕的城市,苏黎世的市中心没有地铁系统。
瑞士苏黎世 来源:全景网站
苏黎世的城市面积仅为92平方公里,有轨电车成为公共交通网络的支柱。该市265公里的公共交通网络中,有117公里的有轨电车线路,有轨电车的车辆运营里程占总公共交通运营里程的2/3,在乘客里程方面也有相似的份额。
苏黎世有轨电车 来源于新浪旅游
苏黎世的成功除了由区域性公共交通联盟负责其高度整合与广覆盖的公交系统之外,最重要的里程碑是1973年公民投票通过的“公共交通第一”这一政策基石。
同时,实施了一系列经过精心策划的措施,如有效地分配道路空间(公交优先分配路权),在居住区实施宁静化交通,对公交乘客给予折扣票价(公交票价激励政策)等一系列公共政策,所有这些措施都是偏向有轨电车、公共汽车、自行车和行人交通。
苏黎世有轨电车 来源于网络
2. 第十二章 有轨电车、火车和城市中心复兴:澳大利亚墨尔本
今晚我将选取“第十二章 有轨电车、火车和城市中心复兴:澳大利亚墨尔本”进行详细领读。
一方面,是因为我记得群里有不少同行去过墨尔本,介绍起来大家应该会有不少共同的话题与直观的体验。
另一方面,墨尔本通过保留与改善一百多年历史传统的有轨电车网络,成为市中心区重建复兴规划的重要环节,这个故事本身就很有吸引力。
墨尔本市及其公共交通
墨尔本位于澳洲东南部滨海区域,是澳大利亚第二大都市区,拥有320余万居住人口。
大墨尔本地区实际由几百个独立的市镇组成。它们散布在菲利普港湾170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东西延绵50公里,南北伸展超过70公里。
墨尔本区位图;来源:Google地图
墨尔本市中心区用地规模仅为36平方公里,仅拥有4.8万居住人口?(虽然该书出版于1998年,但是如此少的人口规模,有去过墨尔本的同行是否知道原因?)。
19世纪80年代,当时的墨尔本被誉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有着宏伟的公共建筑、华丽的带围廊宅邸、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区、宽阔的林荫大道和随处可见的花园。
同样是在19世纪80年代,墨尔本建成了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与其他地方一样,墨尔本的轨道线路并不是城市规划指导的产物,出于通过土地投机来牟取暴利这一动机。正是因为这样的逐利动机,才使得墨尔本在经过多年的演变后,成为一个拥有明显放射性交通系统的高度中心化的城市。虽然至今仍有许多争议,但该城市及其轨道系统是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的。
在其他国家大量拆除有轨电车系统之际,管理该系统的罗伯特·瑞森少将成为这一城市资产的“守护神”,对保留有轨电车系统做出了卓越贡献。
城里老人会告诉你,罗伯特·瑞森少将以前是一个陆军军官,他管理墨尔本的有轨电车系统,就像指挥一个旅那样,完全依靠个人的人格力量以及大嗓门。他使有轨电车的反对者们感到胆怯,并击退那些想要打压有轨电车服务的尝试。
作为一个有着非常独立的个性且忠于职守的人,当瑞森少将在公众面前和有轨电车局面前演讲时,总是坚定地捍卫着公共交通,坚称它是城市的生命线。
有人相信罗伯特·瑞森少将在军队生涯中受到的战术训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得墨尔本有轨电车避免了像世界上其他老旧有轨电车系统那样被拆除的命运。
土地布局
今天的墨尔本具有“双重特征”——城市中心及周边“内郊区”(由铁路刺激发展的第一代郊区),维持了轨道交通支持下的高密度发展。中远郊区主要是二战后小汽车主导发展的产物。
中心区域包括市中心区和二战后的第一代郊区(也被当地人称为“内郊区”),在设计和布局上都显现出紧凑和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特征。大墨尔本地区约1/3的工作岗位集聚在这里,以国际标准来看,城市中心的工作岗位紧密度也相当高,达到每平方公里约6.5万人。
墨尔本市中心区 来源于网络
由墨尔本内郊区向外密度则急剧下降,几乎没有有轨电车线路延伸到这么远的地方,大部分的郊区铁路车站周边不是购物中心就是被停车换乘设施所包围,郊外散布着独立别墅、空地以及零星的零售商店或是工业中心。对于在郊区生活和工作的许多人来讲,除了去往城市中心区,小汽车是唯一可行的出行工具。
墨尔本郊区 来源:华佳地产微信公众号
墨尔本城区和郊区之间的巨大差异,正是两种不同交通发展时期的体现。城市中心及内郊区维持了由早期轨道交通支持的密集式发展,而中远郊区则主要是二战后小汽车主导型发展的产物。正如学者彼得·纽曼所说,“墨尔本正处于以小汽车为基础的扩散式发展和以公共交通为基础的集中式发展,两种模式之间的竞争夹缝中。”
今日的公共交通
今日墨尔本的公共交通体系由郊区铁路、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组成。
大墨尔本地区和主要的交通走廊;来源:公交都市
郊区铁路
包括15条线路和206个车站,总运营4900公里。所有列车沿着单向地下环线绕行中央商务区进出,避免了在市中心终点站设置调头轨道。该铁路主要为郊区上班族通勤服务,85%的中央商务区上班族步行5分钟就能到达车站,工作日每日运量可达38万人次。
有轨电车
包括42条线路和约550辆有轨电车,总运营230公里,工作日运量达37万人次。在墨尔本市中心,有轨电车似乎是无处不在,它们与小汽车自行车及行人共享道路空间。有轨电车覆盖了市中心所有主要的零售、旅游和娱乐地点,经济、可靠、放松,为游客提供了新奇的体验;在地面街道运营,与小汽车、行人、自行车共享街道空间。
墨尔本市中心有轨电车图;
来源:百度经验、Google地图街景
2018年,有轨电车在市中心区域实现免费。
墨尔本市中心有轨电车免费区域;来源:百度经验
公共汽车
则填补了墨尔本公共交通的空缺。如今约有1100辆常规公共汽车在远郊区提供服务,它们主要集中在没有轨道交通服务的走廊上,大部分由私人拥有或承包出去。平均每个工作日公共汽车系统会运送3.6万人次的乘客,私营公共汽车运营商的合约是基于服务表现,运营补贴与乘客量挂钩,而不是与运营里程挂钩,对运营承包商的补贴程度是按照付费公交乘客的数量,而不是运营里程而定。
以任何标准来衡量,墨尔本覆盖广泛的公共交通系统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即使批评者也对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无话可说。
从20世纪80-90年代早期,公共成交量基本稳定,在每年3亿付费登乘人次左右。自1980年以来人均年公共交通出行次数,从94次上升到了108次。公共交通服务也变得更加真实和可靠,在1995年有轨电车服务的准点率达到了99.6%,高于上年的95.4%。
城市分散化的扩展和大都市未来的发展
二战后初期,中心城市工作岗位比例大幅下降,70年代后趋势逐渐放缓;就业、居住和零售业在墨尔本区域持续分散化,人们对于分散化造成的影响产生分歧。
不同时期的全区域工作岗位分布;来源:公交都市
1990年代的相关研究认为,城市分散化发展有益于就业和居住的更好平衡。因此,最近几年澳大利亚已不再资助城市整合发展的研究,转向资助针对中心城市填充发展进行的研究。
随着郊区和远郊区的发展,小汽车出行比例上升,对公共交通的出行份额造成抢夺。但在中央商务区,公共交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公共交通和小汽车出行比例分布;来源:公交都市
1986年罗伯特·艾立森的研究发现,城市密度(社区密度)与公共交通出行份额正相关。此外,中心城区以外不利于公交运营的设计及大量免费或低价停车设施,共同导致公共交通乘客较少。
1986年墨尔本城市密度和通勤出行公共交通分担率关系图;来源:公交都市
应对城市分散化发展的规划
针对城市的分散化发展,区域所作出的第一个协调的规划对策,是在1960年代后期通过的“绿楔规划”。与哥本哈根的情况相似,规划要求墨尔本沿着指定的指型轴线发展,以便建立起一个有着强大市中心的放射状都市,同时也能保护开放空间和自然生态环境。
1970年代末,政治权力的更替又带来了规划理念的巨变。保守派政府的领导下,“绿楔规划”被打入冷宫,推出的“1980都市战略规划”指定分散在整个区域的14个既有城市活动中心,将作为集中发展点。对于整个区域准备形成的多中心模式,J﹒ M﹒汤姆森在其著作中警告说“墨尔本正在逐渐由一个有着强大中心的城市形态,变成一个弱中心的城市形态”。
1980年代中期,规划理念又发生了另一次巨变。十分重要的土地区划及土地利用控制权限,从州政府转移到了区域地方市政议会。由此提出的“中心城市规划”,成为墨尔本规划史上的分水岭。
该规划由1987战略规划作为支撑,再次重申“绿楔”的概念。“中心城市规划”也采纳了“巩固城区”的原则,旨在让未来的城市大部分发展都发生在已建成区。该规划以后修订的版本,更进一步强化了区域所作出的沿放射状轨道交通服务走廊进行发展的承诺,走廊间的“绿楔”将城区和乡村相互分隔。
墨尔本皇家公园和墨尔本动物园鸟瞰
近年来,协调一致的规划措施,将城市扩展集中引导到放射性走廊沿线,使得在去往商务区的通勤市场上,公共交通战胜了小汽车,维持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功能完备的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的转型
1980年代,由于过境交通的干扰与河岸、码头的衰败,墨尔本中心城区不堪负重,开始出现破败迹象。
1980年代中期被很多人认为是墨尔本规划的黄金年代,政界人士、企业家、环保人士、民间支持者共同努力来改变墨尔本中心城区地位下降的状况。时任州规划办公室主管的伊万·沃克领导了墨尔本中心城市的转型工作,他采用了三个步骤。
墨尔本市的中心区;来源:公交都市
其一,沃克确立了依据中心城市现有优势进行建设的清晰愿景。这些优势包括:棋盘式的街道布局;通往中心城市的林荫大道;精巧的后巷、小街和有风雨街廓的商业街;亚拉河和河畔赏心悦目、起伏有致的岸线;多姿多彩和华丽堂皇的建筑物;功能完善并享誉世界的有轨电车网络;毗邻城区的迷人海滨码头以及城区与南部海湾、沙滩间良好的有轨电车衔接。
来源:Google地图
来源:美迅在线
墨尔本市的中心区建筑 来源:澳洲第一团购网
其二,运用将市中心归还给行人的方式,移除无效交通——包括过境交通和小汽车寻找车位的交通。斯旺斯通大街上禁止小汽车行驶,并转变成为该市主要的商业大街。
墨尔本市斯旺斯通大街街景;来源:公交都市
开通波尔克商业大街,延续几个街区,形成商店林立、慢速有轨电车与行人共存的景观大道。
墨尔本市波尔克商业大街街景;来源:公交都市
这两条步行街连接着人行道、广场和有风雨街廓的商业街,形成了以它们为十字轴线的完整步行网络。
市中心步行街道街景;来源:澎湃新闻
同时采取在市中心限制停车位供应、在市中心边缘新建停车场的管理措施。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措施,从1964到1986年,机动车过境流量比例从52%直降到8%,有社区意识的、让市民愉悦和充满自豪感的城市环境开始形成。
为了让市中心更具吸引力,除了将市中心归还给行人之外,还引入成熟的城市设计理念。对购物和娱乐中心的建筑高度限制,使得街道能够得到足够的阳光;通过历史建筑的外观控制,保持历史建筑群的魅力和完整性;亚拉河南岸的道路对机动车封闭后改造成人行道;当地还新建了一些跨过铁路轨道与河畔相连的人行天桥,让市民更易于步行到河边。
一座跨越亚拉河的人行桥 来源:视觉中国
其三,用精致宜人的公共设施和优秀的城市设计来吸引私人投资和新的土地开发。
以亚拉河南畔的开发为例,1980年代末,“南岸”项目将该地区从工业废地转变为拥有办公、高级公寓、大型会议商务酒店、水族馆、国际美食城、河畔咖啡屋和餐馆及许多高档专卖店的活力地区。
南岸水畔开发项目 来源:公交都市
中心城区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中心城区及其周边新住宅的开发。这些新的居民收入较高,许多新的服务业和商业又被吸引到市中心来。
墨尔本中心城区内社区的高档化也印证了赫特林的零售业重力布局法则,即只要有富裕人士居住的地方,零售商都会迅速跟进,城区中零售业的市场份额也迅速增加。毫无疑问,市中心发生的零售业复苏现象,无论对公共交通还是中心区的活力重现都非常有益。
墨尔本的启示
与书中介绍的苏黎世和慕尼黑一样,墨尔本城市中心区复兴的最大功臣是主动而具有战略眼光的“中心城市规划”、城市再开发规划和公共交通服务共同有效地推动了市中心的振兴。
这里的经验表明,巧妙地将早期投资的公共交通资本价值加以利用,再结合其他积极主动的措施,市中心就能够恢复昔日的繁华。
在市中心区复兴的过程中,有轨电车和铁路共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市中心区零售业的繁荣和住房市场的不断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它们。
以绿色和金黄色为主色调的有轨电车,将城区街道串联在一起;有轨电车与行人、自行车骑士在街道上安全共处,为街道生活增加特色与吸引力。
发达的从城市中心区向外延伸的放射铁路系统,古朴但性能可靠的轨道列车则让郊区与城区相互衔接,对市中心区的复苏发挥了关键作用。
未完待续!
【作 者】罗伯特·瑟夫洛教授(Robert Cervero)
文稿整理:亢梦荻、王琪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